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万向传承的个猜想

关于万向传承的个猜想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变幻莫测的商海浪潮中,企业家始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万向集团能否顺利完成1.5代到2.0代的传承与交替呢?非但如此,事隔5年后,这家公司更是将自己51%的股份无偿转给了万向。万向的国际化战略,倪频可说是先行官。万向近年来的跨国并购,也都是围绕汽车零部件企业展开的。

在变幻莫测的商海浪潮中,企业家始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走向一个新阶段。经过一个时期的“摸着石子过河”,中国经济发展逐渐走向规范、秩序、和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也从初创期走向成熟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民营企业的竞争也在新的层面展开。在这个背景下,万向集团在经过鲁冠球父子两代人的辛勤耕耘与1.5代的基业传承之后,在“鲁冠球后”的时代里是否会有新的变数?万向集团能否顺利完成1.5代到2.0代的传承与交替呢?

一个是万向集团的总裁兼万向控股的董事长;一个是万向集团的副总裁兼万向美国公司总裁。鲁伟鼎与倪频,究竟谁能够在鲁冠球之后把“万向”这艘轮船带向市场经济的彼岸,谁能够将“万向”的基业传承百年?

之所以做这样的猜想,是因为鲁伟鼎与倪频对于鲁冠球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

也因为鲁伟鼎与倪频,两者都很优秀。他们对集团的贡献难分伯仲。中国传统的“一山难容二虎”的文化,是否会在“鲁冠球后”的时代,造成集团的离心力?

出生于1964年的倪频,1989年获浙江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浙江省社科院,1990年考上博士去美国读书(1989年,其在万向进行基层锻炼时受到鲁冠球的赏识)。鲁冠球知道后就把他挖了过来,并派他在美国筹备万向美国公司。之后,倪频成了鲁冠球的女婿。

比起高中毕业就进入万向锻炼的鲁伟鼎来说,倪频的学历更高。更不用说他在美国18年的经历,主持30多个海外并购、参股的案例,使其具备国际化的视野与实战经验。就连鲁冠球都曾赞赏他说“我的智慧不如他”。也就是说,你很难找出倪频能力低于鲁伟鼎的答案。

人们知道,鲁冠球选中的第一接班人是鲁伟鼎。事实也证明鲁伟鼎经过这些年的锤炼,已逐渐成熟,且日益为业界承认。但鲁伟鼎与倪频,终究还是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相比于鲁伟鼎“财富接班人”的角色,倪频的身上多了一些创业者的色彩。在他成为鲁冠球的女婿之前,他是一边在美国求学,一边勤工俭学的“打工者”。即使是受鲁冠球之托,在美国筹备公司,条件也是非常艰苦的。据说当时公司的开办费不足2万美元。为了节省费用,他自己担任总经理兼推销员,出差时住19美元一晚的小旅馆。

除了创业者的吃苦耐劳素质之外,倪频身上还具备儒商的文化涵养与“海归”的视野。

且说当年,倪频在美国创办万向分公司,并亲自担任推销员。在历尽艰辛之后他总算拿到了一张3万美元的支票。谁料,支票还未来得及存银行,客户的电话先到:他们收到的货油脂太稀,要求退货。放下电话,倪频二话没说,连夜开了7个小时的车,将3万美元支票退给了客户,表明在货没有处理好以前,决不拿他们的一分钱。

就是这个“夜奔千里退支票”的举动,使倪频赢得了客户的心。10多年来,这个客户一直是万向美国公司的忠实客户。非但如此,事隔5年后,这家公司更是将自己51%的股份无偿转给了万向。

人们知道,正是在鲁冠球的运筹帷幄和倪频的直接操刀下,“万向美国”敲开了美国主流市场的大门,与福特通用克莱斯勒这些老牌的汽车制造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进而收购管理了几十家美国公司。万向的国际化战略,倪频可说是先行官。

事实也如此,经过10多年在美国市场风雨中的摸爬滚打,倪频进一步认识到:万向有今天,根本原因在于打通了国内外资源,使资源在嫁接、转移、互换中,得到了有效的放大和提升。这种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有效组合与配置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万向在单一资源上的不足,甚至在某些领域内形成了中国公司无法竞争的优势。

试想一下,在“鲁冠球后”时代,兼具了海归文化与儒商涵养的倪频,是否还能一如既往地辅佐他的小舅子鲁伟鼎?如果在企业发展战略或方向上产生分歧,倪频是否会为了集团的利益“逼宫”鲁伟鼎?

