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诲人不倦的思想家孔子

诲人不倦的思想家孔子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是儒家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这一时期,鲁国的三桓政权已经确立。时隔不久,鲁国的日益强大遭到齐国的嫉妒。而他所宣扬的“中庸”思想,更成为后世儒家的基本思想之一。中庸思想曾被作为儒家道统思想的核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理论,在中国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再回到鲁国时,孔子已经老了,便放弃了从政的念头,开始致力于研究学问和教授学生。

孔子儒家的创立者,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去世后,他的言论由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记载下来,成为《论语》一书,这也成为今天人们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孔子生活在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他的祖先本是宋国的贵族,后来逃亡到鲁国。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在鲁国。由于父亲孔纥去世得早,孔子是在母亲颜征的辛苦养育下长大的。年幼时,孔子刻苦学习,成年后成为了一个知识渊博的“礼教”专家,有不少人都跟着他学习,拜他为师。

孔子

政治方面,孔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主张治理国家要以德治国,主张安守自己本分,这些理论让想称霸诸侯的国君非常抵触。所以,孔子游历了很多国家,都没有人肯用他。一直到了50多岁的时候,孔子才得到了机会出来做官。这一时期,鲁国的三桓政权已经确立。他们联合起来夺取了鲁国国君的权力,三桓家臣的力量也日渐膨胀,其中最杰出的一位是季孙斯的家臣阳虎,他不但把季孙斯压下去,还把其他二桓也压了下去。后来,阳虎以自己的才干出任鲁国的相国,并亲自拜访孔子,盛情邀请他,但被孔子拒绝。

公元前502年,季孙斯讨伐阳虎取胜,于是任命孔子担任中都宰(掌管刑事的地方官),孔子的政治生涯由此开始。孔子在政治方面也很有能力。公元前496年,鲁定公提拔了孔子,还让他陪自己一起去夹谷与齐景公见面。孔子这次的卓越表现让鲁定公非常满意,一回国就升他做了司寇(行使司法大权)。孔子看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国君的肯定,就更加用心辅佐鲁定公,一面帮助鲁定公平定国内的小部分叛乱,一面协助相国治理国家,使鲁国在短短三个月内就呈现出了一种新的面貌。时隔不久,鲁国的日益强大遭到齐国的嫉妒。齐国国君为了瓦解鲁国人心,送了很多美女和乐公给鲁国国君。结果,鲁国国君从此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理国事。孔子见状心灰意冷,于是辞官开始周游列国。

恢复“周礼”一直是孔子的一大政治愿望,他希望通过此举来恢复社会原有的统治秩序,并由此提出自己关于“仁”的思想。一次,弟子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又追问怎么做到“仁”,孔子告诉他,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所言的“仁”着重强调仁的德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他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认识论上,认为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是先于经验、先于实践而存在的,也即所谓“人生而知之”。而他所宣扬的“中庸”思想,更成为后世儒家的基本思想之一。孔子曾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是一种很高尚的道德,人们很久都不具备这样的道德了。后来,北宋的程颐对孔子的这番话加以解释,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换言之,所谓的中庸,即是指不走极端和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中庸思想曾被作为儒家道统思想的核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哲学理论,在中国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圣迹图》

学海拾贝

孔子辞官离开鲁国后,在外辗转流亡了十多年,一直在寻求一个能够复古的国度,恢复“周礼”,但一直没有找到。再回到鲁国时,孔子已经老了,便放弃了从政的念头,开始致力于研究学问和教授学生。后人把他的言行进行了整理,编成《论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