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专业为导向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初探

以专业为导向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初探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提出以“三步走”分阶段的方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并以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为范例,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实践模式。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学科化,需要借助专业教育加以实现。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一致,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东北师范大学 杨雨龙

摘 要:融入专业教育是实现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较为适合的途径和办法,根据我国高校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势而言,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面融合的“一步到位”,尚有诸多桎梏,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分步骤的验证才得以实现。本文提出以“三步走”分阶段的方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并以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为范例,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专业导向 融入模式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从无到有,越来越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在历年国家发布的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布单位由教育部一个部委到中组部、人事部等多达14个部委,通知内容中关于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简短要求到专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重点提出的加大创业教育工作,尤其是2014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特别将“创业”纳入通知标题中,无疑可以看出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愈发关注的重视程度。随着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在政府部门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创业教育研究逐年升温,研究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多,研究专著不断问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创业教育典型的高校。反观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典型虽然不断涌现,但是仍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创业意识和岗位创新精神根植在学生学习工作思想中的效果并不明显,有学者把它解读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时滞效应”和缺乏评价机制,这诚然是原因之一,但是从全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仍是“选修课”式通识教育,虽然响应了国家提出“学分管理”的工作要求,但是这无法加速学生创业成果的实现。所以,高校如何有效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方法、模式等理论成果扎扎实实地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稳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化与成果化,需要进行有益大胆的实践探索。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辨析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全面嵌入式的结合专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观念、创业能力以及企业家精神的教育,是一种相对于面向商学院学生开展的“专业性”创业教育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教育的广义定义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定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遵从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介体、环境的四大要素,创新创业教育中实施教育行为主要依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影响,而这一过程的实现,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所以,从我国创新教育现状目前已经具备的要素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中可归属于“介体”的实施方式和途径是最为薄弱的环节,这也是2002年教育部在国内确定了9所创业教育试点高校,通过不同方式,对创业教育进行实践性探索,形成了三类教育实践模式的原因之一。

从目前状况而言,融入专业教育则是实现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较为适合的途径和办法,从以下几方面可以加以印证。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学科化,需要借助专业教育加以实现。虽然美国的百森商学院开设了创业教育学士学位,那仅仅是国外高校的特例,并不适合国内高校的发展形势,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有“学科化”的诉求,但是实现的道路还需一段时日。而“以创促就”的任务是摆在高校面前的急题和难题,通过专业教育“借船出海”则是目前最可行的途径之一。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一致,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这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一致目标。前者的“跨学科性有利于学生接触、理解、吸收和转化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为后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路径”。三是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广义”和“普及”两层含义,需要面向高校各专业的全体学生,所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必然途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容性,不是单纯的教授学生创新思维和创办企业的技能,而是要因业制宜地与理、工、农、学、医、林等各项专业紧密结合,不能脱离专业教育的专业知识培养,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必须紧紧扎根于各项专业教育培养之中,这样才能发挥应有的“普及”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众多学者就美国的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总结出“聚焦模式”“磁石模式”“辐射模式”三种主要类型。“聚焦模式”属于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受教育者要经过严格筛选,课程体系和内容呈现高度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特征,是相对于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而“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则是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磁石模式”是指在管理学院、商学院成立创业教育中心,面向全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教授创业类课程,具有高度中心化的特征,优势在于可以一体化运作,利用有限的资源培养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打造优质的创业教育项目。“辐射模式”则是教育方式的去中心化,采取由学校层面统筹管理,不同学院的教师都参与创业教学的方式,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专门指导和教学。通过比较,“辐射模式”是较为理想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但是需要的教师资源、教学环境和条件、资金等资源较多,这种方式的实现周期相对较长。

