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提高江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提高江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作者经过调查分析,认为提高江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挖掘“四大潜力”,并提出了“五点建议”。2提高江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四大潜力”要确保江西粮食主产区地位不动摇,确保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不减少,还必须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

关于提高江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调查与思考

张忠平[1] 刘宝林 刘国昕

(江西省农业厅 江西,南昌330046)

[摘 要]本文在对当前国内外粮食形势作出“三个判断”后,提出必须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民”与“藏粮于技”的有机结合。为此,作者经过调查分析,认为提高江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挖掘“四大潜力”,并提出了“五点建议”。在此基础上,作者根据粮食生产发展形势的新要求,提出“六条对策”,强调要把高产创建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中心工作,作为科技兴粮的关键举措,作为行政推动的重要抓手,完善政策,稳定面积,抓住重点,主攻单产,防灾减灾,增产增效,努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关键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个判断;四大潜力;五点建议;六条对策

1分析当前国内外粮食形势影响的“三个判断”

进入2008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大幅攀升,国内粮食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在这种形势下,面对江西省粮食四年连续增产的高基数,完成2008年粮食生产目标、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起点高、任务重、困难多。这就提醒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当前国内外粮食供求、生产形势的变化及其对江西省的影响,准确判断,科学决策,沉着应对。

1.1国际粮食价格暴涨和库存锐减,重新审读粮食安全势在必行

据统计,世界主要粮食价格自2005年以来已经上涨了80%。2008年4月18日,国际米价首次突破每吨1000美元。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粮价高企的局面将会持续到2015年左右。综合分析,这一轮国际粮价飞涨主要由以下六种因素所推动:第一,世界粮食生产的增幅和增量低于粮食消费的增幅和增量,自然拉动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扬。第二,美国、巴西等国强力推进生物燃料发展战略,强烈刺激了世界粮价的上涨。第三,澳大利亚等粮食主要出口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直接导致世界粮价飞涨。第四,粮食库存猛降,严重削弱了调节和稳定市场粮价稳定器的功能。第五,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高歌猛进,化肥等下游产品水涨船高,推动种粮成本刚性增加。第六,国际资本投机,对世界粮价的飙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轮粮价上涨提醒我们重新审读粮食安全。由于耕地减少、农资上涨等生产成本刚性增加,加之粮价长期低廉,使价格不能起到抑制浪费的作用,导致粮食浪费严重,加剧了粮食的需求。在全球粮价“涨声”一片的情况下,我国虽然目前是国际粮荒中的平安港湾,但一定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1.2国内种粮成本上升和效益下降,部分抵消了政策的激励效应

尽管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超过5000亿公斤,但粮食年度供求缺口仍在150亿公斤左右,而且缺口主要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品种大米。我国面临的粮食情势的压力并不容乐观。

有鉴于此,中央财政在2007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2008年3月又增加252.5亿元投入,通过增加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十项措施,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2008年6月19日,国家发改委再次宣布,为减少成品油价格上调的影响,对种粮农民在2008年已增加的农资综合直补的基础上,财政每亩再增加5元补贴。但是国家给予种粮农民的政策补贴,再加上国内市场粮价温和性上涨因素,仍然赶不上化肥等农资价格和农机作业费、人工费上涨的速度。政策激励效应弱化,加上劳动力非农转移引发的机会成本上升,导致种粮比较效益下降明显,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3国际粮价飙升和市场供应趋紧,对江西省粮食生产是挑战更是机遇

江西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水稻面积、产量居全国第2位,人均占有稻谷417公斤,居全国第1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源的两个省之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大惠农强粮政策力度,强化粮食生产各项措施。江西省粮食总产在2004年增产35亿公斤、2005年增产5亿公斤、2006年增产4.5亿公斤的基础上,2007年达190.4亿公斤,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据江西省粮食局统计,江西省4年来年均稻谷调出量近50亿公斤,居全国第2位,粮食库存水平比国际水平高出2倍以上。目前,省内年均粮食消费量在140亿公斤左右,加上年均向国家提供的近50亿公斤,江西省粮食库存充裕,粮食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

