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子之道是西方旧形而上学的本体范畴吗

老子之道是西方旧形而上学的本体范畴吗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上述“预设性”颇为类似的一个看法,是张世英先生提出的所谓“旧本体”说。他认为,老子所讲的关于本体论的“道”,是“常道”,是超验的普遍永恒的东西,因而基本上是一个“自柏拉图到黑格尔的旧形而上学的本体范畴”[3]。总之,老子之道所具有的注重修道、体道,与“道”合一的特色,决定了老子之“道”不可能是西方哲学史那种“旧形而上学的本体范畴”。

与上述“预设性”颇为类似的一个看法,是张世英先生提出的所谓“旧本体”说。他认为,老子所讲的关于本体论的“道”,是“常道”,是超验的普遍永恒的东西,因而基本上是一个“自柏拉图到黑格尔的旧形而上学的本体范畴”[3]。这个观点也是不能成立的。

从天人关系角度看,作为本体化范畴的“天”(即“道”),一方面具有绝对性、无限性,同时又是发育万物,大化流行的过程;而人的本体取决于“天”,人禀受“天”所赋予之性,所以也具有绝对、无限的超越本性。故此,从本体上而言,“人”与“天”是合一的。尽管这种合一还只是潜在性、自在性的。另一方面,从人作为现实中的个体存在而言,又是有限的、相对的,与“天”是有所区别的。这种区别不仅是自然的客观存在,而且也反映到人的思维意识之中,这样就出现了“人自人,天自天”的相分情况。这种天人相分的情况在西方思想传统中表现为灵与肉的分裂、对立。罗素说:“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可以找到灵魂与肉体的二元对立,这一理论曾被新柏拉图主义者所强调。它不但在圣保罗的说教中占重要的地位,而且还支配了公元四世纪和五世纪的基督教禁欲主义。”[4]而怀特海说得更为直率:“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系列脚注而已。”[5]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说:“从亲身的体验,我领会了所谈到的‘肉体与精神相争,精神与肉体相争’(《新约·加拉太书》)的意义。我正处于双重战争之中……”[6]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人便是一根索子,联系于禽兽与超人间——驾空于深渊之上。”[7]雅斯贝尔斯说:“由于人将自己分为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心与物……人的存在不可能没有这种人格上的分裂。但是他并不满意这种分裂状态。”[8]

但是,这种天人相分情况至多只能是暂时“遮蔽”那种潜在的、本体意义的天人合一,而不能从根本上取消它的合一性。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按照中国传统哲学,人的存在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是形神合一、身心合一的整体存在,并没有西方那种灵魂与肉体相分离、精神与物质相对立的二元论。”[9]所以,老庄道家哲学有助于探索、解决那种灵肉分离、天人相分的“异化”现象,使人“复归”于天,从有限中把握无限,在相对中达到绝对,从而达到安身立命、天人合一的目的,所谓“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真人”所达到的这种天人合一境界,是有其哲学根据的。首先,从本体论角度而言,“体道”的哲学根据是“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皆一”(《庄子·德充符》),即所谓“通天下一气”(《庄子·知北游》);其次,从自然本性和存在方式角度讲,“自然无为”是“道”的存在特性,从而也应该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存在方式。所以,“自然无为”作为一条基本的体道方法,其实正反映了人类“复归其根”的自然本性。如《老子·第16章》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又如《老子·第52章》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无论是“复归其根”或“复守其母”,都是由“道”自身运动的规律性所决定的,即所谓“反者道之动也”(《老子·第40章》)。总之,老子之道所具有的注重修道、体道,与“道”合一的特色,决定了老子之“道”不可能是西方哲学史那种“旧形而上学的本体范畴”。叶秀山先生就曾指出,老子的“道”固然是抽象出来的,但又绝不是抽象的,而是最具体、最实在的。老子之道的“先天性”,不同于西方的“先天性”或“先验性”,而是要人去“守”住这个“先天地生”的“道”。[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