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讨论案例“人造皮肤”获重大突破,成果转化遇资金“瓶颈”

讨论案例“人造皮肤”获重大突破,成果转化遇资金“瓶颈”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讨论案例“人造皮肤”获重大突破,成果转化遇资金“瓶颈”如果你或你的亲朋正遭受烧伤、烫伤以及溃疡疾病的折磨,那么,希望的曙光已现:我国第一个TE产品——TE全层皮肤已通过临床鉴定。然而好事多磨,这样一个可以与世界最发达国家一争高低的“中国制造”产品,在成果转化中遭遇资金“瓶颈”。

讨论案例“人造皮肤”获重大突破,成果转化遇资金“瓶颈”

如果你或你的亲朋正遭受烧伤、烫伤以及溃疡疾病的折磨,那么,希望的曙光已现:我国第一个TE(组织工程)产品——TE全层皮肤(简称人造皮肤)已通过临床鉴定。记者在资料片中看到,一位由患糖尿病而引发足部深度溃疡的患者,被医院用人造皮肤治疗后免于“锯脚”;一位因癌症化疗所导致的皮肤溃烂患者,遭受数月煎熬后被人造皮肤救出苦海……

国家“863计划”《组织器官工程重大专项·组织工程皮肤》首席科学家、第四军医大学教授金岩告诉记者,已经通过临床实验的人造皮肤,是中国医学史上首例“再生(组织工程)医学产品”,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医学器官组织缺损修补领域将摆脱单纯依靠“器官移植”的方法,步入“组织和器官制造”时代。其临床实验100%成功的战绩,预示着我国再生医学生物组织工程领域将高高飘扬起“中国制造”的旗帜。

人造皮肤是陕西艾尔肤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艾尔肤)与第四军医大学联合攻关的成果。该项目于2002年11月获得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资金支持,目前已经完成了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临床实验。在北京304医院等四家医院完成的160例皮肤移植的实验中,包括烫伤、烧伤、溃疡、手术导致的创伤以及糖尿病导致的深度皮肤溃疡等病症全部治愈,获得评审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相关资料显示,在国际市场上,人造皮肤就其技术性和完美程度而言,以美国Oraganogenesis公司的产品最为领先。然而实验结果表明,陕西艾尔肤生产的人造皮肤不仅完全达到该公司产品的技术水平,与其相比还有三个明显优势:一是生产成本低。前者仅为后者的1/6,随着培养液与保存液等辅助材料的国产化,成本可进一步下降。二是保存时间长。前者是3个月,后者仅仅1周。随着技术的进步,保存期有望进一步延长。三是治愈能力强。前者除了可以治愈深Ⅱ度以上烧烫伤外,对美国同类产品目前束手无策的65岁以上高龄患者、癌症患者放化疗性溃疡以及糖尿病引起的深度溃疡都有很好的疗效。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每年有大批的皮肤缺损患者等待救治。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在2004年4月22月第29期的《调研报告》中指出:我国“因创伤、疾病、遗传和衰老造成的组织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人数位居世界之首,我国每年烧伤、烫伤病人达500万~1000万例。”金岩说,课题组依据世界较为流行的标准进行了保守统计,中国每年需要移植皮肤的病人超过320万,而且随着中国百姓对此项技术的逐步了解,人造皮肤的市场还会逐年扩大。

人造皮肤的产生,还是我国科研体制突破的典型范例。它是市场的产物,没有走“国家资金投入—科研人员研究—出成果—评职称—束之高阁”的传统科研体制老路,而是由企业看准市场后投巨资支持科研人员研发,因此产品尚未批量生产,“买家”便已经迫不及待。3月19日,该成果在“2005年中国西安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刚一亮相,就引来了一句共同的发问:“这么好的东西,患者啥时候能够用上?”

然而好事多磨,这样一个可以与世界最发达国家一争高低的“中国制造”产品,在成果转化中遭遇资金“瓶颈”。陕西艾尔肤于1996年开始投入该项目的研究开发,经过长达9年的巨额投资,在即将夺下最后一个山头之际,已经“弹尽粮绝”,以至于“2005中国西安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展台,都要由组委会赞助。

记者了解到,组织工程是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其研究工作,日本将此作为在生命科学领域赶超欧美的绝好机遇,并将其列为2000年启动的“千年世纪工程”四大重点之一。美国与英国则在2000年后排除了干扰与反对,动用政府巨额经费投入人体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

记者在追踪采访中还得知,尽管陕西艾尔肤在此项目的研发过程中一直严密封锁有关其进展程度的消息,但是由于该项目的社会意义和市场潜值巨大,已有国外著名公司及金融机构探得信息并与艾尔肤多次接洽,希望他们能够“转让”技术。公司高层目前正陷入矛盾的心理之中。董事长杨正国对记者说:“公司一方面为资金困乏而无法迅速进入产业化的必要准备而苦恼,一方面又不愿意将这么好的‘中国品牌’拱手出让。”

资料来源:刘晓辰.“人造皮肤”获重大突破,成果转化遇资金“瓶颈”.经济日报,2005-03-20.

问题:

1.既然人造皮肤是一个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为什么出现融资难的问题?

2.从这一案例中,你得出哪些启示?

【注释】

(1)摘自2005年5月14日的《参考消息》,作者:凯文·梅尼。

(2)张玉利.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成长.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7.

(3)阿玛尔·毕海德.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魏如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

(4)旷建庄.资本——创业精英与风险投资家演讲录.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43.

(5)陈琦伟,等.创业资本概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9.

(6)寇祥河.2006年中国内地风险投资行业动态.中国风险投资.2006(2).

(7)BVCA.Report on Investment Activity[R].http://www.bvca.com.

(8)阿玛尔·毕海德.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魏如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