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四大高僧看明代佛教的融通趋势

从四大高僧看明代佛教的融通趋势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十二章 从四大高僧看明代佛教的融通趋势佛教自传入中国起,就在谋求与本土文化的融合。道家学说作为儒学的补充,始终与儒学共生,它们共同对佛教发生影响。嘉靖帝崇信道教,热心斋醮,佛教势力遭到遏制。可以说,终明之世,佛教为大多数皇朝所崇信,在上层政治文化生活中,佛教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本章试图通过对明代后期四大高僧思想特点的分析,说明整个明代佛教的这种融通趋势。

第三十二章 从四大高僧看明代佛教的融通趋势

佛教自传入中国起,就在谋求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这是任何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传统深厚、经济自足的国家扎下根来并寻求发展必循的途径。中国佛教经过格义、创教、立宗阶段,到唐代后期,已经显现出很强的禅教合一、儒释道会通的色彩。到了明代,由于教育和科举的影响,儒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道家学说作为儒学的补充,始终与儒学共生,它们共同对佛教发生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尊崇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本,但他因早年曾出家为僧,又投白莲教郭子兴部下为兵,即帝位后对佛教不能忘情,在当时佛教庞杂、混乱的情况下,对佛教采取整顿、控制以之辅助儒教的方针。他曾下令分寺院为禅、讲、瑜伽三类,各类僧分住其寺。并令天下僧俗人等不得乱建寺观庵堂,度僧给牒须按有关规定。他也号召僧人中学行兼优者出来做官。明成祖用僧人道衍(姚广孝)之谋兴“靖难”之师,即帝位后“论功以为第一”,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赞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其姓,赐名广孝。道衍“冠带而朝,退仍缁衣”,以僧人而列朝班,甚至配享成祖庙廷。成祖因之礼敬佛教,亲为《法华经》作序,撰《神僧传》,尤重视西藏喇嘛教,迎哈立麻至京,赐号大宝法王。成祖的佛教政策“历朝因之不替”。至武宗,极喜佛教,托名大庆法王,度僧无数。嘉靖帝崇信道教,热心斋醮,佛教势力遭到遏制。而万历朝由于两宫皇太后笃信佛教,广建寺院,开经厂,印藏经,分送名山大寺,崇佛之势又炽。天启崇祯朝,此风未稍减。可以说,终明之世,佛教为大多数皇朝所崇信,在上层政治文化生活中,佛教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但明朝各代仍以儒学为指导思想,佛教的存在与发展不能避开儒家的影响。在佛教内部,由于俗世化的影响,除净土宗而外,佛教各派都已经衰落,禅宗的棒喝机锋在数百年的流传中,早已失去其本来意义,成为不学无术者遮掩其窳陋的把戏。一些僧人呼吁由虚返实,在修行中增加信仰成分,反对纯务知解。此外,禅宗的机锋棒喝、不立文字已由宋代兴起的评唱颂古的淘洗而逐渐文字化、义理化了,轻视知解的作风在明代已经有了很大改变,禅门与教门的差别在缩小,这为禅教合一、解行双修创造了条件。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明代佛教的宗派情绪相对较弱,各派为维护宗风和学说宗旨而进行的论争较少。这是佛教各宗派平和地吸收、融会各家宗旨的有利条件。明代许多高僧传承不清,不自标宗门而广泛、平等地研读各家学说,便是这一融合精神的鲜明体现。本章试图通过对明代后期四大高僧思想特点的分析,说明整个明代佛教的这种融通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