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没有先在商学院中开展创业教育,然后扩展到其他学院各专业的历史和传统,所以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从发起时就实行“全校广谱式”的以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方式。在教育部确定9所创业教育试点高校形成三类教育实践模式之后,随着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有学者认为已经形成了5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第一种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素质为侧重点,代表性院校为中国人民大学;第二种是以提高学生创业技能为侧重点,代表性院校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三种是以第二课堂的有机整合为侧重点,代表性院校为宁波大学;第四种是以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为侧重点,代表性院校为黑龙江大学;第五种是综合式创新创业教育,代表性院校为清华大学。近几年最有代表性的是温州大学,温州大学成立了创业人才培养学学院,类似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磁石模式”,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创业实践与创业研究,作为国家级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模式的选择和建立,学界进行了充分的理论探讨,有学者提出了“课程建设模式”“课堂嵌入模式”“专业实践模式”三种实现途径,有学者认为“借鉴英、美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融合的经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一方面可以结合磁石模式与辐射模式这二者的优势,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融合模式,也可以尝试混合模式”,还有学者提出创业教育与会计学、动画设计等多专业融合的教育模式。这些理论成果不乏新颖性和多样性,但是综合而言,学者多是直接横空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或某个专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并未解读为什么结合的理论前提。二者结合属于创新创业理论体系或实践体系的哪个环节,依据是什么,这是一个定式,还是一个开端,还是一个过渡,这都没有给予充分的解答。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三步走”设想

综观国内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都是根据本校固有的理念、文化、历史、资源等现有条件施行的,很难从中找出有万能性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典型院校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各自学校的优势开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端,并不完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受众视角有限,所以它们也必然会走向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道路。全国2500多所高校,不同层次类别差距较大,有雄厚的创业资源的高校还是少数的,所以国内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的模式重在借鉴。根据现实状况而言,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面融合的“一步到位”,尚有诸多桎梏,学校整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学院专业组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正向认知”、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数量匮乏和质量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道路,这种情况在国外已有先例。牛长松所研究的北爱尔兰创业中心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开展创业教育的案例就是典型代表。“尽管女王大学仍签订了将创业课程嵌入目前课程体系之中的合同,但是在引入创业课程时仍然有极大的不情愿,在现存的时间表中找到可以安排的空缺还有极大的困难。”“和各个学院写上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些学院同意引入创业课程,然后又拒绝采取任何行动。一些学院起初拒绝后来被说服同意试点。直到当那些植入创业课程的先导学院开始获得成功时,很多学院才开始改变态度。”从这一案例中,我们也看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道路比较曲折,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分步骤的验证才得以实现。因此,基于以上思考,根据我国高校的基本特点和已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状况,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三步走”的方式逐步实现。

第一步,开展以学校为中心,自上而下的创新创业“启蒙式教育”。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的工作要求,各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高度,主动放置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发展战略之中,立足于普遍培养和提高所有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确立广谱式“大创业教育观”,最终目标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具体操作而言,由学校层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整合就业部门、团委、商学院、管理学院的师资力量,面对全校学生开展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一是开设纳入学分管理的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可将创业学、创新学、企业建立、市场营销等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类课程的知识杂糅,开设2—3门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旨在对全校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将创新创业意识植入学生头脑,同时激发有创业意愿、创业潜力学生的热情。二是组织创新创业类的竞赛、讲座等活动,营造全员关注参与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创新创业中心应指导学生组织和参与校内、省内、国家级的创新创业类比赛,邀请政府的劳动人事、工商管理等权威部门进入校内讲解创业政策,邀请成功新创企业人士到校面对面与学生交流,与创业课程有效衔接,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体验创新创业的魅力。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制作创业典型的视频案例库,将丰富多彩的研究成果融入学生的教育培养。四是可选择性地将KAB、SYB等培训体系引入学校,丰富和加强培养效果。五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训。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全校各专业教师的参与,不仅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拥有一批专业的教师,还应面向全校教师开展创新创业的理念和知识培训,突破专业教师的“观念性障碍”,让他们理解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内创业能力与实际创办企业同等重要,引导教师主动对本专业课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融入,重点选拔、培养一批有意愿有能力进行创新教育改革的学院专业教师队伍,为下一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打好前期基础。六是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大学创业园,与其他部门合作创办创业实训基地,需要投入一定的人、财、物,重点培育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和队伍,为全校树立创业典型。

第一阶段旨在通过学校的引领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和意识普及到全校师生的学习和工作,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途径的发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破除专业教师对创业的“观念性障碍”,培育专兼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树立创业典型,将广谱式“大创业教育观”植入全校师生的头脑。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已经开始了这一阶段,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温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是这一阶段的典范,但是工作内容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简单、师资力量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于其他大部分高校。

