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作文批改的思考

关于作文批改的思考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学生的写与教师的改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力量。每次批改作文,他都仔细推敲并积极评价每一篇作文,有些学生竟不相信地说:我们以前总是得低分,你给我们这样的分数是不是出于鼓励而人为“拔高”呢?教师作文批改的激励功能源于他们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尊重,采用积极而实事求是的赞赏态度,而非消极压抑,虚假拔高的态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而且学生认为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老师作文评改中的引导和鼓励。

关于作文批改的思考

东志中

语文学习的一项终极目标是:学生能够写出一篇漂亮的文章。这也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愿望。长久以来,似乎学生写作文就是作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了。相比之下,教师的批改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就显得无足轻重了。教与学从来就是相互的。作为学生作文的评价者、裁决者——语文教师又应在这项工作中起什么作用呢?笔者认为,学生的写与教师的改是一对相互作用的力量。而教师的职责赋予他们的决断力——批改——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质量,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在运用过程中,如果恰当、合理,会画龙点睛、促其腾飞;如果失当、粗劣,则会伤害深重、贻毒久远。

一、欲望激发

善于评价学生是一名优秀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语文教师,在学生作文的评价中,不论是评语的表述,等级的划分,还是成绩的评定,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久远的。有时,一语褒贬,足以左右学生的思想情感,甚至成为学生学习进程中的转折点。

一位现在已经名满天下的作家在回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时说:小学时,一次作文获得了老师的高度评价,使他认识了自己这方面的才华,从而更喜欢语文,喜欢作文了,并推动自己在课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直到中学毕业后读中文系,成为作家。老师的评价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一位中学生作文竞赛的获奖者在经验交流时说:小学五年级时,她的作文水平总是徘徊在中游。六年级时,换了一位语文老师,她的作文成绩已经跃升到优秀,每篇作文里老师积极的评价总能促使她尽心尽力而又心情愉快地投入到下一篇作文的写作中去。两位教师,两种评价,一个学生,判若两人。

在一次经验交流活动中,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谈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学期,他教了一个“差班”。每次批改作文,他都仔细推敲并积极评价每一篇作文,有些学生竟不相信地说:我们以前总是得低分,你给我们这样的分数是不是出于鼓励而人为“拔高”呢?经过耐心而诚恳的解释,同学们相信老师是实事求是的。从此,同学们不再自卑自弃,都抬起头来学习,努力写好每一篇作文了。一年后,这个班级的语文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

心理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的能力的发挥,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教师积极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发挥80%~90%的能力,而一般状况下只能发挥20%~30%。这样看来,60%~70%的能力是可以通过适度的激发得以催生的。当然,教师也要避免把学生塑造成自己喜欢的某一种类型,只要教师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同时让学生确实感觉到他们是有所为、有所获的,就可以避免这种负面效应了。

教师在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中,如果传递的是积极的信息,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而学生对教师所做出的评价也是十分在意与敏感的,他们在希望获得好评的同时,对刻板的要求并不认同,对虚假的过头评价也不会领情。一位教师很少给学生的作文打90分,同学们就会认为他们不是写90分作文的材料,带着这样的自卑心理,他们能写出水平,写出情感,写出信心吗?教师作文批改的激励功能源于他们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尊重,采用积极而实事求是的赞赏态度,而非消极压抑,虚假拔高的态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情感期待

心理学认为,父母之于子女,教师之于学生的热情期待,往往蕴涵着巨大的推进力量。作文的批改是师生间书面的交流,如果在这种交流中,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真诚而热切的期待,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动力啊!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有些教师并不重视自己批语中的情感表达:过多的批评指责、过多的修改、过多的冷漠、过多的低分等,更有甚者,简单的一个“√”或一个日期,这些没有任何情感期待的评改只能给学生带去失望,带去打击。

相反,如果教师带着激情,带着期待去批改作文,情形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这是我看到的很不同于一般的表达方式,如果能展开来写,效果会更好的;把课文中的好句子模仿着写,这是创造的开始,一旦成为自觉的行为,进步就会更大了;生活中的例子运用得很好,如果再能深刻地表达出自己对它的看法就更好了;你的观点很独特,可见你是经过深入思考的,没有求真务实的态度是很难写出来的……虽言语不多,却充满了肯定、鼓励、引导与期待,这会使学生感到自己作文(哪怕是很小的一点)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可以把作文写好的。

