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八歲公元六四七年

四八歲公元六四七年

时间:2022-08-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八歲 公元六四七年  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丁未)譜主事略玄奘四十八歲,在弘福寺譯經。案《内典録》六、合《掌珍論》等爲八論,並云貞觀二十一年玄奘從駕於翠微宫内譯之,《大周刊定經目録》六同。《内典録》六云永徽年譯,《大周刊定經目録》同,今從《開元録》。本論除漢語玄奘譯本外,尚有藏語譯本二種,均收入丹珠爾經譯部第五十五函。

四八歲 公元六四七年  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丁未)

譜主事略

玄奘四十八歲,在弘福寺譯經。

二月二十四日譯世親《大乘五藴論》一卷,大乘光等筆受。《開元録》:“《大乘五藴論》一卷,見《内典録》,世親菩薩造。第二出與《五陰論》同本。”案《五藴論》係闡明大乘佛教所謂的“五藴”,攝九十四法;詮述佛教所謂的十二處、十八界等名義而攝百分,同時用以解釋《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的名數、境事,故玄奘與《瑜伽師地論》同時譯出。本論的解釋安慧有《大乘廣藴論》一卷,日照譯,共計解釋色藴十五種,受藴八種,想藴八種,行藴七十三種,識藴八種。案《内典録》六、合《掌珍論》等爲八論,並云貞觀二十一年玄奘從駕於翠微宫内譯之,《大周刊定衆經目録》六同。據《慈恩傳》、《續傳》貞觀二十一年玄奘並未隨從唐太宗至翠微宫,又據《通鑑·唐紀》貞觀二十一年五月戊子上幸翠微宫,僅兩月餘,在此短時間内譯成八論,殊不可能,這是道宣的誤記。《大周刊定衆經目録》乃因襲《内典録》,即智昇所云:“雖曰刊定,繁穢猶多;雖見流行,實難憑準。”這話是有所據的,今從《開元録》。大乘光,即普光。《宋僧傳》四,“釋普光明敏爲性,爰擇其木,請事三藏奘師,勤恪之心,同列靡及。至於智解,可譬循環,聞少證多,奘師默許。末參傳譯,頭角特高,……時號大乘光。”

三月一日起譯無性的《攝大乘論釋》十卷,大乘巍、大乘林等筆受,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譯訖。《開元録》八。《内典録》六云永徽年譯,《大周刊定衆經目録》同,今從《開元録》。案無著攝集一切大乘學説的要義而著《攝大乘論》,開創唯識學,爲瑜伽行宗的主要論典。世親、無性各撰釋論,通解其義學。有Etienne Zamotte的法譯本。

五月十八日譯《解深密經》五卷,大乘光筆受,七月十三日譯畢。《開元録》八:“《解深密經》五卷,見《内典録》全本第二譯與《深密解脱解節相續解脱》等同本,貞觀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於弘福寺譯,至七月十三日畢,大乘光筆受。”案《解深密經》爲法相宗主要依據的六部經典之一,佛教徒認爲這部經組織謹嚴,論議精闢,爲瑜伽行宗抉擇所謂境、行、果的依據,號稱“經中之論”,故玄奘將本經重譯完全。《解深密經》共八品,以“無自性相品”爲其宗教哲學的理論中心。此《經》在玄奘以前已有零種譯本:一、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相續解脱地波羅密了義經》一卷,《相續解脱如來所隨順處了義經》一卷,二書相當於玄奘譯本中的地波羅密品第七與如來成所作事第八的二品;二、後魏菩提留支譯《深密解脱經》五卷,相當於玄奘譯本中對分勝義諦相品第四品;三、梁真諦譯《佛説解節經》一卷,相當於玄奘譯本中的勝義諦相品一品。《解深密經》有藏語原本,E.Lamotte,有《解深密經》法譯本(Samdhinirmocana Sūtra。S.S、L’explicationdes Myste'res,Texte Tibe'tain.Paris 1935)。

