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参验”的认识论

重“参验”的认识论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认识论上,韩非继承并发展了荀子的认识论思想,对前识提出了批评。韩非提出了重“参验”的主张。“参验”方法的内容就是:“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验”就是实证。在“言会众端”的“参验”过程中,韩非还提出了以“功用”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可见韩非是主张通过“行”来验证“知”,以实际功效作为判断认识正确或错误的标准。

在认识论上,韩非继承并发展了荀子的认识论思想,对前识提出了批评。所谓“前识”,就是“先物行,先理动”,“无缘而妄意度也”(《解老》),即离开客观对象及其规律的主观臆测。人的认识必须有所“缘”(根据),如果在接触客观事物之前就下断语,在了解事物的规律以前就想行动,那就是“无缘而妄意度”,即主观的妄想和臆测,是头等的愚蠢。所以他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思之首也。”(《解老》)

与主张前识的先验论者不同,韩非认为,人的认识首先必须依靠感官和外界接触,以获取感性材料。他说:“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喻老》)空窍是指人的耳、目、口、鼻等感官,这些感官是认识外界的窗口。但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认识阶段,只有通过理性思维的作用,即“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解老》),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规律。

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实际,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呢?韩非提出了重“参验”的主张。“参验”方法的内容就是:“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臣》)“循名实而定是非”,就其认识论的意义来说,名和实相统一才是正确的认识,反之就是错误的。所以名实是否相合就成为确定是非的标志。

所谓“因参验而审言辞”,就是“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备内》)。“参”是比较,是考察事情的各个方面,以互相参照,又叫作“参伍”。“验”就是实证。所谓“参伍之验”就是把各种情况进行排列、分类,加以比较、研究,进行分析、验证。要判断一种认识或言论是否正确,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观察,或只听一面之辞,更不能凭主观成见,必须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

在“言会众端”的“参验”过程中,韩非还提出了以“功用”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他举了许多直观的事例来说明他的观点。他说,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哑子或盲人,必须通过讲话和看东西来检验;判断一个人的德才,必须用言行来检验,并且看他是否能胜任其职。同理,仅仅看一个人的外表,听他讲一席话,就是孔丘也不敢断定他有多少能耐,只有让他担任一定的职务才能作出判断。可见韩非是主张通过“行”来验证“知”,以实际功效作为判断认识正确或错误的标准。

韩非主张用“功效”来检验认识的价值,和他强调认识的目的性,反对“无的放矢”的思想是一致的。他说:“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教者也。”(《问辩》)譬如射箭,任意发射,总可以射到一个点上,但这不能算善射,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考察人的言行也是一样,如果不能收到顶期的功效,尽管说得十分有条理,实行起来很坚决,也是没有根据的胡乱猜度。韩非强调认识的目的性和对客观实际的依赖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墨翟的狭隘经验论和“三表法”中留下的漏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