首页 百科知识 自我价值的实现

自我价值的实现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或许这种雷同性便是今日所谓“自我身份”的“指意”吧!)此外,我还要提出另外一种有关运用这一词语的报告,即在高峰体验中,“自我身份”具有许多种真实的、明显的、可用的指意。但是,我们并不认为唯有这些才是自我身份的真正指意。比起前面所述及有关自我身份的概念,这点似乎较不明显,不过我认为应该予以归纳为“能实现真正自我”的特殊现象之一。我认为这种境界正是自我身份所能达到的存有价值之一,这点也是相当必要的。

一、自我价值的实现

当我们在为“自我身份”寻求各种定义之时,必须切记,这些定义与概念并非早已潜藏于某些隐蔽之处,正耐心地等着我们去发现。其实这些定义只有一部分是由我们发掘的,还有一部分则有赖于我们的创造。例如,自我身份。当然,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先把握这个语词原已含有的各种意义。我们应明白,由于不同的作者将这一词语用于了不同的资料,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运作效果。我们理应找出各种不同的运作,以便了解各个作者在使用这一词语时的意义究竟何在?对于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诸如心理治疗医师、社会学者、自我心理学者、儿童心理学者,这一词语均各有不同的指意。不过,即使在这些专家学者眼中,这一词语仍具有某种意义上的雷同或重叠之处。(或许这种雷同性便是今日所谓“自我身份”的“指意”吧!)

此外,我还要提出另外一种有关运用这一词语的报告,即在高峰体验中,“自我身份”具有许多种真实的、明显的、可用的指意。但是,我们并不认为唯有这些才是自我身份的真正指意。我们只不过提供了另一个角度而已。因为我觉得享有高峰体验的人最能认识自己的身份,最接近真正的自我,最具个人的独特性;而这似乎正是纯粹且不受污染之资料的重要来源,也就是说让人为的发明缩至最小限度,而让自然的显露发挥至极限。

读者必会明显地发现,以下所列之“条目分明”的各个特点,其实并非完全各自独立,而是在多方面彼此参与、相互涵盖;亦即以不同的方式说明同一件事情,其隐喻的意义并无不同。对“全面分析”理论(与原子论的、归纳性的、分析理论形成对比)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我在《动机与人格》第三章所作的说明。此处我也将使用全面分析的方式来描述所谓的“自我身份”。我不会将其分解为许多各自独立,而又相互排斥的构成因素,而会不断地将之把玩于手中,并再三视其各个面貌,就好像一位艺术欣赏的行家在观赏一幅佳作一样,有时从作品(整体的)某一个组构层面来欣赏,有时又从另一个组构面来观看。以下所讨论的每一个“面貌”,都可视为其他每一个“面貌”的部分说明。

1.享有高峰体验的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比任何其他时候更具有整合性(统一性、整体性、一贯性)。(对旁观者而言)他在(以下我们所描述的)各方面,也显得比较具有整合性,亦即人格比较不分裂或分化,比较不会跟自己过不去,比较安于自我,比较专心一致,比较能够将彼此功能运作良好的各部分予以和谐而有效地组织,比较能与人合作,个人内心的冲突也比较少……有关整合性的其他各个面貌,以及其所依据的条件将留在下面来讨论。

2.当一个人能比较单纯地把握住自我之后,便也能与世界相互交融,并与形式上的非我互相融合。比如说,恋爱中的情侣互相结合成为一体,而不再是两个单独的个人,因此这种“你—我”相融的一元论更显示出了可能性。创作者在创作之时逐渐融入创作作品之中;母亲感觉自己的孩子就像自己一样;艺术观赏者在欣赏之余就化身为音乐,为绘画,为舞蹈;天文学家夜观天象之际,神游太空,与星辰同游(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凭借着天文望远镜的管孔,穿透广袤浑沌的太空,窥见到另一个独立的个体)。

