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受宠也要有忧患意识

受宠也要有忧患意识

时间:2022-08-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人碰到好老板,他面临的难题是什么?诸葛亮越被赏识,就越提高警惕。有了忧患意识,才可以免于忧患,这些道理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就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即将开始新的较量之时,蜀军的将领苟安却延误了军粮,理当判死罪,诸葛亮却严加鞭打。所以,诸葛亮在接到圣旨后,决定还是回去,这是很明智的做法。诸葛亮以他的身份、地位以及修养,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一个人碰到好老板,他面临的难题是什么?三个字,人会变。人是会变的,人的可怕就是因为他会变,今天对你委以重任,明天可能将你打入冷宫,我想这是很多人会遇到的情况,所谓得宠跟被冷落就是一念之差。中国人很少被裁员,领导一般会让你自动辞职。他把你搁置起来,没有人理你,你就只好自己走了。大概很聪明的老板,很少直截了当地开除谁,他有很多办法让你自动离开。所以一个人得到赏识的时候,你要怎么表现;将来受冷落的时候,你怎么收场,这都跟自己的领导的个人风格息息相关。很多人在得到赏识以后,就忘记了自己是谁,把自己捧到很高很高的位置,将来摔下来,那是很惨很惨的。中国人向来就说,我支持你,你放心去做,但是下面半句话从来不说,那就是你要好好做,我就支持你,你不好好做,我就收手不管了,你就会重重地摔倒在地上。

中国人永远说话说半截,那半截需要自己揣摩体会。“我支持你,你放心去做好了”,千万不要相信这种话,因为一年以后,他会说:“我还是支持你,我绝对支持到底,因为我说话算话,只是没有想到你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把人都得罪光了,你想叫我支持你,也没有办法了,你自己看看吧。”他很快就把你甩掉了。中国话怎么说都对,怎么说都错,这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的,英语不可能这样,英语是很死板的,全世界最死板的文字是拉丁文,它一点儿弹性都没有,最有弹性的文字就是汉字,这句话大家好好地去揣摩揣摩。中国人、中国字、中国话,都是摸不着头脑的。一种很成熟的语言,它是不需要文法的,我跟一般人看法不一样,一般人说这种语言很差劲,所以才没有了文法。我不这样认为,文法限制了我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形式束缚了语言,这是很糟糕的。西方的文化很僵化,而中华文化很灵活,我想,各位真的要花点儿时间去思考一下这两点的差异。

诸葛亮越被赏识,就越提高警惕。他会想:有一天,我会摔得很重,怎么办?所以当刘备非常听他的话的时候,他就提高警惕了,心想:有一天,连我的话他都听不进去,怎么办?这句话很重要,不是不听我的话,而是听不进我的话,这两句话的意思截然不同。老板很放心,可是他放不下心;而干部很得宠,可是越得宠,将来摔得就越痛。

前面我已经反复提到,刘备用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一个时期只能重用一个人。这么爱才的人得到信息说,卧龙、凤雏都很了不起,可是他重用诸葛亮之后,庞统来找他,他就爱理不理的,只委派他一个小小的县令,后来鲁肃出面说:“这是个人才,你怎么可以这样呢?”他才开始重用庞统。重用庞统以后,他的心思就全部放在庞统身上,结果把庞统害死了,然后又来了个法正,他又把注意力转移到法正身上。有的人会同时重用很多人才,曹操就有这个本事,可是像刘备,他就只能一个时期专注一个人才,这一点诸葛亮看到了,因此他有危机感。我觉得各行各业,不管哪一个阶层的人都应该有危机感,我们今天叫作危机意识,实际上是忧患意识,人不能没有忧患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了忧患意识,才可以免于忧患,这些道理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曹真死后,司马懿接任都督职位。就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即将开始新的较量之时,蜀军的将领苟安却延误了军粮,理当判死罪,诸葛亮却严加鞭打。结果非常糟糕。诸葛亮如果当场斩掉苟安,就不会有什么后患,杨仪提醒说苟安是李严的人,李严也是托孤大臣,好歹要看看他的面子。于是诸葛亮就答应了,说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就此留下祸患。

我们的社会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人,喜欢提醒别人,想到什么就讲什么,也不去想当讲不当讲,更不去想后果如何,以致后患无穷。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该严的时候一点儿都不能宽松。

苟安受罚后投降司马懿。这样的案例,我们看过太多。司马懿不相信苟安,说他可能是来诈降的。苟安连连表示诚意,司马懿便让他回成都散布谣言,说诸葛亮想要取代刘禅,苟安当然赶紧从命。

偏偏有人将谣言传给刘禅,而刘禅偏偏又相信了。照理说,刘禅是没有理由相信的,如果诸葛亮要取而代之,何必等到现在?但事态往往转变于一念之间,刘禅原本不相信,或者认为相父取代自己也未尝不可,可转念又觉得当皇帝也蛮有意思,相父做了皇帝后,自己如何是好?

这么一来,情况就发生了逆转,曹真被气死后,北伐形势非常有利,诸葛亮原本可以一鼓作气取得胜利,结果宦官趁机点火,让刘禅降诏把他召回,导致前功尽弃。

诸葛亮当时正召集部下,准备做一番精神教育,把大家的士气激发起来,然后继续北伐,而且他很有信心,这次机会难得,一定可以收复中原,没想到话正讲到一半,圣旨就来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个办法司马懿在讨伐孟达时就用过。但诸葛亮没有资格这么做,因为他的目标太显著了,随时都有人怀疑他要取代刘禅,就算他丝毫没有这种想法,别人也会添油加醋地说得很难听,因此他要格外地小心,格外地诚惶诚恐,每次见刘禅的时候,都毕恭毕敬地行君臣之礼。按理说,他不必如此,可是他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变成董卓、曹操,变成历代所看到的那种倚老卖老的辅佐大臣,更会引起大家的疑心。

所以,诸葛亮在接到圣旨后,决定还是回去,这是很明智的做法。诸葛亮以他的身份、地位以及修养,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