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一歲公元六三〇年

三一歲公元六三〇年

时间:2022-08-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一歲 公元六三〇年  唐太宗貞觀四年(庚寅)譜主事略玄奘三十一歲,春,在至那僕底國突舍薩那寺從毘膩多臘婆學,停留四月後,《慈恩傳》作十四月,梁啟超校改爲四月,云:“疑‘十’爲衍文,雖無他證,但以理斷耳,經部與有部維均,故留禄勒那稍久。”案《慈恩傳》二:“遂住一冬半春”,是可知玄奘當在是年秋末冬初抵窣禄勤那,至翌年春初離去。是年,玄奘親踐七國,行程三千餘里。

三一歲 公元六三〇年  唐太宗貞觀四年(庚寅)

譜主事略

玄奘三十一歲,春,在至那僕底國突舍薩那寺從毘膩多鉢臘婆學,停留四月後,《慈恩傳》作十四月,梁啟超校改爲四月,云:“疑‘十’爲衍文,雖無他證,但以理斷耳,經部與有部維均,故留禄勒那稍久。”望月信亨《佛教大事年表》頁一四八作“受住十四日”。案《對法》、《顯宗》諸論,玄奘研索已久,似無需久滯,如從行程時間來考察也絶不可能在此停留十四月。望月年表疑“十四日”係“十四月”之訛作十四日,時間似過于短暫,也不可能聽畢二論,且《慈恩傳》記敍玄奘停留時間多一月以上,一月以下略而不書,故“受住十四日”似誤。兹從梁説。行五十餘里《西域記》作五百餘里,似舛。至荅秣蘇伐那僧伽藍原注此言闇林,據康寧翰比定其地爲旁遮普邦阿姆利則東南五十餘里的蘇丹浦爾。巡遊。從此東北行百四五十里到闍爛達那國地處Sutlij Beas河間,今印度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則東南的朱隆杜爾地方,爲古代北印度烏地王都城,後玄照從吐蕃(西藏)經尼婆羅(尼泊爾)至此留滯四年。的那伽羅馱那寺《續傳》作那伽羅寺。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學《衆事分毘婆沙》,停留四月。

玄奘學畢,從闍爛達那國東北登履危險,行七百里經屈露多國,康寧翰考定在今拜斯河上游,西姆拉西北的固盧。案即今印度旁遮普的Kaithal地方。丁謙考證“此二國均附記所聞,非奘師親歷”,但以《慈恩傳》所敍及地望考之,似玄奘行程所經,丁説非。南行七百餘里,越山渡河經設多圖盧國,康寧翰比定此國都城爲沙爾亨德。則此國當在今印度旁遮普邦薩特累季河流域。西南行八百餘里經波里夜呾羅國,雷諾比定其地在秣菟羅國西北,今印度北方邦拜拉特地方。始出當時的北印度境進入中印度境,東行五百餘里到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的秣菟羅,其境在今印度北方邦恒河支流的朱木拿河流域,都城在今朱木拿河西岸的馬特拉地方。巡禮“釋迦如來諸聖弟子舍利子等遺身窣堵波”,從此東北行五百餘里經薩他泥溼伐羅,據康寧翰比定爲今之塔内莎爾,地處安巴拉以南三十英里,巴尼巴特以北的四十英里,但據瓦塔斯所指出,這與玄奘記載的方向、里程不侔,猶待進一步的研究。秋末冬初,東北行抵窣禄勤那國,《慈恩傳》作禄勒那似奪窣字,勤訛爲勒。《西域記》四:“窣禄勤那國,周六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東臨閻牟那河。”《慈恩傳》二:“禄勒那國東臨殑伽河,北背大山,閻牟那河(朱木拿河)中境而流。又河東行八百餘里至殑伽河源,廣三四里,東南流入海處廣十餘里。其味甘美,細沙隨流,彼俗書記謂之福水。”康寧翰比定其地爲卡爾西在北緯30度32分,東經77度53分附近的蘇格村。但除其對音相近外,與玄奘的記載不符,而馮承鈞謂在今Rohth之北。陳仲益、張星烺均作今德拉頓地方。丁謙則謂“都城處閻牟那河西岸,當即今喀納爾城,實在薩他溼伐羅西北。云東北行者,蓋指其國境,非都城。奘師殆欲探福水之源,故東北經其國境,若都城非師所親歷也。”此國的地望,猶待進一步的考定。從闍耶毱多聽受《經部毘婆沙》。案《慈恩傳》二:“遂住一冬半春”,是可知玄奘當在是年秋末冬初抵窣禄勤那,至翌年春初離去。《續傳》謂又東至禄勒那國又就蜜多犀那論師學薩婆多部《辯真論》,據《慈恩傳》是在秣底補羅國,《續傳》似誤。是年,玄奘親踐七國,行程三千餘里。

有關人物與大事

波頗譯《寶星陀羅尼經》。據《經序》與《辯正論》四、《開元録》八。《圖記》四、《武周刊定衆經目録》一作貞觀三年。

積極維護佛教利益的慧乘卒,年七十六。《續傳》二四。

神迥俗姓田,馮翊臨晉(今陝西大荔縣)人。《續傳》十三:“雖廣融經論,而以大衍著名,至于所撰序引注解羣經篇章銘論。合四十餘卷。”卒,年六十五。

慧頵卒,年六十七。《續傳》本傳。

新羅名僧圓光卒于皇隆寺,年九十九。高麗覺訓《海東高僧傳》卷二。

正月,唐太宗至勝光寺觀丈六釋迦繡像。《辯正論》四、《統記》三九。爲戰事陣亡者在幽、洛、汾、晉、莒、鄭諸州建寺。參見《内典録》五、《辯正論》四、《統記》三九。命虞世南、李百藥、褚遂良、顔師古、岑本文、許敬宗、朱子奢等爲碑記銘功業。《唐會要》四八、《金石萃編》四二。

二月甲辰,李靖破突厥頡利可汗於陰山。三月,頡利敗竄被擒,東突厥亡。《通鑑》一九三。參見兩《唐書·本紀》與李靖、李勣、唐儉、蘇定方等傳,以及《唐會要》七三、《貞觀政要》二、《册府》九八五等。

四月,西域各國詣闕尊唐太宗爲天可汗。自後以璽書賜西北君長皆稱天可汗。《唐會要》一〇〇作“四年三月,諸蕃君長詣闕,請太宗爲天可汗。乃下制,今後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諸蕃渠帥有死亡者,必下詔册立其後嗣焉。”案《通鑑》一九三、《新書》本紀二作四月戊戌,兹從之。

伊吾國舉七城降,列其地爲西州。《新書》二二一下《伊吾傳》。

十二月甲寅,高昌王麴文泰至唐,西域諸國咸欲因文泰遣使入貢。《新書》本紀二,又二二一上。《通鑑》一九三《唐紀》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