第二步,开展以专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嵌入式教育”。此阶段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的基本职能不变,重点加强创业教育课程的门类增多、知识深度拓展,将工作重心下移到各学院系。“以专业为导向”是指,经过第一阶段全校创新创业意识的普及培养之后,学生必然会考虑如何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寻找创业项目,日常学习的专业领域自然而然成为首选。如何引导学生在专业特长领域发挥创新思维、培育创业项目,学院的专业教育将不可回避地承载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将创新创业教育强制性地植入专业教育,国外已经有失败的先例,二者融合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排除“差异性”、寻找“适应性”的过程。所以,学院可以尝试挑选几门容易“嵌入”创新思维培养、有较为明显创业前景的专业课程,作为改革的“试验田”,吸引学生参与,引起其他专业教师关注,通过学生课后反馈、教育效果对比、就业状况分析、树立创业典型等评价办法,为其他专业教育的创新改革起到示范作用。学院可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全院师生达成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共识和重视。二是认真分析所辖专业的学科特色和学生的专业特点,挑选易于创新改革、有潜在创业前景的专业课程或课程体系,相应调整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三是遴选有创新意愿、有创业经历、谙熟专业技能的教师配置到专业教学之中,对有热情有精力的年轻教师可以重点培养,有条件的学院可以将教师送到企业中进行体验和培训。四是加大力度将资金、设备、场地投入到课程改革,可设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的参与和投入,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且相对成熟的创业项目给予扶持和资助。五是学院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投入社会工作,将更多的社会项目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为学生创办创业实践基地,寻找易于操作的创业项目,同时鼓励教师将承担的省级、国家级重点项目纳入到学生的创业培养,不仅保证教师“课程”与“科研”任务的两头兼顾,还能促进“产、学、研”良性循环的形成。六是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应组织并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活动,通过组织竞赛、成立创业协会、引入校内校外创业资源进课堂等方式,积极配合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

第二阶段旨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尝试性融合,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创业观念的突破、课程师资的选拔、课程设置的调整、打破专业结合的局限性等理论和实践难题的破解具有良好的缓冲作用。在这个阶段,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政策的获取等任务落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学生专业领域内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创业项目的选择等这些任务落在学院,“齐抓共管、两侧分担”的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校部门和基层学院的自身优势,更能让学院固有的专业教育体会到二者结合过程中互利共赢的作用。目前国内鲜有高校实现这一过程,众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专业延伸的困境就在于此,仅有中国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几所学校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成效较为明显。这一过程是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经之路,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关键环节,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经验主义的设想,虽然在此提出了理论模式的探讨,还亟待在实践中加以印证和改进。

第三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连接的“融合式教育”。这一阶段是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理想状态,打破了误解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分专业结合、师资贫乏、资金技术短缺等各项壁垒,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成为学生培养目标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可自由地与各专业相结合,创新创业内容已经纳入所有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体系中共为主体,形神兼具,是“对称互利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模式,完美地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种效果可以借用黑龙江大学校长张政文在2010年文章中所提到的二者融合的应有状态,“在办学理念、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教育教学思想中体现创新创业精神;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等所有教学环节,渗透创新创业精神;在科技创新、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新创业精神,同时,建立和健全创业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保障、约束等各项机制,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完整体系”。

第三阶段如同马克思描绘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那般,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中体现时代精神,实现对学生的“生存”教育和“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素质教育”紧密吻合,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阶段的实现,不仅是高等院校单独努的结果,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和帮助。

三、本科计算机专业开展“以专业为导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施策略

采取何种形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我国高校迟迟未能迈进的一步,本文按照“三步走”的思想,在第二阶段以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为背景,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实践模式。

(一)革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计算机专业教育,必须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全院(系)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认识达成共识,用以指导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一系列工作的调整,从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专业重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人工智能、图形图像等国家“高、精、尖”技术的科学研究,重在培养专业领域内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所以计算机专业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先天优势,但是传统理科的“线性思维”桎梏了学生对专业优势的多方向拓展,尤其是进入商业领域自主创业,大多数高材生毕业后即被国内外知名IT业公司所聘用,虽然薪酬较高,但是敢于独立发展创业的人却在少数。所以在计算机专业革新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不仅可培养创新性开拓思维,放宽专业技术的应用视角,重视岗位内创业的职业发展,更有利于推动计算机创业人才的比例扩大。