当前,国际粮价飙升和市场供应趋紧,对江西省粮食生产而言,有挑战,有机遇,但机遇大于挑战。

挑战表现在:一是受季节紧、双季稻劳动强度大、种植效益下降等因素影响,个别双季稻区出现“双改单”趋势。二是受化肥等农资价格和农机作业费、人工费持续上涨的影响,生产成本刚性增加,种粮效益下降。三是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水稻生产者数量和素质不断下降,一些先进实用技术难以得到有效推广。四是稻田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板结污染等造成稻田质量下降;稻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滞后,防灾抗灾能力降低,特别是建设用地中的占优补劣问题突出。五是自然和生物灾害风险呈加重发生趋势,水稻生产防灾抗灾任务更加艰巨。

机遇方面,首先体现在粮价走势上。由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谷物出口,国内粮价目前还是温和性、合理性、结构性和可控性上涨,与世界并不同步,仍有适度上涨的空间。其次,体现在供求变化上。由于2008年国内大豆价格暴涨,全国稻米调出量第一大省黑龙江很多耕地改种了大豆,预计2008、2009年商品稻米供应明显减少。第三,体现在政策强化上。水稻良种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都提高了标准,扩大了范围,江西省2008年种植双季稻的农民,每亩可享受补贴141元,比2007年增加了62元。同时,增加了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并将新增种粮大户补贴。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第四,体现在抓粮环境上。各级政府对粮食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大,社会各界关注粮食生产的氛围更加浓厚;农业部门连续几年抓粮,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指导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提高江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四大潜力”

要确保江西粮食主产区地位不动摇,确保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不减少,还必须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民”与“藏粮于技”的有机结合。当前有四方面的潜力有待挖掘。

2.1向标准农田建设要产出能力

由于排灌系统不完善,江西省一些农田依然易渍、易涝、易旱。一些地方农民过度依赖化肥,有机肥料施用少,绿肥生产又逐年萎缩,致使土壤耕作层浅薄、板结,保肥供肥性能差,中低产田比重大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据2003年统计,江西省耕地面积4292万亩,从水稻产量、土壤质地、排灌条件、土壤肥力等指标划分,中产田有1681万亩,低产田1253万亩,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68.4%。如果能够切实采取工程和技术措施,加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标准化农田建设,无疑就提高了土地产出能力,等于增加了耕地面积。

2.2向良种良法推广要单产提高

江西省自2005年开始,按照“五个三”(主推三十个优良品种,主抓三类栽培技术,严把三期防治关口,扩大三机作业面积,建立三级示范基地)的要求,搞好技术进村入户,全面推进科技兴粮。同时,大力推进助农兴粮“一五一”专家挂牌服务、“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万亩片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良种推广力度依然不够,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依然不广,病虫防控保产能力依然不强,农机普及程度依然不高。如果能够实现良种宽覆盖、技术全跟进,就能使单产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2.3向防灾减灾要总产稳定

江西省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频发区、重灾区。据估算,一般年份,江西省因自然灾害要损失粮食10亿公斤左右,也就是粮食总产的5%左右;重灾年份,要损失粮食20亿公斤甚至更多,即粮食总产的10%以上。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是单产提升所增加粮食的5~10倍。除自然灾害外,江西省的病虫危害也非常严重,一般年份也会造成5~10亿公斤的粮食损失。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是江西省粮食生产的重大威胁,如果能够有效改变这种靠天吃饭的局面,无形中就将增加不少粮食产量。

2.4向基层干部群众要生产积极性

江西省粮食生产能够连续四年丰收,归根结底是发挥了基层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当前,由于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和政策激励效应减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由于财政增收压力加大和政绩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基层干部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由于保障机制不健全和年龄结构普遍老化,基层农技人员助农兴粮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如果能够从提高效益上刺激农民种粮,从完善机制上激励基层干部抓粮,从健全体系上调动基层农技人员兴粮,千方百计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劳动力素质,那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就有了最可靠的保证。

3提高江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五点建议”

农业是基础产业,粮食又是基础的基础;农业是弱势产业,粮食又是弱势的弱势。尤其在当下供求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对粮食这样的特殊商品,必须重新审读粮食安全,从生产环节入手,加强行政推动和政策扶持力度,并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3.1建议树立全局观念,重新审读粮食安全