这就是说,自我身份(独立自主、自我个性)的最大成就,其本身同时就是一种对自我的超越,一种对自我的不断扬弃与逾越。因此,这样的人会变得相当地无我。

3.享有高峰体验的人,通常都感觉到自己正处于力量的高峰,自己的一切力量均获妥善运用并发挥到极致。用罗杰斯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感觉自己“完全发挥功能”。他感觉自己比任何时刻都更聪明,更具感知力、更机智、更坚强,也更温文尔雅。他正处于生命的巅峰,比平常更尽其材,是精神最焕发之际,这种情形并不只是个人主观的感受,而且是旁观者有目共睹的实情。他不再白费力气去跟自己过不去或压抑自我,也不再任意浪费体力。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把自己一部分的能力用于行动,而另一部分却用来约束管制同样的能力。而在高峰体验时,却毫无浪费,并把所有的能力都用以付诸行动。因此,他就像滔滔江河一往无阻般汹涌向前。

4.当一个人处于生命的巅峰,在能完全发挥其功能时,有一个细微而不显著的差别现象,便是他能轻松自在、毫不费力地发挥功能,平常在紧张、挣扎之中需要努力奋斗的事情,现在做起来却不费吹灰之力,不需要拼命苦干就能“自然天成”。通常随着祥和、从容、毫不费力便能完全发挥功能之后,伴随而至的是温文尔雅的感觉与神态,因此遂使万事皆能“相互契合”、“环环相扣”并“齿轮相接”。

因此,我们看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沉着冷静的坚定与正直,好像他们十分确知自己正在做些什么,并能专心致志全力以赴,毫无怀疑、犹豫、三心二意或退却。因此能够朝向目标全力以击,而不是随意浏览、不痛不痒地吹飘而过。伟大的运动员、艺术家、创作者、领导人物与行政人员,在他们全力以赴发挥功能之时,均表现出这种行为的特质。

比起前面所述及有关自我身份的概念,这点似乎较不明显,不过我认为应该予以归纳为“能实现真正自我”的特殊现象之一。因为其所具有的外在化与普遍性已足以作为探寻的对象。我认为这种境界正是自我身份所能达到的存有价值之一,这点也是相当必要的。

5.享有高峰体验的人,都感觉自己比任何其他时刻更勇于负责、更活跃进取、更能成为自己一切活动及感知的创造中心。他更感觉到自己就像是原始的推动者,更能自我决定一切(而不是受因果控制、受决定的、无助的、依赖的、消极的、软弱的,或受制于上司的)。他更觉得自己就是自己的老板,能够负全责,能完全运用自己的意愿,比任何时候都更拥有“自由意志”,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操纵者。

对旁观者而言,他看起来亦是如此。例如他变得比较果决,显得更为坚强,更一心一意,面对逆境更能嗤之以鼻并起而克服之,更有坚定的自信,更能给人以百折不挠的印象。就好像他现在无论决定做任何事情,都毫不怀疑事情的价值与自己的能力。因此对旁人而言,他看起来更值得信赖,更可以托付、依靠,且是最佳的信托人选。通常在心理治疗、成长、教育与婚姻之中,均可能辨认出这种勇于负责的伟大片刻。

6.现在他享有最大的自由,不再受制于心理障碍、内心压抑、忧心、恐惧、怀疑、拘束;不再有所隐藏或保留,更不必受制于自我批判与受挫感。这些都只是价值感、自我接受感、自尊自爱感的负面,而此种自由自在的现象同时具有主观性,并且可以进一步从这两方面来予以描述。当然这也只是前述所列以及下面所将列的各种特征中的一个不同面貌而已。

也许我们所受制的各种现象是可以检验的,因为客观而言,这些都是齿唇相斗徒劳体力,而非手足互助。

7.他因此更能率性而行,更具表达力,行为也更天真淳朴(譬如诚实、纯真、真诚、耿直、无邪、天真烂漫、无所矫饰、毫无心机、毫无防范),比较合乎自然本性(单纯、自在、无所犹豫、淳朴真诚、不矫揉造作、直接,并且在某种意义下是原始的),行为比较不受控制,且能自然洋溢于外(自动自发、任性冲动、反应直爽、“本能的”、不受拘束、无自我意识、无所思虑、不自觉)。

