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蒙冤而死的思想家韩非子

蒙冤而死的思想家韩非子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出身贵族,著有《五蠹》《孤愤》《说难》等著作。据说,秦始皇看到韩非子的著作,十分赏识他的才华,并将其召入秦国。但没过多久,因李斯嫉妒而遭陷害,韩非子冤死在狱中。韩非子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荀况的弟子不可胜数,其中,韩非子和李斯是他的学生中学问最高、名声最大的。当时韩国在七国中最为弱小,秦国对其已经觊觎已久,不断派兵攻打。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出身贵族,著有《五蠹》《孤愤》《说难》等著作。据说,秦始皇看到韩非子的著作,十分赏识他的才华,并将其召入秦国。但没过多久,因李斯嫉妒而遭陷害,韩非子冤死在狱中。

春秋战国时期,针对社会问题,儒家提倡仁爱;墨家主张兼爱;而道家则认为仁爱和兼爱都不能救世,唯一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即“无为”。到了战国末期,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展开频繁的兼并战争,这些主张已经不再适合。就在这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横空出世,适时地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君主要善于用权术,必须拥有强大的权力,赏罚严明,这样国家才能强盛。

韩非子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成年后,离开父母,独自一人游历天下,后拜荀况为师。荀况的弟子不可胜数,其中,韩非子和李斯是他的学生中学问最高、名声最大的。

战国末期,社会局势更加动荡,各国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当时韩国在七国中最为弱小,秦国对其已经觊觎已久,不断派兵攻打。韩国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韩非子目睹了这一切,他痛心疾首,清醒地认识到,儒家的‘仁政”观点已经难以推行,于是在继承荀况学说的基础上,韩非子把慎到的“势”,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结合起来,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法治理论。

韩非子说话口吃,不善言谈,屡次上书韩王,提出救国方案,但却屡屡遭到韩王的拒绝。他非常悲愤,从此发愤图强,奋笔疾书,写出了《孤愤》《五蠹》《说难》等55篇著作,洋洋十万余言。秦始皇赢政看了韩非子的《孤愤》《五蠹》之后,极为赞叹,因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和建立中央集权政治的主张与自己称霸的想法不谋而合。他感叹道:“我要是能见到此人,和他交往,死而无恨。”

公元前233年,韩非子到了咸阳,秦始皇热情地接见了他,并与他交流书中的变法主张。然而,韩非子还没有得到重用时,却遭到了陷害。陷害韩非子的这个人并非别人,而是他当年的同窗好友——李斯。

李斯知道韩非子的本事比自己大,害怕秦始皇重用他,对自己的前途不利,就对秦始皇说:“韩非子是韩国的贵族,最终是为韩国着想,绝不可能忠于秦国,这是人之常情。与其把他放了,还不如现在把他杀掉,以除祸患!”秦始皇听了有些不舍,但是权衡利弊,就让人把韩非子打入大牢,定为死罪。在李斯的威逼利诱下,韩非子服毒自尽。虽然秦始皇后来改变了主意,派人释放韩非子,但这时韩非子早已死在狱中。

后来,秦始皇采用了韩非子的法治思想,这对他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起了重大作用。后人把韩非子的诸多著作集中编成了一部书,命名为《韩非子》。

秦始皇

学海拾贝

韩非子与荀子一样,十分肯定人的认识能力。同时他还认为人要得到认识,必须接触客观事物,遵循事物规律。他明确反对离开客观事物规律而冥思苦想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并将那种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妄加猜度的做法称之为“前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