八月六日譯陳那弟子商羯羅主關於邏輯推理的著作《因明入正理論》一卷,知仁筆受。《開元録》。《内典録》作貞觀二十一年從駕翠微宫,《大周刊定衆經目録》六同,似誤。案《因明入正理論》爲研討陳那《因明正理門論》的入門階梯,故云“入正理”。因明一詞,梵本原無,玄奘加在書名前以顯示本論的内容性質。它詳論新因明學的三支作法,并以真(正確)能立(指論斷的成立,意即證明)、真能破(指論斷的不成立,意即反駁)、真現量(度量決定之謂)、真比量(推理)、似(錯誤)能立、似能破、似現量、似比量八門,概括了因明學的全部内容,爲研究因明學的重要著作之一。因陳那久在南印度案達羅國講學,此《論》的主要内容後來被吸收於南印度泰彌爾語的文學作品Manimekhalai中,由於耆那教徒的重視,其梵本今猶保存,並爲之作注釋。1930年A.B.Dhruva出版了校勘本論與師子賢注本以及脅天的復注本。(Nyāy upravesa,Part 1.Sanskrit text with Commentaries,Gaekwad’s Oriental Series,No.38 Baroda 1930)1933年宇井伯壽又校勘各梵本釐成定本,並翻譯爲日語。本論除漢語玄奘譯本外,尚有藏語譯本二種,均收入丹珠爾經譯部第五十五函。玄奘注重思辨真似,論議破立之學,故在印度隨處參問,於因明學的造詣頗深。玄奘在宣譯本論與《因明正理門論》時反復講説,發揮隱義,口授“大明立破方軌,現比量門”,門下弟子“譯寮僧伍,競造文疏”,日本《四相達記》卷末及《瑞源記》卷末附記《支那·本因明章疏目録》,惜多已失傳,今僅存神泰的《因明入正理門論述記》一卷,窺基《因明入正理門論疏》八卷以及文軌《疏》三卷而已。窺基門下慧沼又撰《續疏》二卷(佚上卷),《義斷》三卷,《纂要》一卷;再傳智周又作《前記》三卷,《後記》二卷,《略記》一卷,傳承不輟。因明邏輯推理并成爲法相宗方法論的要籍。

又奉敕將《老子》譯爲梵語,交流於印度。《舊書》一九八《天竺傳》:“有伽没路國,(即《西域記》迦摩縷波國)其俗開東門以向日,王玄策至,其王(《新書》二二一上作尸鳩摩,爲尸利摩羅的省譯,即《西域記》、《慈恩傳》的拘摩羅王)發使貢以奇珍異物及地圖,因請老子像及《道德經》。”《新書》同。《續傳》:“及是西使再返,敕二十餘人隨往印度,前來國命,通議中書。敕以異域方言,務取符會,若非伊人,將論聲教。故諸信命,並資於奘,乃爲轉唐言,依彼西梵,文辭輕重,令彼讀者尊崇東夏。尋又下敕,令翻《老子》五千文爲梵言,以遺西域。奘乃召黄巾,述其玄奥,領疊詞旨,方爲翻述。”玄奘與道教徒蔡晃、成英成玄英。往復參議,“窮其義類,得其旨理,方爲譯之”。見《集古今佛道論衡》丙《文帝詔令奘法師翻〈老子〉爲梵文事第十》。案據《續傳》與《集古今佛道論衡》丙,玄奘在奉敕譯《老子》爲梵語時,因宗教立場的不同,反對以佛教理論比附《老子》本義,和道士蔡晃、成英等齟齬。故玄奘曾否將《老子》譯成梵語,學者意見不一。但從文獻著録看來,玄奘“遂即染翰綴文,既依翻了”,且唐朝徇外國之請,玄奘奉勅傳譯,是翻譯了的,祇有序文未翻而已。此事《慈恩傳》失載,適見宋佛教徒排他性的壁壘森嚴,《佛祖統記》四十:“上令翻《道德經》爲梵文以遺西竺,師曰:‘佛老二教其致大殊,安用佛言以通老義?且《老子》立義膚淺,五竺觀之,適足見薄’,遂止。”似誤。至於翻譯的《老子》是否傳到印度?考迦摩縷波國爲稍後佛教金剛密乘的發源地,我國道家的哲學思想與印度原始的密宗在天道觀上有相通之處。《老子》譯成,當隨唐使去印,故印度歷史學者薄泰恰里雅認爲印度密教的中心在阿薩密,在七世紀曾有《道德經》的梵本,可以想見玄奘的《老子》梵本,在當時當地曾發生了相當的影響。