8.他更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创造力”。他的认知与行为均是发自最强大的自信心,并且一无所惧。因此他能够以毫无干预的、道家的方式,或是以完美型心理学者所描述的具有弹性的方式来形塑自己,并且能够以深入内在、满心投入的方式或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意识的方式)来处理一切有问题或无问题的处境。换言之,就是按照任务的内在本身或责任(如弗兰克所言)或游戏来处理。因此其认知与行为常是随兴而发、超越时间性、随兴自创,而且有所期待的。它常是新颖而新鲜的,不是口号式的,不是受指导的,不是例行惯性的。并且它亦不是预先准备好设计过、计划过的,不是预先想过,预先排练过,或预先思考过的。甚至只要是含有先在的时间性与某种预先计划之意的字眼,便不适用于它。因此,它是相当不易寻得的,不是欲求可得的,也不是需求的对象。它不具目的性,不是奋斗争取的对象;它不是受动机所引发的,也不是被驱迫的。它是突然兴起的,是全然新创的,而不是由于先前时间所衍生的。

9.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词方式来予以说明,比如说已达到独一无二、个别独立、独具特性的极致。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大体上都彼此互有差异,那么,在高峰体验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是彻底不同的。如果说在某些方面(比如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可以彼此互换,那么,在高峰体验中的个人则不再扮演任何角色,因此便无法互换。不管他们原本如何,不管“独一自我”原意何指,他们在高峰体验中所体会到的都更甚于此。

10.在高峰体验中,个人的个性表现最突出。在许多方面都最能脱离过去与未来的束缚,一切均昭然若揭地朗现于经验之中。例如,此刻他一定比任何时候都听得清楚,因为他现在最不受习惯束缚、最无所期待,并且由于根据过去的情况(已非今日之情境)而设定的各种预期,或是根据他对未来之计划(这表示只把目前当做迈向未来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所抱持之希望或牵挂,均不再污染心灵,因此他能够全面地倾听。正由于无所欲求,因此他不再需要用恐惧、仇恨或希望来标示自己。

11.此人更纯粹处于心灵的层次,而不再只是按照世界的规律准则活在世上。这也就是说,他更能按内在心灵的法则来决定一切,而不再受制于与之有异的非心灵实体。这点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然而事实却不然;而且即使如此,我们亦应因其具有某种特殊意义,而予以接纳。唯有让自我的存在与别人的存有能够同时自由展现,我们才可能对别人作存有的认知。自尊自爱并尊爱别人,每一个人才能彼此互相宽容、互相支持,并互相给予力量。由于无所需求,我才能最适切地把握住非我,也就是说,让非我成其所是,任其而行,并允许他按照自己的法则生存,而不是要他模仿。正如同,唯有当我从非我中解放出来,拒绝非我对我的控制、拒绝按照非我的法则生存,并且坚持按照内在于我的法则与规律生存时,我才能成为真正的我自己。若这一切均得以实现,结果一定是内在的心灵(我)与外在的心灵(别人)不再彼此截然互异,因此实质上当然也就不是彼此敌对的了。结果两种律则体系都深富意义,且能够相互整合、彼此相融。

帮助读者了解这堆令人迷惑的字眼,有一个浅显易明的典例,那就是处于两人间的存有之爱的关系。当然,在高峰体验中的任何其他典型,亦可通告以说明这一切。不过很明显的是,就理想的言论层次(我所谓之存有领域)而言,所有的这些字眼,像自由、独立、把握、无为、信赖、意志、依靠、实体、别人、独立自立等,都具有十分复杂、丰富的含义。这些含义正是在日常生活、缺陷、希望、需求、自卫,在对立二分两极、与分裂等这些缺陷领域中的一切所匮乏的。