(二)基于创新创业潜力分析的专业选择

在以计算机专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学院可以尝试挑选容易“嵌入”创新思维培养和有较为明显创业前景的某一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创新融合。首先要对计算机学院(系)所辖的专业进行逐一分析,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授课内容更偏向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集中在本科三、四年级才会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毕业论文或者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选择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培养人才偏重于理论研究;而软件工程、网络信息等专业的研究方向较为明显,培养人才偏重于技术实现,应用软件的开发、网络交互技术等领域较为易于实现科研成果,可选择的创业项目较为明显。所以,计算机学院(系)可选择软件工程、网络通信等专业开展创新创业示范教育。其次,如果选择某个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的专业进行改革,涉及的工作难度较大,也可以选择专业下属的研究方向,例如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图形图像等,此类研究方向的成果更为直接应用于社会工作,基于互联网应用的APP软件、金融业的管理系统、用于中小学智能机器人第二课堂的功能开发、医用图像扫描系统等软硬件成果都是具有明显创业前景的专业方向,都较为适合创新创业的嵌入教育。在这一过程的专业选择并不是定式,专业科研领域的尖端技术同样存在创新创业的可能,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2014届胡振宇,组织火箭爱好者在内蒙古发射国内首枚由大学生自制的探空火箭(YT-4)后,创立中国首家私营航天公司“翎客航天”,成为军工领域内大学生创业的典范。

(三)以“专业嵌入”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选择性“嵌入”专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实质性地纳入课内环节,必然涉及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授课内容的调整以及教学方式的演变。计算机专业所拥有的科技前沿性、成果显见性、社会需要性等特征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易融性,这种专业优势有助于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创业项目的形成。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可以打破原来的倾向于理论培养为目标的分散式课程教学计划,将某一专业或某一专业的内部课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目标进行调整。具体实施策略是,以某一专业或某一专业的系列课程为主线,将本科专业教学聚焦于某类专业应用技术或研究理论方向,以“培养行业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开发创业项目”为落脚点,在兼顾必修的专业科目和保证专业学分的前提下,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减少知识拓展类的“冗余”选修课程,增加有助于形成创业项目的计算机辅助科目。这种专业科目前后紧密衔接、过渡和连贯关系明确的课程体系,不仅保证学生在本科4年的学习生涯是一个连贯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还能满足分层次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第一个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第二个层次是面向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重在提高学生实际创业的能力。例如,计算机学院以培养网络应用技术研发的创新型人才和培育基于互联网的创业项目为目标,在课程体系调整时,适当减少电子电路、嵌入式系统等偏于硬件的专业选修课程,将基于Internet的信息获取技术、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C++程序设计、Android应用开发技术、Web服务与.NET技术、计算机安全与密码学、算法与复杂性等培养网络应用技术的相关课程纳入整体的教学计划。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调整模式区别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等院校采用的纯技术开发人才的培养模式,高校的“高、精、尖”科研人才培养等基本任务是不会随之改变的。

在教学内容方面,专业教师切忌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生搬硬套,将毫无关联的教学内容强制灌输到学生头脑,这势必起到反作用,而应根据课程内容的专业特色寻找创新创业教育的切入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渗透入课堂教学。例如,计算机专业多数会开设Microsoft Visual C++、JAVA等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在讲授基本理论之前,应重点讲解此项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之后通过范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应用办法。教师可在讲授如何使用编程语言的技能之外,加入社会实际问题的案例,让学生以独立完成或分组完成的形式,应用课堂所学内容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开发创新思维,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转化,有利于激发学生产生创业项目的灵感。同时,专业教师需要进行实时交流与总结,帮助学生将技术应用的视角拓展到职业领域,鼓励学生主动寻找技术项目的社会商机,对于有创业前景的项目应重点关注,经过考证后纳入学院的培养体系,邀请创业专家共同参与指导,促使创业项目成形。