学生的心理特点,除了有强烈的好奇心、进取心外还有被期待的心理要求。大部分学生都不太喜欢过分严厉、挑剔,甚至苛刻的教师,对这些老师他们只能敬而远之,而热情积极、期待学生能学有所成的老师,总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样的语文老师在他们的作文批改中,决不会忽略情感期待这种特殊媒体,此时的作文批改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工作了,而成了满怀期待、催人奋进的号角了,真所谓“字里行间寄厚望,一言一语显爱心”。

三、角色转换

时代的迅猛发展,观念的深刻转变,无形中给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带来障碍。年龄的差距使得这种“代沟”有越来越宽的趋势。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往往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能适时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考虑问题。这种师生间的易位相处,可以避免偏见,消除隔膜,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心情和心态,取得较多的发言权和指导权。

学生永远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鲜明个性。只有把握住他们知、情、意、行的脉搏跳动以及作文个性,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出有分寸又有说服力的评语。如果教师总是一味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居高临下地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他们所写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所阐述的观点,就会陷入一个误区,就会带来不公正,从而可能给学生带来伤害。

笔者接触过一位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她很受学生的欢迎和爱戴。学生对她的评价是:富有爱心、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经常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而且学生认为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老师作文评改中的引导和鼓励。可见角色的转换带来了情感的互动,增进了师生间的信任,也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四、榜样示范

“身教重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示范总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有形的一面,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教师观察事物的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遣词造句的特点、标点书写的习惯;无形的一面,学生更能看到:教师对待他人劳动成果的态度、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写成一篇作文,已非易事,如果老师草草批阅,胡乱给分,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示范?中学生思维敏捷,观察细致,语文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表现出的一切,哪怕只是标点符号的使用,书写的样式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向他的学生展示所教的知识、技能,表示他已经熟悉并熟练地掌握了它们,这就会让学生相信通过努力他们也是可以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如果一位语文教师能明显地让学生觉得他就是一位作文高手,那么学生就会学得更好。语文老师不仅仅是作为一名评论者、裁判员去批改、指导学生作文,更是作为一名编辑,一名作文示范者去工作的。“与其给他们批评,不如给他们示范”。

有一位语文教师,在一次作文批改并已经评讲后,发现他的一处修改并不比原文好,就在第二天,请那位学生带上她的作文本来到老师的办公室,诚恳地表达了自己当时的想法,并当场圈掉了原来的修改。这样为人做事一丝不苟的态度,其意义已经远远大于一篇作文本身了,而学生获得的可能是永远的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五、亮点开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发现他们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他们打开眼界看清自己,使他们看到、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这应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职责。

青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总是最富有创造力的。

作文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如何观察、想象、构思,如何谋篇布局,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绝不会只限于模仿,其中往往有不少创造值得教师去发现、开掘。如果教师视而不见或随意否定,甚至扼杀,将是学生莫大的不幸。教师批改作文,重要的不是找寻不足,发现问题、加以批判,进而否定,而应是发现、开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积极因素。即使全篇只有一段,甚至一个词写得不错,也值得特别指出,加以肯定。“行家看名堂,披砂找宝;而庸者专觅误差”,这就是不同教师的不同做法。

“教育的诀窍在于尊重和发现”,懂得如何开发、肯定学生的积极因素就是教育成功的一个窍门。“找宝”符合学生的求成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作文潜力;“找茬”则只能加重学生的自卑心理,扼杀他们的创作欲望,甚至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当然,重视发现、开掘学生作文中积极因素,并不是说学生作文中的错误、缺点就不能指出,放任不管了,实践中,教师可以在批改中选择好批改点,而不是处处改、随意改。选择就要选那些必改之处,选择那些有较大批改意义或启发价值的地方。改是为了使某些不足或错误成为比较完美、相对成功的先导。

中学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其重要意义自不待言,与其在这里强调它的重要性,不如让每一位语文教师形成自觉行为。恰当合理地运用它,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才能对得起每一篇作文,对得起每一位学生。

(此文发表于《教育创新与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