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晋江市的基本情况

晋江市的基本情况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晋江市的基本情况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4°30'44″~24°54'21″,东经118°24'56″~118°41'10″。目前,晋江市是福建经济发展最快、实力最强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方之一,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各县市中位居第一,并进入全国经济十强县市行列。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充分利用侨乡和沿海对外开放的优势,不断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

(一)晋江市的基本情况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4°30'44″~24°54'21″,东经118°24'56″~118°41'10″。东濒台湾海峡,西和南安市接壤,南与金门隔海相望,北同鲤城区毗邻,东北与石狮相连。三面临海,海岸线长110公里,海域面积6345平方公里。境内陆地面积64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总面积22008.5公顷,其中水田7154.5公顷,旱地14854公顷(水浇地9454.3公顷)(晋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1)。

晋江全市有15个镇、1个国有农场,下设村民委员会356个、自然村774个,村民小组3622个;居委会26个,居民小组265个。全市总人口数现为100596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30808人。晋江人口中,汉族占98%以上,少数民族有回族、畲族、满族等12个,以回族居多。晋江是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祖籍地之一。据估计,祖籍晋江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有210多万人,分布在5大洲46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为最,有“海内外三百万晋江人”之称。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锐意改革、大胆创新,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从贫困落后之地到全国十强县市的历史跨越,谱写了晋江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目前,晋江市是福建经济发展最快、实力最强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方之一,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各县市中位居第一,并进入全国经济十强县市行列。晋江市是全国最早探索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地方之一,他们探索走出的具有显著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曾被理论界和学术界称为“晋江模式”,成为闻名全国的农村发展“四大模式”之一(习近平,2002)。截至2006年6月,晋江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4个、中国名牌产品18项、中国出口名牌产品2项、国家免检产品45项,福建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210项。品牌数量列中国内地县(市)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品牌之都”。几年来,晋江还摘取了“中国鞋都”、“中国伞都”、“中国拉链之都”、“中国内衣名镇”、“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国织造名镇”、“中国运动服装名镇”等12项“国字号”头衔。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经济和社会发生的变化主要是:

(1)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平均三年翻一番。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达到26.16%;“八五”计划期间年均增长速度最快,达到58%;“九五”计划期间达到13.5%,明显高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1978年,晋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1.45亿元,到2001年已达到303.5亿元,22年中经济总量翻了七番之多,平均3年翻一番,等于每3年就在已有的基础上再造一个晋江。1978年,晋江的财政收入仅为1476万元,1989年首次突破1亿元,2001年,财政总收入16.17亿元。

(2)经济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跃入全国十强县(市)行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晋江市的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得到了显著增强,跃入福建省和全国的先进行列,而且位次不断前移。1991年在全国首次公布的百强县(市)名单中,晋江市排名第55位,1994年上升到第15位,2001年又跃入百强县(市)前10名行列。1994年,晋江市名列福建经济实力“十强”县之首,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也为全省“十佳”县(市)之冠,此后便一直是独占鳌头。

(3)工业化进程加快,在福建省率先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晋江的工业化水平很低,197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只有0.51亿元。改革开放后,晋江大力发展工业,工业化进程加快,水平不断提高。1981年晋江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亿元,1991年突破10亿元关口,1997年又突破100亿元大关,2001年达到168.08亿元。“九五”计划期间,工业增加值超过600亿元,“九五”计划期末的工业增加值比“八五”期末翻了一番;产值超千万元的规模企业达537家,超亿元的55家;目前已形成制鞋、纺织服装、建材陶瓷、纸制品、食品和玩具等支柱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许多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乃至最大的市场份额,并出口到世界各地。

(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素质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前,晋江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1978年三类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结构为38.6∶35.1∶26.3。改革开放后,晋江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199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3∶56.5∶24.2,1995年进一步调整为6.5∶51∶42.5,2001年调整为3.5∶55∶40.5。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使晋江的经济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发展后劲和抵抗外部环境影响的能力增强。“九五”计划期间,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需求不振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晋江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值仍然分别递增13.5%和11.6%,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9%;用电总量年均递增18.2%;全社会商品出口总值年均递增13.8%,保持了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势头。

(5)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充分利用侨乡和沿海对外开放的优势,不断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截至2001年底,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43.3亿美元;累计批准三资企业2850家,三资企业总产值达到264.8亿元;全社会商品出口总值完成17.85亿美元。

(6)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环境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晋江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140元,比1978年的107元增加了57.4倍,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收入也有显著的增加;全市累计有12个镇和317个村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目标,分别占镇、村总数的80%和82.6%。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高等级公路连接所有乡镇,建成深沪、围头两个万吨级港区,镇镇建有11万伏输变电站,投入4.63亿元建成日供水106万吨市域引水工程和市区20万吨自来水厂,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固定电话)达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