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与天一也”

“人与天一也”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人与天一也”“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因此,“天地”与“人”都合于自然之道,由此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庄子进一步提出了“人与天一也”、“以天合天”等概念: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可见,儒家的“天人合一”与庄子的“天人合一”截然不同。之所以“与天为徒”,就是为了面向天地,找回自然。

三、“人与天一也”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先秦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天”、“人”思想必然的合乎逻辑的结论。“天人合一”的实质是讲天人合于道,天人合于自然。何为“一”?“一”即是道,即是自然。天法道,人也法道,天具有自然性,人亦有自然性,天人由此才得以“相通”、“相类”。“相类”是“相通”的前提,“相通”以“相类”为条件。

先秦诸子中,老子最先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讲的“天”和“地”合起来也可称之为天地,天地就是大自然,就是宇宙天地的自然之天。人法地,地法天,就是讲人要法天地。天法道,自然是“一”,天与道合而为一。自然之道通过天显现出来,也通过人显现出来,天与人共同效法自然之道,是说道的化生和人之为人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天地”与“人”都合于自然之道,由此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学者认为“天人合一”的主旨是“以天合人”;另有学者则认为是“以人合天”。这两种表达实际上都有一定的不足。如果强调“以人合天”,容易导致“蔽于天而不知人”,表现出天对人的主宰性,荀子对道家的误解也正出于此,他认为道家是夸大了天的作用,贬低了人的主动性。如果强调“以天合人”,则容易导致“以人灭天”,表现出人对天的主宰性。“以天合天”所表达的是天人之间的平等性、融合性。“天人合一”就是讲“合”,讲“一”,不存在天和人谁合于谁的问题,二者都是合于“一”,即合于自然。天地与人都是道的一体运作,都是自然的载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道是绝对公正无私的。

虽然老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但并未明确表达“天人合一”的概念。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庄子进一步提出了“人与天一也”、“以天合天”等概念:

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山木》)

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达生》)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

道通为一。(《齐物论》)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大宗师》)

庄子明确主张天人合于自然、合于道。天人之所以能够相合,就在于“道通为一”,“以天合天”的实质就是人之自然与天之自然相合为一,即天人合于自然。“以天合天”一语是庄子在《达生》里明确提出的:

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滑消;然后入

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 ,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由是与!

这段话讲了两层意思:前面是讲“斋以静心”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心斋和坐忘的功夫进入到纯自然的状态;后面是讲“以天合天”的过程,即以我的自然来合树木的自然。对于“以天合天”,古人已有解释,林希逸注:“以我之自然,合其物之自然,故曰‘以天合天’。”王先谦注:“以吾之天,遇木之天。”也就是说“以天合天”是自然和自然的“神遇”,是自然自身的功能。正如成玄英所疏:“神功不测,显晦无方,逗机无滞,合天然也。”显然,所谓的“神遇”并不神秘,不过是“天”与“人”之间自然的交通而已。至人能做到“人与天不相胜”,因而能进入到天人浑然不分的超越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最早见于《周易》一书,在《周易》中,一方面把人文与天文相类比,以“观象于天,取法于地”而作八卦;另一方面,赋予“天”以道德意志和生命,如“天地大德曰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

儒家也讲“天人合一”,并以此作为天人观的经典表达。孟子强化和突出了“天”的道德色彩,提出了义理之天,这不同于道家的自然之天。冯友兰说:“古代所谓天,乃主宰之天,孔子因之,墨子提倡之。至孟子则所谓天,有时已为义理之天。所谓义理之天,常含有道德的唯心的意义,并非主持道德律之有人格的上帝耳。”[4]孟子认为,个体只有通过人格的培养才能达到“与天地参”。“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天有道德性,所以个体必须通过道德修养——“养气”来达到“与天地同流”。因此,天人合一的实质是以人之道德合于天之道德,亦即“以德配德”。可见,儒家的“天人合一”与庄子的“天人合一”截然不同。如果说儒家的“天人合一”突出的是道德和实用,那么庄子的“天人合一”则是带有浓重的自然和审美意味。

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重在合,而不是强调分。“人与天不相胜”,是说人不能胜天,天亦不能胜人。人与天是平等的,都具有自然性,同为道所化生。因此,人与天应该相互协调一致,以自然为基础相互融合贯通。

天人相合,浑然一体,这是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状态,也正是“逍遥游”的审美极致之境,此境界就是以人之自然合于天之自然的道的境界。人若要进入“天人合一”之境,前提是必须返回到本原状态,通过“心斋”、“坐忘”、“见独”摆脱一切道德伦理的束缚,排除一切干扰和物累,通过净化内在的心灵世界,让人内在的自然之天得以显现。现实中人日益与道背离,这意味着人愈来愈远离了自然。之所以“与天为徒”,就是为了面向天地,找回自然。庄子要重新塑造的东西正是人本来就具有的自然天性,因此我们才可以说,“逍遥游”的过程就是游于天地的过程,游于自然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