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侯外庐的《中国哲学简史》

侯外庐的《中国哲学简史》

时间:2022-09-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63年,侯外庐主编了《中国哲学简史》。[271]《中国哲学简史》指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可分为进步的和反动的文化之间的对立。中国哲学发展的规律和世界其他民族哲学史一样,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史、唯物主义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这方面的斗争又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交错着”。

1963年,侯外庐主编了《中国哲学简史》。[268]这部书“是干部读物性质的简史”,大体依照着《中国思想通史》的主要论点编写,增补了若干人物,主要介绍了“中国历代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发展的特点及其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优良传统;中国悠久而不断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在各个历史阶段所表现出的时代精神特点;反映各个时代社会发展、阶级斗争和理论战线及其对社会基础的反作用;作为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的历史过程”。

(一)哲学史研究的目的

侯外庐指出,研究哲学史是为了总结理论思维的经验和教训,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建设无产阶级文化。正如列宁所强调的,“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269]只有理解了人类全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才能建设无产阶级文化。所以,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总结,承继这份遗产。[270]《中国哲学简史·绪论》强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指出:“应当具体分析唯物主义高涨的历史原因及其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联系;具体分析各个历史时期唯物主义者在哲学理论上和唯心主义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怎样反映了阶级斗争的时代精神,并总结出什么样的理论斗争经验。基于此,我们才能确切地看出某个时期的唯物主义者在哪些问题上击中了唯心主义的要害,而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真理的粒子。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具体地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又怎样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交错着,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发展循着什么样的途径而表现出它的特点。……也应当分析就唯物主义者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某些缺点和缺陷所以产生的阶级根源和认识根源,从而总结出理论思维在一个时代所出现的教训。”[271]

(二)哲学史的内容

《中国哲学简史》指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可分为进步的和反动的文化之间的对立。文化发展正是这样两种文化的斗争。中国哲学发展的规律和世界其他民族哲学史一样,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史、唯物主义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这方面的斗争又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交错着”。[272]“绪论”批评了否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理论界限及其对立与斗争观点,认为这“只能模糊哲学史发展的党性原则,是根本谈不上科学地总结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的”。

(三)关于唯心主义的评价

“绪论”反对对唯心主义哲学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指出要进行深入的解剖、分析和批判,指明其“社会阶级根源和认识根源,并进而说明为什么剥削阶级总是选择唯心主义作为他们的统治思想,为什么某一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唯心主义的形态;不同形态的唯心主义在不同时代是怎样把人类认识的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以至得出了和客观世界真相背离的结论;甚至某种革命时代的先进人物还采取了唯心主义的路线。对唯心主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进行科学的分析批判,是为了阐明人类思维(认识)循着螺旋上升的途径向前发展”。[273]

(四)关于中国哲学史的唯物主义优良传统、哲学的继承和转化

“绪论”总结了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发展的几条规律:“一,唯物主义者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善于并敢于对唯心主义和有神论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在中国哲学史中有一条贯串着的红线,这就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反对上述的正宗思想(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如两汉经学、宋明道学等)的斗争”;“二,唯物主义者善于从中国人民生产斗争的实践中吸取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成就结成了紧密的联盟”;“三,唯物主义者在和唯心主义进行理论斗争的过程中,善于利用并改造过去的思想资料”,“我们透过哲学家们对思想资料的利用和改造,可以进一步分析: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中怎样形成了对立的阵营;哲学家们对这样的思想资料的取舍和改造,既表现有复古主义的倾向,又表现有推陈出新的倾向,从这中间如何展示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理论斗争的内容;特别是唯物主义者怎样在理论斗争中比前人提供了新的东西,从而提高了人类的理论思维能力”;“四,唯物主义者对前代和同时代的哲学思想善于批判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唯物主义哲学”,[274]进步思想家通过对于前代和同时代哲学思想不断地批判和总结,使得唯物主义思想得以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起来;“五,对于外来的思想文化善于采取有批判又有鉴别的分析态度,这也是中国唯物主义传统的一个特点”。[275]

关于哲学的继承,“绪论”强调唯物唯心各自继承,与冯友兰、贺麟的观点不同。“绪论”指出:“从中国哲学发展史可以看到,属于哲学基本观点范围之内的继承,只能是唯物主义继承并发展唯物主义。”关于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继承,“绪论”换用“吸取”来说明:“旧唯物主义者对于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某些命题以及辩证法的某些因素,是通过斗争而有所吸取的,但是,这种吸取,绝不是原封不动照搬过来。”“旧唯物主义者不能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如道德的起源问题,人性论问题),往往在此范围内蹈袭了唯心主义的某些错误命题,但是,这只能说明,由于时代、阶级和理论准备条件的限制,旧唯物主义者还不能彻底地战胜唯心主义,而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理论的弱点。如果看不到以上一些复杂情况,而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没有严格的理论界限,它们在基本观点上可以任意地相互抽象继承,那是不能把握哲学发展的实在线索的,是不能根据科学态度以取舍精华和糟粕的。”[276]

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转化问题,“绪论”与冯友兰、贺麟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绪论”认为,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提出过一些重要问题,却不能正确地解决,从而为唯物主义留下了课题。唯物主义在批判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对这些问题进行唯物主义的论证,使唯物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哲学史上的转化问题”。所谓“转化”,不是说唯心主义哲学变成了唯物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调和。“从历史的总过程而言,我们认为转化意味着唯物主义通过理论斗争在克服唯心主义的途径中不断地向自己发展。离开了对立面的相互斗争,就谈不上事物的发展。事物的转化过程,就是新的战胜旧的、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很明显,如果把转化解释成不需要通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根本性的斗争,那就会把转化理解为量的加减,这实质上是以形而上学的观点否认了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意义。”[277]

通览全书,可以发现它是严格按照“斗争史观”的范式编写的,对于唯心主义的评价很低,反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互转化说,不承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间的相互继承,牵强地用“吸收”代替“继承”。这些情况表明,新范式导致对唯心主义的理解不够客观和深入,成为造成民族理性片面和不成熟的一个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