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健全支持保护政策,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健全支持保护政策,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这一法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制度出台后,确保了粮食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于成本之上,对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起到了托底的作用。
健全支持保护政策,提高粮食生产能力_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除了自然灾害并没有对粮食生产造成沉重打击这一客观条件外,更重要的是我国长期重视和支持农业。基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准确判断,对“三农”问题的科学把握,对国际发展经验的总结借鉴,我国连续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这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快提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减轻种粮负担。自1998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到2006年取得圆满成功,涉及农业生产的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牲畜屠宰税均告取消,农民每年减负超过1335亿元。另一方面,公共财政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随着我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提出和国家公共财政框架的完善,财政支农水平持续提高。2014年,全国农林水支出达到15213.22亿元。

与之同时,金融支农水平明显提高。2003年以来,我国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力度明显加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均对农村金融改革提出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还专门制定出台了一些具体办法,信贷支农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14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19.4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达到5.4万亿元。2014年,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25.7亿元,提供风险保障1.66万亿元,参保农户2.47亿户次,支付赔款约215亿元。农作物保险继续稳定发展,2014年承保面积突破15亿亩,覆盖率达到61.6%。其中小麦、玉米、水稻承保覆盖率分别为49.3%、69.5%和68.7%。

二是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从历史情况来看,我国平均每年要发生一次旱灾或者水灾,因此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通过实施“九五”“十五”“十一五”3个五年规划,全国水利建设投资总规模分别为2133亿元、3653亿元、6000多亿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对加快水利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今后10年全国向水利建设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万亿元),年均投入比2010年要增加1倍,要求在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等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突出“三小”(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快解决农业水利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水利建设投资大为增加,2011年和2012年分别达到3452亿元和4303亿元。截至2013年底,全国建成各类水库9.77万座,总库容8928亿立方米;建成万亩以上灌区7710处(其中超过30万亩的大型灌区470处),建成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000多万处。2014年底,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52亿亩。节水灌溉也得到较快发展,截至2013年底,节水灌溉总面积达到4.07亿亩,年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2014年,我国已经启动在10年内实施的172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建成后可以增加灌溉面积7800多万亩,新增农业节水能力260亿立方米。

三是强化科技教育支撑。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从改革科技体制、增加科技投入方面不断强调农业科技的重要性,特别是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突出了科技。在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强化农技推广服务和培养新型农民上,分别推出含金量高的政策。2014年,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已经超过55.6%。

四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2010年,国务院专门发出《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和促进农机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门部署。从2004年开始,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基本建设投资、税费减免、信贷优惠、政策性保险、农机设施农用地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陆续出台,使我国农机化水平快速提高。2004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从科研开发、质量保障、推广使用、社会化服务和扶持措施等几个方面对促进农业机械化进行了规定。这一法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013年,农机总动力为103906.75万千瓦,农作物播种面积亩均动力为0.42千瓦。2014年,我国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已经达到近60%,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和玉米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基本成熟,油菜、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经过长期探索,我国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以市场化服务带动农机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发展道路。

五是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针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严峻现实,我国保护耕地的力度不断加大,并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协调机制、加强补充耕地的质量管理,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得到明显遏制。通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项目,我国在提升耕地质量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六是提高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2004年春播前,国家出台了最低收购价政策,并发布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预案,从此我国建立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和临时收储制度。制度出台后,确保了粮食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于成本之上,对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起到了托底的作用。2015年,早籼稻、中籼稻、粳稻、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分别达到1.35元/斤、1.38元/斤、1.55元/斤、1.38元/斤,小麦最低收购价为1.18元/斤,分别比2006年提高92.86%、91.67%、106.67%、91.67%。2014年,玉米临储价为1.12元/斤,比2007年提高了60%。2005~2014年,在实施最低收购价制度、临储制度的过程中,累计收购稻谷10045万吨(不含2008年的政策性临时收储1425亿斤)、小麦23103万吨、玉米22068万吨、大豆1898万吨。2014年,实施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稻谷、小麦、玉米分别达到3230万吨、2535万吨、8330万吨,对避免粮价暴跌和农民利益受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柱作用。2005~2014年,用于实施最低收购价制度、临时收储制度、目标价格补贴制度试点的资金从183亿元增加到3890亿元。

针对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和农民种粮容易受到影响的现实,国家对粮食生产建立了以“四项补贴”为主的政策补贴制度。2004~2014年,“四项补贴”从146亿元增加到1663亿元。其中,种粮直补从2004年的116亿元增加到151亿元;良种补贴从2004年的29亿元增加到207亿元;农机补贴从2004年的0.7亿元增加到228亿元;农资综合补贴从2006年的120亿元增加到1077亿元。此外,国家还实施了一些其他与粮食生产紧密相关的项目,2014年的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资金为180亿元,农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经费为126亿元,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130亿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32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341亿元,农林业保险保费补贴120亿元。

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方面,我国已经迈出重要步伐。2005~2014年,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的奖励从55亿元增加到351亿元。基本的办法是对粮食产量大于4亿斤、商品量大于1000万斤的常规产粮大县,在主产区产量或商品粮列前15位,在非主产区列前5位的县(市),纳入奖励范围;对粮食产量或商品量列全国前100位的超级产粮大县,予以重点奖励。奖励资金为500~8000万元,对于缓解粮食主产区的财政困难、平衡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