一是树立只有通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安全的观念。由于人口、收入、城市化、工业化等因素,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不可逆转。江西省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适合发展粮食生产,广大农民又有长期种植粮食作物的习惯。只要在耕地、水、生态、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加以保证,并确保有适当利润,农民还都愿意种粮,确保江西省年产200亿公斤粮食的目标就能实现。二是树立只有产区和销区联动,才能稳定粮食生产的观念。要大力建议国家实行产区和销区联动机制,每年将粮食生产、收购、供应目标下达各省(市、自治区),销区如果完成不了,采取向产区购买的方式实现,以调动产区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三是树立保障数量重于保障价格、防止价格下降更重于防止价格上升的观念。主要原因是由于粮食的需求弹性很小和消费者有可能过激反应,粮食价格变化在反映供求变化方面有放大性。另一方面,粮食生产受价格下降的影响大、影响长远,只有稳定了价格,才能从根本上稳定生产。

3.2建议逐级落实行政责任,千方百计稳定粮食面积

一是实行粮食生产行政首长分级负责制。把“重农抓粮、保供稳价”作为对地方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和粮食生产领导联系点(示范点)制度,责任到人,目标到田,切实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千方百计稳定粮食面积,及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二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正在实施的有关土地治理项目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及时恢复耕种。对征而未用、占而不用的非农业建设用地进行清理整顿,确保具备耕种条件及时恢复耕种。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的处罚力度,由处罚集体为主向处罚集体、个人并重,由民事处罚向刑事处罚转变。三是加快标准粮田建设。建议从2008年开始,以鄱阳湖平原、赣抚平原、吉泰盆地和赣西粮食高产片55个粮食主产县为重点,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35万亩。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对环鄱阳湖土地整理重大项目的支持。通过5~7年的努力,江西省力争建成2400万亩的标准化农田。总的原则: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范标准、用养结合、统一实施。在具体工作中,根据江西省地形地貌情况进行分类,科学规划江西省赣北丘陵平原地区、赣西北丘陵山地区、赣东北丘陵低山地区、赣中南丘陵盆地区和赣南山丘盆地区六个粮食主产区的可耕地,整合土地开发整理、小型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可用资金,由农业部门统一组织实施,集中连片改造,逐年稳步推进。四是抓好地力培肥工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扎实推进“沃土计划”,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生产、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规模和范围,年内在江西省20个县启动绿肥种植补贴试点工作,力争3~5年绿肥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亩,土壤有机质提高0.1~0.3百分点,耕地地力提高1~2个等级。大力推广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及合理轮作等技术。同时,加强耕地土壤监测,为培肥地力、指导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3.3建议创新生产的组织方式,激励粮食规模化生产

一是依法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江西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双改单”现象重新抬头,种粮农民老龄化倾向日趋明显,这不仅不利于稳定粮食生产,而且严重影响种粮效益的提高。依法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粮食规模化种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二是完善土地承包办法。对因无力耕种但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要积极引导其采取转包、出租或入股的方式流转;对自愿交回承包地的农户,要按照法定程序接受并依法重新发包,不得撂荒;对因承包方全家迁入市区并转为非农户口无力耕种而撂荒的,应依法收回其承包地并重新发包。三是激励粮食规模化生产。江西省农民人均耕地0.735亩,户均3.95亩,在保持当前粮食价格和农资价格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种植水稻单季每亩纯收益约150~200元,加上国家各种补贴等因素,经营规模至少在30亩才能与外出劳务打工的收入水平相当。建议在土地流转、补贴发放、贷款融资等方面出台激励政策,培育扶持适度规模经营粮食生产业主。

3.4建议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提高产区和农民积极性

一是完善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建议在保持原有基数不变的前提下,新增部分的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发展粮食生产,比例不低于80%,并由财政、农业部门加大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检查力度。二是改进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方式。建议上述三项补贴改按计税面积补贴为按实际种植面积补贴,并采取发放供应券的方式,将水稻良种补贴改补钱为补种。三是优化粮价形成机制。过去常说粮价牵百价,现在的情况是百价催粮价。为防止谷贱伤农的情况发生,建议参照国际市场粮价行情,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实行动态跟踪,追涨不追跌。四是将水稻列入农业保险的必保品种。建议在省粮油集团、金农米业集团、百乐工贸公司、万年贡米集团等四家粮食加工企业的生产基地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广。五是增加水稻生产技术环节补贴。建议新增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补贴、绿肥种植补贴、机插秧作业补贴、病虫专业防治补贴。

