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晋江市的经济发展历程

晋江市的经济发展历程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晋江市的经济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市的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乡镇企业开路,投石问路阶段。党的“十四大”之前,全国实行的仍然是计划经济,晋江在探索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方面受到的制约较大。

(二)晋江市的经济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市的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乡镇企业开路,投石问路阶段(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晋江陈埭镇的群众从“高产穷镇”、“高产穷村”的现实中深刻感受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道理,奋起突破“左”的思想对经济发展的束缚,立足侨乡“闲房、闲资、闲散劳动力”(即所谓的“三闲”)多的特点,联户集资办起了民营企业,由于当时政策的限制和观念的局限,办厂者只能以“乡镇企业”的名义生存。这一做法将潜在的生产力要素有效组合起来变成现实生产力,调动了经营者和劳动者两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陈埭镇在1984年就成为福建省的第一个亿元镇,被项南同志誉为“乡镇企业一枝花”。当时,晋江提出“五允许”(允许群众集资办企业、允许雇工、允许股份分红、允许供销业务提成、允许价格随行就市),由于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以及陈埭镇的示范作用,晋江形成了一股兴办乡镇企业的热潮。到1985年,全县参加联户集资办企业的群众达3.46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6%以上。这些企业依托侨乡优势,通过海外晋江人的帮助,承接外商的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进行补偿贸易(即所谓的“三来一补”),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设备,积累了资金和管理经验,也培养出一批管理人才,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引进利用外资,成片开发阶段(1984~1992年)。晋江早在1981年就引进外资创办了第一家“三资”企业——侨乡彩照冲印公司。1984年后,当时的县委、县政府把发挥侨乡优势作为发展晋江经济的一个战略重点,积极落实侨务政策,介绍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晋江。这一阶段晋江的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增多,一些乡镇企业在“三来一补”的基础上也发展成为中外合作或合资企业。1984~1992年,晋江累计批准“三资”企业903家,合同外资7.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93亿美元; 1992年,“三资”企业总产值达到18.11亿元,出口产值2.15亿美元,上缴税收3696万元,盈利7648万元,外向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经福建省政府批准,1991年晋江引进外资开发福埔、安平、深沪东海三大土地成片综合开发区,总面积达266.7公顷;同时启动建设了一批镇村工业小区,晋江经济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3)构建市场基础,经济加速发展阶段(1992~1997年)。党的“十四大”之前,全国实行的仍然是计划经济,晋江在探索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方面受到的制约较大。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晋江的广大干部群众开始理直气壮地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他们着力构建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打牢经济发展的市场基础,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八五”计划期间,晋江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59.2%的速度高速增长,比“七五”计划期间高出35个百分点;在全国百强县(市)中的位置由1991年的第55位上升到1994年的第15位,本级财政收入居全国第12位,并成为福建经济实力“十强”县(市)之首。“晋江模式”也在这一阶段被外界普遍认可。

(4)提高、创新、突破,拓展发展道路阶段(1997年至今)。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初,晋江市政府开始对戴“红帽子”的乡镇企业进行甄别,还私营企业以本来面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停止新办“挂靠集体”企业营业执照,除了电力、电信、金融、基础设施以国有经济为主外,晋江市原来的国营、集体企业此时已大部分关停、转让、承包或租赁,这样就基本形成包括乡镇企业、“三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在内的民营经济为主的局面。这时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需求不旺的严峻经济形势以及闽东南沿海一些经济快速发展县市的追赶,晋江市委、市政府及时采取引导条件成熟的企业转变家族式经营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名牌,拓市场,做大做强企业,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才和全民素质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