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疾虚妄”“重效验”的认识论

“疾虚妄”“重效验”的认识论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充反对董仲舒“深察名号”以达“天意”的认识路线。关于认识的来源,王充强烈反对汉代流行的圣人“生而知之”或“神而先知”的谬论。王充把直接的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首要途径。王充还提出“效验”范畴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王充的回答是“考察前后,效验自列”。

王充反对董仲舒“深察名号”以达“天意”的认识路线。他认为人的认识对象应该是“天下之事,世间之物”(《实知》),这些事和物,从他在《论衡》中所引的大量材料看,不仅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学术等,而且包括耕夫织妇的生产活动,内容涉及广阔领域内的经验事物。

关于认识的来源,王充强烈反对汉代流行的圣人“生而知之”或“神而先知”的谬论。他专门写了《实知》一篇,列举十六个事例证明即使像孔子、周公那样的圣人也不能“先知”,更不能“生知”,任何人都只能从后天的学习获得知识。“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所谓圣者,须学以圣……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生)知者。”(《实知》)即使是“性敏才茂”,如果“独思而无据,不睹兆象,不见类验”,而主观臆造所谓“预言”“谶记”,只能是荒诞无稽之谈。

王充把直接的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首要途径。他指出,人们要得到知识,必须依靠感觉器官,“如无闻见,则无所状”(《实知》),任何表象(“状”)都来自感官的见闻。但是王充又强调,人的认识也不能停留在耳闻目见阶段。他说:“夫论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诠订于内,是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实事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墨议不以心而原物,苟信闻见,则虽效验彰明,犹为失实。”(《薄葬》)这就是说,单凭感觉经验,容易迷于虚幻的现象,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加工,即“不徒耳目,必开心意”,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而辨明虚实,判定是非。

王充还提出“效验”范畴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薄葬》)“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自列,则是非之实,有所定矣。”(《语增》)王充强调“效验”,反对空谈,实际是以所谓“得其实”、“不违实”,即主观认识符合客观事实作为真理的标准。问题是怎样才能证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呢?王充的回答是“考察前后,效验自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