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识论中的悖论

认识论中的悖论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讨论认识论问题,我们就假设自己已经置身于认识论的语境之中了。何谓“认识论的语境”?过去的哲学教科书老是撇开认识论的语境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诞生前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所以,当人们撇开认识论的语境,去追问未受人这一认识主体污染的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乃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因此,我们只能在认识论的语境中去认识世界。如何从这种认识论的悖论中解脱出来?这个理论提出后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

第三节 认识论中的悖论

一讨论认识论问题,我们就假设自己已经置身于认识论的语境之中了。何谓“认识论的语境”?也就是预先假定认识主体、认识对象和认识的媒介物(如语言)的存在。过去的哲学教科书老是撇开认识论的语境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诞生前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其实,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因为认识论语境事先已经假定了作为认识主体的人、认识对象和认识的媒介物的存在。所以,当人们撇开认识论的语境,去追问未受人这一认识主体污染的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乃是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

因此,我们只能在认识论的语境中去认识世界。事实上,当我们去认识世界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困难:一方面,世界乃是生命的流动,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东西,《周易》强调的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流便构成世界的本质。然而,当我们去认识世界时,却无法把握它的流动性,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时间、空间,通过各种范畴和概念等去切割世界。这样一来,世界就被“谋杀”了,甚至被切成了碎片。于是,我们陷入一种无法回避的悖论中:一方面,我们的目的是认识作为生命之流的、活生生的世界,但另一方面,我们实际上认识的却是已经被我们的概念工具切割肢解的、死去了的世界。

如何从这种认识论的悖论中解脱出来?哲学家们想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以黑格尔为代表,主张让概念本身也流动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概念的辩证法,以这种流动着的概念的辩证法去说明流动着的世界。这个理论提出后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人们普遍认为,概念和逻辑都从属于理性,因此,它们并不能完整地说明世界,因为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东西,就人类来说,除了理性以外,还有本能、意志、欲望和情绪,而这些东西是单纯的理性所无法取代的。另一种方法主张,即使概念是流动的,也无法把握流动着的世界,因为此流动非彼流动,何况概念运动又受本质主义的影响,不可能还原出千差万别的世界之原样,因而主张,只有以非概念的、直观的方式才能把握世界,从而提出了“理智直观”的方法。然而,康德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说,直观只可能是感性的,只有上帝才具有理智直观的能力,而普通人并不具备这种能力。以后,费希特、谢林主张,哲学家也可以有理智直观的能力,但其解释导向了神秘主义。因而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讽刺谢林的理智直观乃是“黑夜看牛”,什么也看不见。后来,胡塞尔力排众议,提出了“本质直观”和“范畴直观”的新见解,但这也只是就人们对本质关系的把握而言,至于对整个世界或实在的把握,无论是柏格森的理智直观说,还是佛教的顿悟说,都无法引申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