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培育创新企业的政策目标

培育创新企业的政策目标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进一步观察亚洲一些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和台湾,对创新科技也一直给予高度关注,他们动员大量人力资本和创新资源,更重要的是把它们组织为创新企业。

7.3.1 培育创新企业的政策目标

我国培育创新企业的总政策目标应该是:力争经5—10年的发展,将我国创新企业的数量及其创新的技术含量整体地提高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较快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和坚实基础。其中,企业数量要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同时,创新企业的质量也要有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率先创新产权有显著增长。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确:大力培育创新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力争将我国的国家创新系统建立在创新企业这种主体性模式基础上,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巨大潜力,尽快实现我国成为新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大国与强国的梦想。

确定这样一个发展战略目标,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走势以及国际竞争新趋势中呈现出来的一些规律性现象所要求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一篇分析亚洲经济成败、得失的文章“亚洲奇迹的神话”中指出:亚洲经济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勤劳工作以及从农业到工业转化的变革,而不是主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资的效率。这种增长模式主要过剩劳动力同资本的结合而形成,其致命的缺陷是其经济结构存在先验的落后性即缺乏创新机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与此相反,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经济,经过八十年代末的调整,走出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强劲发展路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抓住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尤其是1991年“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重点转移到经济科技领域,进一步加速了经济知识化的步伐。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出现了知识经济开始代替传统工业经济的势头,经济出现强劲增长。

进一步观察亚洲一些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和台湾,对创新科技也一直给予高度关注,他们动员大量人力资本和创新资源,更重要的是把它们组织为创新企业。在1990~1995年间,台湾、新加坡和韩国创新企业的家数增长速度年均达124%。在创办创新企业过程中,人力资本、创新科技和风险投资是三个最重要的要素。上述国家和地区,这三个经济量的膨胀和爆炸式增长都遥遥领先于其它欠发达国家。

由此可见,采取积极的政策取向,鼓励甚至催生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并不断提升这些创新企业的创新科技成果的质量和生产力,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的焦点和制高点。我国在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把超常规发展创新企业作为政策设计的目标是完全必要的,而且由于这一目标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趋势,因而也是十分正确的。

任何宏伟计划和总目标,都可以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分解为若干层次的子目标。为了实现上述发展创新企业的总战略目标,还应结合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具体情况,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暴露出来的矛盾,制定并积极促成如下几个具体目标,这就是:

(1)尽快建立政策支撑体系。这个政策体系主要与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宏观金融货币政策和宏观财政政策)相连结,由各级政府通过对市场情况及企业行为的分析,设定在促进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政府行为。这当然也包括加快建立健全与技术创新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产品创新、设备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等法律法规。

(2)建立与完善资金保障体系,建立多元化筹集资金和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制。一是地方财政加大对科技发展的投入,提高财政支出中科技三项费用和企业技改费用比重;二是改革金融体制,促进金融资本向技术创新领域转移,政策性银行应优先安排科技贷款,商业性银行资本要加快与产业资本的结合,多渠道增加技术创新的可用资金;三是企业自我积累资金:①每年从产品销售总额中提取1%—3%,重点企业则不低于5%,用作研发费用;②企业税后留利30%用于技术创新;③加速折旧,保证折旧基金的70%用于技术创新;④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和主管部门的支持。

(3)完成主体创新机制的建设。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是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利益分配主体、风险承担主体。鉴于目前中小企业的现状,围绕主体创新机制的建立,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制度创新。遵循市场经济要求,将企业彻底改造成为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基本经济单位,建立一套法人治理制度,把企业推向市场,参与竞争,为技术创新营造必要的体制环境。二是明确重点,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进行协作配套,加快技术改进、吸收、消化和创新的历程,使企业形成梯度上升的创新格局。三是完善企业内部创新机制。

(4)创新组合体系的决定。组合体系框架的宗旨在于,实现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切实改变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一是要加快信息化步伐,运用信息技术成果,强化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层层建立技术市场体系,疏通技术成果、技术人员流向生产领域的渠道;三是要加强科技与经济在产业化水平上的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