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思维方式研究继续深入

思维方式研究继续深入

时间:2022-09-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刘文英指出,中国哲学具有名象交融的思维特点。西方哲学以概念为思维符号,中国哲学思维形式符号既有名,也有象。由五行引申出许多对象,成为特别的思维体系。中国哲学中名与象是相互交融的,中国哲学的概念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意象的色彩,不是纯粹的抽象符号。由于受“象”的影响,中国哲学没有形式的系统,其逻辑结构是内隐的和潜在的。中国哲学立象、尽意两个环节,前者是对“象”进行规定,后者是进行说明。

20世纪90年代,思维方式问题在80年代的基础上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刘文英等人研究了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象”的特点。刘文英指出,中国哲学具有名象交融的思维特点。西方哲学以概念为思维符号,中国哲学思维形式符号既有名,也有象。“名”相当于概念,“象”则是意象。如八卦、六十四卦都是“象”思维符号;五行除了作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形象的符号外还具有普遍性,从而构成一个意象体系,有五材、五德、五脏、五常,此外还有五事、五伦、五教等。由五行引申出许多对象,成为特别的思维体系。中国哲学中名与象是相互交融的,中国哲学的概念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意象的色彩,不是纯粹的抽象符号。由于受“象”的影响,中国哲学没有形式的系统,其逻辑结构是内隐的和潜在的。但是,意象交融也有其长处。中国哲学思维发展的“最佳选择就是,在强化概念思维的基础上,把名象交融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111]

王前、刘庚祥指出,“象”也是中医的基本概念。“象”不仅指具体的物象、现象,也具有象征的意义;不仅包含感性成分,也包含理性成分。“象”的感性和理性层次是贯通的。取象的目的在于表达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中国哲学的范畴也都有象的特点,如天、气、元、虚等。德、仁、义等讲的是人的社会关系,认识论的范畴如知、智、思、真等,虽不与实体相关,但中国哲学并没有给这些概念以严格的定义。“象”不同于西方的抽象,抽象是把现象的非本质部分舍弃、排除。较为抽象的“象”的感性成分,是对较为具体的象的感性成分的凝练和浓缩,其理性成分则是对于较为具体的“象”的理性成分的凝练和浓缩。如何用“象”表示某一类具体的“象”的共性或属性呢?中国哲学史用跨度很大的比喻来进行,这就是“援物比类”,比类在中医中可以在不必说出“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情况下理解其本质特征或属性,中国哲学也有这一特点,如《易传》在“天地氤氲”和“男女构精”之间进行类比。中国哲学立象、尽意两个环节,前者是对“象”进行规定,后者是进行说明。西方是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再在思维中再现具体,而在中国传统思维中,“象”是靠体会来把握的。天地万物的之间的关系最后都归结到人的亲身体验,如果人在体验中达到了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或物我交融。

陈卫平探讨了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认为中国古代辩证思维分为察类、求故、明理三个阶段:察类是知其然,求故是知其所以然,明理是知其必然。先秦阶段主要是“察类”,八卦、五行都是分类系统;两汉是“求故”,在王弼那里形成了体用不二的辩证思维;宋明时期的“明理”是把握事物的必然规律或“理”,形成了“理一分殊”的辩证思维。[112]蒙培元探讨了中国哲学的主体思维特点,指出中国的主体不是西方主客体对立意义上的主体,而是以主客体、人与自然的统一为基本前提的,中国的主体性并不强调主观性,其主要内容包括主体意向性、内向性、体验型、实践性和自我超越性。中国哲学在思维方式上不是纯概念、纯形式或理智型思维,而是“主体体验型思维,或者说是情感体验层次上的意向思维”。[113]中国哲学既没有形成理智型,也没有形成意志型或宗教型哲学,而是一种情感体验型哲学。吴超探讨了中国传统知觉思维等。[114]蒙培元、邝柏林主编出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一书,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哲学思维的主体性、辩证性、整体性、意向性和知觉性等特点。[1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