笔者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倪频还是鲁伟鼎,都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计较谁执牛耳。亲情、友情、同志情,已经将他们维系在同一艘船上,精诚合作18年。团结、合作将是他们永远的基调。但谁也不能保证,在企业具体的战略上,或者在产业的进退之间,他们不会出现分歧呢?

有些东西已经定格在人们的脑海里。比如,万向——鲁冠球——汽车零部件。

连续两个破折号说的是:万向是鲁冠球凭借汽车零部件而创立起来的;万向的主业是汽车零部件,其创始人和灵魂人物是鲁冠球。

事实也如此。直到改革开放30周年的今天,万向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仍是汽车零部件,而其四大主业——汽车零部件、农业、金融、跨国经营的四大板块中,分量最重的汽车零部件与农业仍然是鲁冠球亲自执掌。

鲁冠球是杭州萧山土生土长的农民。60多年来,他一直坚守着中国杭州萧山宁围那块土地。无论他的企业做得多大,也无论他的集团收购多少家海外公司,在多少国家开设分公司,他都不会把集团总部搬离杭州萧山。

好比一棵大树,根扎得越深,越能枝繁叶茂。鲁冠球在杭州萧山这个“革命根据地”的坚守,换来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龙头位置。而他对中国农村的热爱,换来了万向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建树。正是有了汽车零部件和现代农业的实业基础,鲁冠球的儿子、女婿才能施展资本运作的才能。

的确,尽管多元化的进程一直在进行,但万向始终把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当成核心要务。万向近年来的跨国并购,也都是围绕汽车零部件企业展开的。

虽然鲁冠球守卫主业的精神令人敬重,但他至今都没有完全实现他的产业梦——在其主导汽车产业链中,由于缺乏整车制造环节,核心资源和市场控制能力并不是很强。失手湘火炬等案例的背后是鲁冠球汽车梦的叹惋。

产业坚守犹如苦行僧的修炼。人们有理由相信,经过近40年的修炼,鲁冠球能够一如既往地坚守他的产业梦想与产业王国。但越是靠近创业者的理想王国,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路途往往显得越加的扑朔迷离。

显然,在鲁冠球的产业梦中,这样的案例是颇令人感到沮丧的。2006年12月18日,在破产保护的痛苦中煎熬了444天的美国德尔福公司终于明确了归宿,决定将72%的股权出售给美国一家私人投资集团。

这是一个让鲁冠球连连皱眉头的消息。事实上,万向集团是最早对德尔福重组表示出浓厚兴趣的中国公司。鲁冠球在2005年12月20日曾率先向美国媒体披露——“正在与德尔福就收购其在美部分资产展开谈判”。但最终,鲁冠球在美国那家私人投资集团34亿美元的报价前退出竞争。

应该说,鲁冠球的决定是理性而睿智的。作为企业,如果没有稳健的前提,再好的商机都有可能成为陷阱。但另一方面,长期耕耘于汽车零部件产业,万向的的确确感受到了压力

据万向钱潮总经理周建群对媒体披露:虽然入世五六年来,中国市场的整车生产能力扩大了500万辆的产能,是入世前的3.5倍,但是万向钱潮的主业营收和净利润却不升反降。净利润率从1993年上市之初的13.61%下降到2006年前三季度的4.71%,净利润从2004年开始出现下滑,比2004年减少了1400万元,下降了9.3%。实际上,万向集团早已感受到这种压力。随着这些年上游原材料市场的上涨,而产品的价格却只有原来的一半。

另一方面,万向集团面临的是一个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格局。在中国,零部件独资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德国博世、德尔福、伟世通等全球排名前列的零部件厂商纷纷到中国设厂,在同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条件下,万向集团的竞争实力开始被大大削弱。虽然万向集团成了德尔福、伟世通等零部件公司供应商,但是随着这些公司进入破产保护期,万向集团不得不承受越来越大的降低价格和成本提升压力。此外,其在中国还将面临一些来自追赶者的压力。其中在万向集团赖以发家的万向节领域,浙江展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占据了11%的市场份额。虽然万向集团期间也重组了国内一些规模小的零部件企业,但是失去了这两次最重要的机会,对于万向集团来说,也失去了重组国内零部件格局、占据产业优势的最好机会。