12.重点放在无须奋斗、无所需求的特征点上,并以之作为目前研究的中心焦点,可以说具有某种学理上的优势。就以上所描述的各方面而言,在某种特定的意义之下,高峰体验中的每个人都是不受动机驱使的人(是不受驱迫的)——此点尤以缺陷需求的角度来看更甚。在此相同的讲座范围中,我们把最高等的、最真诚的自我身份描述为非驱迫性、非需求性、非愿望性,亦具有同样的意义。也就是说自我已然超越了日常繁杂的需求与驱迫。他正是其所是,已然达于欢悦之境,因而暂时不再以追寻欢悦为目的。

我们在说明自我实现时,亦曾描述过这类情形。此时的一切均出于自动自发、自然流溢、驾轻就熟、无所目的。此刻他能够完整地行动,不是为了均衡作用,或为了减少需求而行动。他的行动不是为了逃避痛苦、不悦、死亡,不是为了未来更进一步的目标,也不是为了任何其他目的,而是为了其本身。他的行为与经验已然成为在己之物,具有本身的价值,是目的性的行为、目的性的经验,而不是工具性的行为或工具性的经验。

达到此一层次的人,我称之为有若神明,因为大部分的神明都被认为没有需求或欲望,没有缺陷与匮乏,处在万物之中而自得其所。此种“至高”、“至善”的神明,其特征与行动皆衍生自其无所欲求。我发现这一衍生现象极具激发性,它使我明白了人无欲无求时发生之种种行为。例如,对于有关“肖似神明的幽默与愉悦”的理论、有关无聊的理论、有关创造性的理论,等等。正如人在胚胎期一无所求时一样。

13.表述高峰体验的语汇,常显得充满诗意、神秘与幻想,仿佛非如此不足以把这种存有境界表达得适切似的。事实上,自我身份的理论本身就暗示着,愈是真正的人,就愈像诗人、艺术家、音乐家……

14.高峰体验可以被理解为李维所谓的“行为的圆满”,或完型心理学派所谓的终止,或雷奇所提出的完全高潮;亦可将之理解为全然的解放、净化、极点、高峰、极致、淘空或完结。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诸如对完成的问题的执著、被割去部分的乳房或列腺、通便不顺畅、哭不完的哀伤、节食中的半饥半饱、永远清理不干净的厨房、久未练习的运动员、扶不正墙上的歪斜画像、不得不吞下的愚蠢、缺陷或不平,等等。从以上这些例子中,任何一位读者从现象上就应该可以了解到完满是多么得重要,以及为什么这一观点极有助于加强对无须奋斗、整合、放松以及前所述及之一切情形的理解。我们在此一世界中所见到的完整就是圆满、正义与美丽,而不是工具。由于人们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就某种程度而言是同形质的,并且是相互交关的(彼此互为因果),因此我们便触及了良好的个人与良好的世界是如何彼此造就的问题了。

自我的实现这点对自我的身份有何意义呢?也许真正的人本身就是完整的,或者就某种意义而言是终结的。他必定也偶尔体会过自己的终极目的、完整或圆满,他必然也在周遭的世界中体会过这些。但可以说唯有享有高峰体验的人才能成就完全的自我身份,而缺少高峰体验的人则常处于不完整、有缺陷、需斗争、常欠缺的境地。他生活于工具之中,而非目的之中。如果说高峰体验与真正人格之间不完全彼此相关,但至少可以确定其间的关系是积极的。

我们所谈到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紧张,以及对完整的执著,这些情形似乎的确不仅不能与纯静、和平和心理健康的情况相匹敌,甚至亦不能与身体完好的情况相比。这里,我们还有另一种令人扑朔迷离的情形,即许多人都在有关高峰体验的报告中指出,在高峰体验中他们似乎就好像亲临了(美丽的)死亡之境,生命之强烈尖锐,似乎令人巴不得或渴望死于其中。我们可以说,任何一种圆满完整或圆满的结束,就其隐喻性、神秘性或归本溯源而言,就是一种死亡。

15.我强烈地感觉到,这种欢悦之情就是一种存有的价值。我这样想的理由,前面已述及一些。不过其中最为重要的理由则是,在高峰体验的报告中,此种喜悦之情经常被提及,同时,在由外观研究高峰体验的人所提出的报告中亦显示,研究人员也能自外观察到此种愉悦。

