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传承的思考

关于传承的思考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所说的传习所既不属于学校性质,也不属于科班性质,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是师徒传承模式的创新。接下来,笔者将简单叙述一下笔者所说的传习所:政府的支持应放在第一位。相关政府部门应定期举办一些交流展览活动,将优秀的作品拿出来展示,扩大人们对传习所的认知,让大家都意识到传统技艺传承的重要性。

(一)对传统传承模式的思考

社会的变迁使得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传承模式如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年轻一代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是也导致了“子不承父业”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也就直接导致这一手工艺的失传,留给我们世人的那真的不仅仅是遗憾了。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关注传统手工技术传承问题,在经济方面以及精神方面支持鼓励那些愿意继承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年轻人。[6]

(二)对当代传承模式的思考

1. 传习所模式

历史表明,传统的传承模式为景德镇手工技术的薪火相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旧有的传承模式已经不再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需要探索出一条有效道路来传承下去。在此,笔者认为师徒传承模式依旧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模式,但是不能再是过去的简单师徒传承,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当代的师徒传承模式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古窑厂,以此作为载体。我所说的传习所既不属于学校性质,也不属于科班性质,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是师徒传承模式的创新。接下来,笔者将简单叙述一下笔者所说的传习所:

(1)政府的支持应放在第一位。市政府、市文化局以及相关单位应制定相关政策,把研习所当做类似中专性质的学校来建设,学生主要是来学习技术,学员期满合格后就可发放毕业证书。而对于国家级、省级或者市级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国家或者政府应该给予特殊基金或者特殊技艺补贴,对于学员,可通过减免学费和生活补助等方式来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

(2)老师与学生的招聘。师傅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传承者或者资深老艺人,在每一个工序上选2~3个老师,每个老师可以带1~4名学员;徒弟的主要来源是自愿报名、有意愿、能够吃苦耐劳的入,学制为3~5年不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所学技艺,也可由老师根据其特长来因材施教。

(3)老师和学生所享受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传习所为签约制,一旦签约后,老师和学生都会享受到政府的补贴,师傅的义务主要是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给学生,并为每一位学生制定详细的培养方案,定期向相关单位提交相关情况;学员义务主要包括不能无故退学,认真仔细跟着师傅学习技艺,不合格不能如期毕业等。

(4)教学与实践。在这一方面,老师可以把相关教学内容录制成一段视频,放在传习所网站上,学生凭学号则可进入学习,再者就是应该专门设立一个大型“实验室”,学生可以在此实践。另外,重要的教学手段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比如第一年,传习所老师应该让学生注重提高自己的美术方面的基础,主要包括素描、书法、上彩等方面的练习,同时,在这个美术基础训练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二年,可以着重加强学生艺术品位的修养,组织学生不定期参观优秀大师的作品,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对他们实践能力的训练,从造型到雕塑各个方面的培训;第三年可以试着让他们自己去创作,给他们提供相关平台,不定期举办各类型的比赛,展示其中优秀的作品。

(5)定期举办宣传交流活动。相关政府部门应定期举办一些交流展览活动,将优秀的作品拿出来展示,扩大人们对传习所的认知,让大家都意识到传统技艺传承的重要性。[7]

(三)其他模式

1. 作坊模式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有企业面临着巨大发展困境,相关部门开始鼓励个体作坊发展,于是,一些个体作坊又悄然兴起,这些小作坊对于传统手工制瓷技术的传承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小作坊招工灵活,可以是亲戚,也可以是社会人员,也可以是生活不便但双手灵活的残疾人士,这在某种程度是有利于手工技术的传承的;其次,在生产方面,虽然大部分是半机械化,但是机械代替的都是体力活,真正的核心工艺比如拉坯到上釉等还是要靠手工来完成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特定时期,在某种程度上小作坊模式还是促进了手工艺的传承的[7]。

2. 办辅导班模式

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或者老艺人开办培训班,招收有意愿的年轻人,这种模式可以长期也可以短期。虽然学到的技术不一定深,但是某种程度上还是有利于传统技艺传承的,这对于技艺的传承还是提供了很大的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