又將《大乘起信論》從漢語還譯爲梵語。《續傳》:“又以《起信》一論,文出馬鳴,彼土諸僧思承其本,奘乃譯唐爲梵,通布五天,斯則法化之緣東西互舉。……前後僧傳往天竺者,……取其通言華梵,妙達文筌,揚導國風,開悟邪正,莫高於奘矣。”《續傳》未著翻譯年月,姑編述於是年。案《大乘起信論》有梁真諦和唐實叉難陀二種譯本,提出“真如緣起”(真如隨緣而生起萬法)之説,與隋唐佛教義學的關係甚密,天台、華嚴、禪宗均受其影響。祇是“真如緣起”説與法相宗的阿賴耶緣起是對立的。但《起信論》的來歷不明,《法經録》入“衆論疑惑部”,近代日本佛學研究者對其真僞問題,於1919年至1921年,1926年至1929年,曾兩度展開學術争論,如松本文三郎、望月信亨、村上專精等認爲《起信論》是中國的著作;常盤大定、羽溪了諦等則主張係印度作品,迄今未有定論。近吕秋逸先生《〈起信〉與禪》以爲:“它大約是在北周隋代之間(約公元577—588)僞托馬鳴所造而以譯本的形式於北方出現的”(《學術月刊》一九六二年,第四期,頁三十)。因不在本年譜討論之列,兹從略。但《起信論》道宣已深信不疑,在唐初已廣爲佛教各學派、教派所信用,故玄奘還譯爲梵語。

有關人物與大事

戒日王卒。《四裔年表》作“貞觀二十二年,戒日王溺死於恒河”。此據王玄策第二次使印事蹟推定,當在本年(647)左右。印度自戒日王殁後至十二世紀末穆罕默德教徒攻入印度斯坦以前,五百五十年間,分裂爲許多小國,此起彼伏,戰亂不已。

以王玄策爲正使、蔣師仁爲副使,再使印度、尼泊爾諸國。時因戒日王殁,國中大亂,阿羅那順據《金石萃編》一一三昭陵石像所刻其全稱應爲“婆羅門帝那伏帝國王阿羅那順”。伯希和考定帝那伏帝對音爲Tirabhukti,其地即今之Tirhut。自立爲王,發兵拒王玄策等。王玄策請得吐蕃、泥婆羅(尼伯爾)的援兵,大破之。參見《王玄策事跡蹟》,《新唐書吐蕃傳箋證》。

三論學派僧侣靈睿卒,年八十三。《續傳》十五。

十一月,突厥餘部乙注車鼻可汗遣使至唐。《通鑑》一九九。

十二月,龜兹王代疊死,弟訶黎布失畢立,侵漁鄰境,詔郭孝恪等擊之。同上。

摩揭陀王遣使者至唐,餽波羅樹,唐朝遣使取熬糖法。《新書》二二一上。《續傳》:“王玄策等二十餘人,隨往大夏……并就菩提寺僧召石蜜匠二人、僧八人,俱到東夏。尋敕往越州就甘蔗造之,皆得成就。”陸游《老學庵筆記》六:“沙糖中國本無之,唐太宗時外國貢至,問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用其法煎成,與外國者等。”李時珍《本草綱目》三三:“此紫沙糖也,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傳其法入中國。”案《元和郡縣圖志》載蜀州貢沙糖,青州貢糖,足見製糖法經傳入後即流傳於各地。

波斯王伊嗣侯一本作俟遣使至唐。《册府》九六六,《通典》一九二波斯條,“其國又獻活褥蛇,形類鼠而色青,身長八九寸,能入穴取鼠”。健達王即健馱羅國遣使餽佛土菜,莖五葉,赤華紫鬚。《新書》二二一下。

泥婆羅王那陵提婆遣使至唐,餽贈波稜(波菜)、酢菜(苦菜屬植物)、渾提葱《唐會要》一百:“尼波羅國獻波稜菜,類紅藍花,實似蒺藜,火熟之,能益食味。又酢菜,狀如菜,闊而長,味如美酢苦菜,狀如苣,其葉闊,味雖少差,久食益人。胡芥狀如芹,而味香。渾提葱,其狀如葱而白。辛嗅藥,其狀如蘭,凌冬而青,收乾作末,味如桂椒,其根能愈氣疾。”等物。《新書》二二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