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集贤峰下“结草为庐”

集贤峰下“结草为庐”

时间:2022-08-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集贤峰下“结草为庐”南岳夫人魏华存是中国道教史上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女冠。魏华存在儿子刘璞、刘瑕先后走上仕途后,便在衡山集贤峰下“结草为庐”,继续其苦心孤诣的修炼。东晋咸康元年,魏华存在衡山集贤峰寿终,享年83岁。黄庭观筑在衡山集贤峰下,因道教内修妙典《黄庭经》而得名。一时间,崇道之风波及全国。然而,广大民众还是习惯称之为二仙庙。

集贤峰下“结草为庐”

南岳夫人魏华存是中国道教史上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女冠。有关她的传说,自她得道后不久就在社会上开始流传。据传,在她生下二子、另辟屋宇别寝之后,曾有太极真人、方诸青童、扶桑神王、清虚真人降于魏华存的别寝之处,传授她《八索隐书》、《黄庭》等经。魏华存成为道教史上的一代宗师,既是她个人奋斗的结果,也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降临于魏夫人宅后,太极真人、方诸青童、扶桑神王、清虚真人各命玉女弹琴、击钟、吹箫,并分别按照节拍唱出了飞空之歌,吟起了太霞之曲,讽诵了晨启之章,歌咏了驾欻之辞。

为感谢真人们的教诲,回应他们的歌咏,魏华存也吟诵了几首诗以明心迹。

元感妙象外,和声自相招。灵云郁紫宸,兰气扇绿轺。上真冥琼台,邈为地仙标。

所期贵远迈,故能秀颖翘。玩彼八素翰,道成初不辽。人事胡可预?使尔形气销。

灵谷秀澜萦,藏身栖严京。被褐均衮龙,带索齐玉鸣。形盘幽辽里,掷神太霞庭。霄上有陛贤,空中有真声。仰我曲晨飞,案此绿轩軿。下观八度内,俯叹风尘索。解脱遗波浪,登此眇眇身。扰竞三津竭,奔驰割尔龄。(《古今图书集成》第264卷“神仙部”)

传说是无形的,增添了作为女冠的神秘感。遗迹则是有形的,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女冠的可信性。

魏华存在儿子刘璞、刘瑕先后走上仕途后,便在衡山集贤峰下“结草为庐”,继续其苦心孤诣的修炼。其间,魏华存曾经“托剑化形而去”,重新回到阳洛山二仙洞修炼了16年。东晋咸康元年(335年),魏华存在衡山集贤峰寿终,享年83岁。据记载,魏华存去世之前,将《黄庭经》郑重地交给长子刘璞;16年之后的东晋永和六年(350年),刘璞传给杨羲,《黄庭经》从此开始流传于世。

img67

黄庭观

由于魏华存在南岳礼斗坛白日飞升成仙,后人在其修炼之处建起了远近闻名的黄庭观。黄庭观筑在衡山集贤峰下,因道教内修妙典《黄庭经》而得名。黄庭观依山临壑叠石而成,共有正殿、过殿、厢房等两进三厢,亭横陈于前,殿纵贯于后。第一进为憩凉亭,正门的门额有石刻“山不在高”四字,亭南的门额刻有“仙观”二字。二进是过殿,门上刻“黄庭观”三字,门联是“黄中通理成坤德,庭外升仙忆晋时”。三进为正殿,殿内原奉有魏华存像,殿壁则嵌有传为魏夫人手书的《黄庭经》石刻,现在已无神像。正殿前有石阶十七级,房屋重叠,四周古木参天。观外右边有一块一丈见方的石头,据说是魏夫人白日飞升的地方。它原是魏夫人拜天的礼斗坛,后来人们叫它为飞石,上刻“飞仙石”三个大字。石头上方平坦如台,下方尖削,却稳固地立在岩石上。据说一个人无心用指头轻轻点,它就微微抖动;倘若故意推它,众人合力推撞,却纹丝不动。传说这是王母乘云到此,一朵白云落下变成的。观周怪石嶙峋,松枫丛生;观前一片平畴,阡陌纵横。据《南岳志》记载:黄庭观建于唐初武德元年(618年)。五代时,楚王马希声重修后,名叫魏阁。阁内有魏夫人的石雕像一尊。宋景祐年间(1034——1038年),仁宗赐观名为“紫虚元君之阁”,是依照唐朝大历三年(768年),大书法家颜真卿游南岳时所书《晋紫虚元君领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仙坛碑铭》的头衔而命名的。宋徽宗崇尚道教,取道教经典中最著名的真经《黄庭经》之名,为该观赐名“黄庭观”。此后,历朝虽曾重修,但一直沿用此观名。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

在魏华存另一个修炼之处阳洛山里,相关遗址随处可见。在魏夫人祠所在的沐涧沟西端,有一个颇为奇特的隐云台。那是悬崖峭壁之中的一块数亩大的圆形开阔地,上面有一个天造地设般的洞府,传说魏华存当年就是在这里修真悟道、和众多神仙相会的。

二仙洞坐落在阳洛山西南部的山腰,是一个天然石洞,深约60米,洞壁之上仿佛有形形色色的图案和造型。传说这里是魏华存当年闭关修炼的地方。

在阳洛山的西北部有一个平滑如砥的三级平台,平台北高南低,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约100米。平台上有晶莹的清泉汩汩涌出,据传,这是魏华存当年每天早晨汲水的圣水泉。

圣水泉旁边曾有一座魏夫人祠,是当地民众为纪念魏华存自发集资修建的。《怀庆府志·金石篇·唐沐涧魏夫人祠碑铭》有相关记载:“魏夫人(华存)(在)阳洛山修成真人,兹为立祠。”此祠约建于南北朝时期,后毁于战火。

唐宋时期,沐涧沟里还有一座“鸣玉亭”。此亭早已不存,但不远处的一方大石上,依稀可辨“鸣玉亭”三个篆书大字,据说是魏华存亲笔书写的。

千百年来,关于魏华存的最大纪念性建筑,是唐初李世民敕建的又称紫虚元君宫的二仙庙。唐初,李氏皇族自我标榜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大力崇奉道教。李世民为了证明自己是“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就编造了曾经在怀川得到道教上清派始祖魏夫人(华存)神力相助的故事,并郑重其事地命钦差左武侯大将军、吴国公尉迟恭在阳洛山东麓、仙神河东岸修建了规模恢弘、金碧辉煌的紫虚元君宫。

据碑文记载,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五月,怀川大地久旱不雨,当地民众在紫虚元君宫祈雨灵验,崇尚道教的宋徽宗赵佶乘机大做文章,钦赐匾额:静应。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赵佶又特旨颁赐香案、供器和御香,派特使王安国专程祭祀。一时间,崇道之风波及全国。从此,紫虚元君宫改称静应庙。然而,广大民众还是习惯称之为二仙庙。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二仙庙几度兴废。据记载,当年二仙庙最昌盛时期,庙宇进深1500多米,通阔近100米,有各式房屋300多间。殿、阁、楼、亭金碧辉煌,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大戏楼迎面而立,钟鼓楼分列左右,庙宇庄严肃穆,是闻名遐迩的道教名观。1938年,日本入侵者的一把火将二仙庙烧为平地,千年古观毁于一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