此种存有之愉悦实在难以描述,这是因为语言的狭隘而不敷使用(正如我们无法用语言去描述个人“较深层次”的主观经验一样)。这种愉悦之情具有涵盖宇宙、肖似神明的特质,而且理所当然地超乎任何敌意之外。我们可以很顺口地称之为快乐的欢笑、欢乐的洋溢或纯然的喜悦。它之所以带有满溢的特性,是其丰余、满盈而外溢的结果(但不是由于缺陷动机而造成的外溢)。它包容了人的卑微(软弱)和尊贵(强壮),且与之同喜同乐,并超越了“支配—附庸”的两极对峙。它就存在于这种意义之下。它有时是欢欣鼓舞,有时则是轻柔的安慰。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同时也持守住了孩童的天真。

它是终极,是乌托邦,是心灵的善,是超越者,一如马古士与布朗在其书中所作的描述,我们亦可将之称为尼采的超人。

下列这些词汇,是它的一部分定义,与它的特质息息相关:从容的、不费力的、幸运的,超脱了压抑、限制与怀疑,是以存有之知为悦(而非以之取乐),超越了以自我为中心和以工具为中心的境界,并且超越于时空、历史与区域的限度之外。

最后,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整合者,本身就是美,是爱,是创造的智慧。因此,它是对立二分的破除者,是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人类处境的最佳解决之道。它教给我们一条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以之为悦。因此使我们同时存活于缺陷之途又存活于存有之境,就像塞万提斯一样,同时扮演着唐·吉诃德和桑丘·潘沙两个角色。

16.处于高峰体验中,或经历过高峰体验的人,最特殊的一点就是感觉自己幸运、有福与恩宠满心。最平常的反应就是:“我真是承受不起啊!”高峰境界不是计划中的,也不是由于计划而得的,它是突如其来的,是不经意而得的。我们因此感到惊喜、出乎意料和认知的惊喜,这些反应其实十分平常。

其结果通常是充满感激之情,在宗教上的反应是感激神,其他的人则是感激命运、大自然、全人类,感怀过去,感激父母、世界,感激任何足以帮助他达到此奇妙境界的人与事。甚至对之崇拜敬礼、宣扬称谢,加以推崇、称颂赞扬,加以供奉,并且进而产生任何适于宗教模式的行为反应。显然任何宗教心理学,无论超原或自然的,都应考虑到这些可能发生的情形;同时任何有关宗教起源的自然主义的理论亦应注意这些。

此种感激之情常常会被表现为,或被导向为一种包容所有的人、包容一切爱;或是一种感觉宇宙为美、为善的感受;而最常见的,则是一种愿意为世界行善的冲动,一种想要回报的渴望。

最后,在能自我实现的、真正的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谦卑与骄傲,在理论上亦可能是衔接得上的。幸运的人有时会惧怕幸运,恐惧的人、感恩的人亦是如此。他一定会问自己:“我配吗?”有这一思想的人消融了骄傲与谦卑之间的对立,用既感骄傲(某种特殊意义之下的)又感谦卑(某种意义下的)的态度,将两者之间的对立融合成一个既单纯又复杂且超乎寻常的统一体。(带有谦卑色彩的)骄傲并不是习惯或妄想症,带有(骄傲色彩的)谦卑也不是受虐狂。唯有骄傲与谦卑形成了对立局面,才会被称为病态。对存有的感激之情能使我们把主角与配角整合为同一个体。

我想再强调一下我前面所处理过的一个主要的奇异的问题(第二点),即使我们不太明白它的意义,但我们仍要面对它。这就是,自我身份所欲达到的目标(自我实现、独立自主、赋予个性,以及霍妮所谓之真实自我、真实性等),其本身似乎既是一个最终的目标;又是一个过渡性的目标,是转变的历程,是不断超越自我之途中的一个阶段。这就是说,其功能在于不断地扬弃自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