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胡秋原先生及其学术

胡秋原先生及其学术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弁言:胡秋原先生及其学术郭齐勇胡秋原先生是当代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武汉大学前辈校友。胡先生的民族主义思想也是重要的学术贡献。胡秋原先生在晚年表示,希望在他逝世之后将自己的藏书无偿捐赠给武汉大学。在胡秋原先生亲属的支持与帮助下,2008年4—5月,胡秋原先生的部分著作及藏书得以正式捐赠给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弁言:胡秋原先生及其学术

郭齐勇

胡秋原先生(1910—2004)是当代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武汉大学前辈校友。胡先生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在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胡先生早年以“科学救国”为己任,考入武昌大学理预科,其后才转入中文系就读。后因时局纷扰,胡先生又于1928年考入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从胡先生初到上海发表《革命文学问题》一文,批评刚刚兴起的普罗文学运动,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开始,到1996年《中华心——胡秋原政治文艺哲学文选》的出版发行,胡先生的学术生涯长达近70年之久,著作文章超过5000万字,著书不下50部,主编或创办之报刊计14种。特别是胡先生于1963年8月创办的《中华杂志》,前后共延续了31年之久。如果说《自由中国》是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延续存在的主要象征,《民主评论》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特别是港台新儒家的重要思想舞台,那么《中华杂志》则是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在台湾的主要阵地。

纵观胡秋原先生的整个学术生涯,他的学术思想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发展变化:1931年《唯物史观艺术论》及《中国社会—文化史草书》以来为先超越期,主张“自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1935年及《历史哲学概论》以后为超越前期,自立文化史观;1953年写成《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一书,完成“理论历史学”的理论建构,自此以后为超越后期。在先超越期,胡秋原除出版学术专著《唯物史观艺术论》外,最重要的学术活动是参与文艺自由论辩及社会史论战。1931年冬胡秋原创办《文化评论》,主张抵抗日本侵略,提倡文艺自由,反对政治干涉文学,对民族文学和普罗文学都表示反对,从而引发了1932年文艺自由论辩。1933年胡秋原应王礼锡之邀参加社会史论战,提出了著名的“专制主义论”。1933年“福建事变”后,胡先生游历欧洲,特别是当时苏联的经验促使他创立文化史观,主张新自由主义。他以“民族”和“自由”两个基本概念建立起文化史观,以代替唯物史观,并用文化史观来解释双重文化危机的由来,探寻中国和世界的出路。其后,胡秋原综合前两个时期的思想,并对其加以整理、补充和修正,建立起超越后期的学术思想,即“普遍的历史哲学或理论历史学”。就理论历史学的整体架构而言,哲学人类学是其基础,社会学是其主要的诠释路径,史学方法论与价值判断论是其主要内容,将理论历史学应用于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探求其出路,所得到的答案即是文化的超越前进。

将胡秋原置于20世纪中国思想与学术系谱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思想的特质、地位及贡献。胡先生的学术贡献,首先表现在“理论历史学”的理论建构上。理论历史学是对中西历史哲学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胡先生既有历史哲学的方法论的自觉,重视对历史认识的可能性及其条件的考察;又强调对历史作价值判断的重要性,因此他批判了实证主义思潮、唯科学主义思潮对价值问题的拒斥。其次还体现在胡先生从理论与历史的角度,对知识分子问题所作的系统研究。胡先生看重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认为儒家知识分子以其道义担当抗议政治威权,着力于消解君主的政治主体性,从而缓和了专制的程度,形成开明专制,护持住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慧命于不绝。胡先生的大著《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主张以中国道统为主体而不以政统为主体,着眼于对传统政治结构中道统与政统相互关系的分析,所强调的是承载道统的士人知识分子对现实政治权力的批判与限制。其实,胡先生对文艺自由、自由知识阶层主张的坚持,以及在20世纪70年代对台湾乡土文学的声援,皆可在广义上被看成是对知识分子道统的护持。

胡先生的民族主义思想也是重要的学术贡献。胡先生历史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凸显历史中的民族主体,他认为人类历史在本质上都是民族斗争史。一方面,胡秋原将“夷夏之防”、“华夷之辨”的观念,看成是中国民族主义的最初表现;另一方面,他又注意到了中国近代衰败的根源是政治性“民族意识”的缺乏,以及由此导致的强有力政治组织,即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的无法建立,因此主张将历史叙述与现代民族意识、民族认同的培育,及民族国家的建构结合起来。在文艺上,“民族”也是胡秋原的基本立场,在乡土文学论战中,胡先生主张“中国人立场之复归”。另外,胡先生所主张的超越传统派、西化派、俄化派而前进的文化思想,论述宏阔有力,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超越论作为文化危机的解决方案,是对文化失衡状态的超越,绝不是对传统的弃绝。胡秋原一贯坚持“自由知识阶层”的主张,我们不妨将胡先生所言的超越,看成是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超越,因为民族国家是“大于”且“先于”政治派别的。

胡秋原先生并不仅仅是一个固守书斋的学问家,他还是一个怀抱道德理想,积极参与、批评、指导现实政治,立身于道统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以融贯中西的深厚学养,不囿于任何学术门派,超然于政治意识形态之上。胡先生具有儒者的风范,他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畏艰险,历经顿挫而矢志不渝,真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郑学稼先生曾说:“胡秋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无论他们分属于哪些知识派别,也无论他们认同什么政治理念,都能照见自己的影子。1933年胡先生参加“福建事变”,反蒋抗日。1958年胡秋原为坚持言论出版自由,在台提出了著名的以《天经地义背之不详》为题的质询。1960年雷震案爆发后,胡先生与成舍我先生联名发表声明,反对台当局雷案处理办法。20世纪70年代初期,他声援波澜壮阔的保钓运动。后又撰文支持乡土文学,为高雄“美丽岛事件”发表社论,劝台湾当局宽大处理。1988年4月,他发起“中国统一联盟”,被推为名誉主席。9月12日,身为台知名人士的胡秋原先生访问北京,成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之后,首位来祖国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

胡秋原先生在晚年表示,希望在他逝世之后将自己的藏书无偿捐赠给武汉大学。在胡秋原先生亲属的支持与帮助下,2008年4—5月,胡秋原先生的部分著作及藏书得以正式捐赠给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这批珍贵的资料共计8000余册,已全部收藏于哲学学院胡秋原藏书室,得到了妥善的保管,有专人负责整理和维护。两年多以来,哲学学院组织了相应的学术力量,对胡秋原先生生平与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成果颇丰;国内其他学术机构与一些学者,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值胡秋原先生百年诞辰之际,2010年6月16—17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院,共同举办了“纪念胡秋原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20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就作为知识分子的胡秋原及其知识分子论、胡秋原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及两大论战、胡秋原的历史与文化思想、哲学观与科学观、民族主义思想、文艺思想等议题,宣读了学术论文,并对胡秋原学术思想的学派归属、思想定位、文艺自由论及对封建社会论的批判、民族主义与文化复兴、超越西化与多元现代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兹借《哲学评论》,将论文汇编于此,以飨读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