而在鲁冠球日思夜想的整车生产领域,入世5年多来,跨国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中国市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产业的空隙已经所剩无几。在三者的联合冲击下,新进入者的资本和技术门槛越来越高。

于是,人们看到:2005年7月,万向集团做了一次尝试,出资1.4亿元购得广汽股份3.99%的股份。虽然贵为广汽股份的第二大股东,但是鲁冠球要靠这种方式造整车,这条道路未免更加艰难。入资广汽对于万向集团,最为现实的恐怕还是鲁冠球为自己的产品找到一个良好的合作方以及广汽股份的良好回报。

也就是说,成功如万向集团的中国民营企业,至今仍未真正实现自己的产业梦想。当鲁冠球携其“中国制造”接受国际市场检阅的时候,鲁冠球和他的万向集团经受了国际市场严苛的拷问。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是以财富积累的追逐为要义还是以实现产业报国的理想为责任呢?

对于万向集团来说,目前摆在面前的仍有两条路:一是继续在产业链上做文章,将产品线延长以及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二是向整车梦想进发。除此,万向集团虽然已经逐步在农业上形成规模,并且为万向集团提供了稳定的营业收入,但这只是一种分散风险的举动,无法成为主业之外的另一条腿,来支撑整个万向集团另外半边天。

但人们要猜想的是:在鲁冠球之后,擅长资本运作,以职业投资为乐趣的鲁伟鼎,以及擅长跨国购并的倪频是否能够继续高举万向集团的产业大旗?

且不论鲁伟鼎或倪频是否能够坚守万向集团30多年打造出来的产业版图,就算他们二位推至整个接班团队都能信守创始人赋予的使命,那么,10年、20年甚至30年之后的万向又将怎样?在鲁伟鼎和倪频之后,万向2.0代的掌门之位将由谁执掌?

有消息说倪频一家目前是“美国公民”。且不说消息的可靠性如何,倪频的子女耳濡目染的,更多的是西方文化和美国经济。可以想象,如果加以培养,倪频之子女在融入国际大舞台的中国企业应该有用武之地。但与“全盘西化”的小外孙相比,照片被鲁冠球天天揣在口袋里的宝贝孙子——鲁伟鼎的儿子,显然将接受更多的中国文化的洗礼。

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代的接班人,虽然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但他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同时接受着东西方文化的浇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国际化中国企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让人思量的是,经过浙商1.0代+0.5代的艰辛创业之后,生于优裕的浙商2.0代是否还有那么昂扬的斗志?对于继承祖辈的基业他们究竟作何思考?行笔于此,自然联想到这样一个命题:浙商1.5代向2.0代的传承,关键在于能否突破家族承续的界限,厘清事业传承与财富传承的分野,建立起现代企业集体接班的机制,确保一个企业是依文化和制度而健康运行,而非“个人崇拜”下的领袖掌舵。

跨越了这个界限之后,可以相信,万向与国际巨头的专利差距、科技差距将逐步缩小。那么,万向集团通往跨国集团的道路上还有哪些可能出现的“地雷”呢?

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垄断。

不难发现,就万向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已有财团的雏形。但是,虽然其目前已经涉足金融业,因受制于国家相关政策,金融对于产业仍缺乏整合能力;而其对博时基金的收购战略又夭折于拥有垄断优势的招商证券等大机构的阻击;其对湘火炬的失之交臂则源于有国资背景的淮柴动力的横刀夺爱。此外,万向矢志不渝的汽车梦也一直受限于国家的产业政策……

另一个将真正让万向人感到压力的因素是来自国际寡头的包抄。事实上,万向国际化仅仅是开了一个头,是万向中国制造成本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化。

随着国际公司兵临城下,分享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也随着国际资本在全球化资源配置中裂变成一个个寡头,小个子出身的万向资本能否笑傲江湖?

衷心地希望,在经过1.5代到2.0代浙商的共同努力下,万向集团,将成为一个来自中国民间力量的真正意义的跨国企业集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