在教学方式上,专业教师应摒弃以往单纯“你听我讲”课堂理论讲授的固有方式,增加课堂演讲、小组讨论、模拟项目演示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导学生主动观察专业创新点,激发创业灵感,帮助他们学会在专业领域寻找社会商机。专业教师还要灵活运用各种丰富的教学媒介,例如基于图形、影像资料的案例教学法是吸引学生主动思考的媒介,如果能将创业典型人物请入课堂进行面对面交流,将实地参观本门课程相关的创新企业纳入到课内教学,这种立体、直观、生动的方式无疑大大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课堂的信服度,良好的教学效果自然显露无疑。

(四)创新创业师资的选拔与培养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者,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质量和成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同时掌握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缺乏管理学、经济学等创业知识背景和创业经历则正是我国目前师资队伍的瓶颈问题。对于这一阶段可以按照“专兼结合、分类授课”的方式进行师资配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由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商学院、管理学院的专业教师为全校学生开设创业类专门课程;二是由学院教师进行专业领域创新、创业项目的研发等课堂教授和技术指导工作;三是聘请校外创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进校为学生开办基于实践的创业经验讲座。这种模式类似于“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的混合模式,充分发挥各类教师的特长,共同参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师由于科研教学需要,时刻关注专业领域的科技前沿,了解国内行业发展态势,多有出国培训的经历,较为容易接受创新理念的融合并且具备这种能力,所以学院应重点选拔有企业工作经历、有意愿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进行专门培养,让他们参与全校创业师资队伍的培训,鼓励他们将知识成果进行商业产品转化,多创造与社会企业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体会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正向效果以及自身科研的促进作用。设置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奖励机制,按照课时量适当增加教师的工资补贴,教师评职评级进行适当倾斜,这些办法无疑都会激发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热情。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是学院进行全面教育改革的“火种”,有这些创业指导先锋的示范作用,不仅能吸引其他教师的投入,他们还将承担学院教师内部之间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和学习指导工作。

(五)多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境

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需要课内与课外教育相衔接,通过打造外围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各项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育创业项目。一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学院应加大资金、人员、场地的投入力度,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通过考核与论证具有创业前景的专业项目,将其纳入实验室的培养体系。实验室如同“育种温室”一样,通过创业教师对创业计划、商业模式等创办企业具体操作方法的教授,专业教师对创业项目突破技术难关的指导,加大对项目种子的营养支持,推动学生创业项目雏形的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培育的创业项目主要是专业技术的实现、商业计划的打造和可行性论证等创业前期准备工作,而不是真正实现商业化运作,这需要将创业项目纳入学校或本地区的创业孵化机构继续进行培育,才能实现新创企业的诞生。二是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项创新创业活动。学院可通过举办创业模拟比赛、建立创业俱乐部、由专业教师牵头申请国家各级创新创业科研基金项目等形式,为学生营造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三是学院应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类型的各种竞赛,以赛代练,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养成。例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多项赛事,尤其是计算机专业领域相关的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这项旨在展示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在压力下编写程序、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年度竞赛,非常适合促进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四是学院应加大社会联系,为学生引进有现实需要的商业项目,联络省市各级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产业园,寻找合作单位,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大的空间和舞台。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始于1997年,足足比美国晚了50年,比英国晚了近30年,如果直接套用欧美的创业模式,难免会出现“大跃进”式的失败,不仅因为我们的创业教育基础条件相对薄弱,而且我们的制度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也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分步骤分阶段完成,摸索出“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道路。我们与欧美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大体是一致的,即培养出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级人才,历史存在差距,但是利用社会主义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大好形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自己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也可以“超英赶美”。

参考文献

[1]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导论.人民出版社,2012。

[2]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

[3]邹云龙.创业发展论.人民出版社,2013。

[4]吴金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定位.中国教育报,2010-8-14。

[5]曹胜利,雷家骕.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国教育报,2010-1-13。

[6]曾尔雷,黄新敏.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7]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教育研究,2013(12)。

[8]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2号,2014-5-13。

[9]王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共生融合路径研究.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10]张政文.创业教育模式应以创新意识培养为目的.中国教育报,2010-6-3。

[11]在此需要特别指出,本文所研究的高校本科计算机专业,泛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工程等计算机相关专业。

[12]节选自搜狐资讯:“火箭少年”创业朋友圈:我不是被神化的技术狂人,2014年7月23日,http://roll.sohu.com/20140723/n402622166.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