3.5建议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以水稻良种选育、栽培技术集成为重点,联合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科技力量,建立跨单位、跨区域的科技协作网络,促进产、学、研的紧密衔接,鼓励自主创新和促进成果转化。二是尽早出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细则。国务院2006年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建议在这个《意见》的基础上,尽早出台有关实施细则,就基层推广服务中的机构设置、单位性质、服务职能、人员配备、管理体制、经费保障、人才培养等做出明确规定,便于操作。三是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标准化建设。建议中央财政采取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每年安排一定经费并向粮食主产区倾斜,进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标准化建设,改善其工作条件,争取3~5年时间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

4提高江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六条对策”

根据粮食生产发展形势的新要求,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把高产创建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中心工作,作为科技兴粮的关键举措,作为行政推动的重要抓手,完善政策,稳定面积,抓住重点,主攻单产,防灾减灾,增产增效,努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4.1提高土地产出能力

江西省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2007年水稻面积和总产分别占粮食的91.3%和95.3%。水稻生产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在以赣抚平原、鄱阳湖平原、吉泰盆地和赣西高产片等“三区一片”的55个粮食主产区,主产区的水稻面积和总产分别占江西省的84.3%和84.8%。要通过中低产田改造、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种子工程、综合高产工程、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植保工程等项目,相对集中项目资金,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县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带动和促进江西省粮食生产的发展,将“三区一片”建成江西省粮食安全战略核心区。

4.2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在江西省粮食生产优势区域,集成创新高产栽培模式,示范带动区域平衡增产。建立省级首席专家制度、县级专业技术人员责任制、乡级技术负责三级技术服务责任体系,组建技术服务班子,实行专家包片、技术人员包户、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等方式。以高产优质、轻型高效、生态环保为目标,按照“五个三”(主推三十个优良品种,主抓三类栽培技术,严把三期防治关口,扩大三机作业面积,建立三级示范基地)的要求,整合力量,多措并举,集成配套粮食作物生产技术体系,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实现粮食科技进村、入户、到田,扎实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4.3提高农机作业能力

结合生产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着力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一是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装备研究与技术集成示范。引进与推广杂交水稻精量育秧播种机和高速插秧机、水田中耕除草机、水稻精量直播机,并将水稻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装备进行优化组合和集成示范。二是围绕粮食作物生产,推广应用节水、节种、节肥、节药和增产、减损、省工等作用显著的粮食生产节本增效技术。三是推广水田风送低量喷杆喷雾机、新型防飘喷雾机等高效植保机械。四是重点推广机械深耕、精量播种、机收、烘干、稻草直接粉碎还田等农机化新技术。五是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收获、低温干燥三大技术。

4.4提高加工增值能力

加大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力度,重点培育、扶持4个大型和20个中型大米加工企业,扩大生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知名度。重点培育和发展50个种粮专业合作社,加强产销衔接,提高服务能力。重点培育和发展50亩以上的水稻种植大户,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种粮大户的示范和带动能力。在南昌、进贤、上高、新干等30个县(市、区)建立标准化优质水稻基地200万亩,带动农户80万户。加快“一村一品”的建设和支持,重点加强基础好、积极性高、基层组织能力强、组织化程度高的乡、村的发展。大力挖掘江西省悠久的稻作历史,弘扬丰富的稻作文化,充分发挥稻作的观赏价值,重新认识稻作的生态价值,把粮食产业功能拓展到文化、旅游、生态、教学等领域。

4.5提高政策保障能力

狠抓政策落实和宣传发动,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依靠行政手段和科技措施,切实抓好粮食播种面积的落实。一是通过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推广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主要粮食最低收购价等重大惠农支农政策的落实和宣传引导,让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二是加强指导、监督、检查的力度,确保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到户。对在落实政策过程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维护政策的严肃性。三是要在认真总结、完善近年来落实粮食生产政策成功做法的基础上,通过单改双、造地增粮、耕地整理综合开发等举措,确保新增面积的落实。

4.6提高行政推动能力

按照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的组织领导工作,把粮食生产纳入各级政府经济指标和工作责任考核范围。建立粮食生产领导联系点(示范点)制度,加强对粮食生产实践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实行粮食生产分级负责,设立目标责任制,制订工作计划,细化各项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做到责任到人,目标到田,并纳入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整体考核目标,充分调动基层干群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千方百计确保粮食生产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