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结构理论的主要原理

金融结构理论的主要原理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戈德史密斯对金融结构的阐述是极其丰富的,本书仅就与我国以及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相关的内容作简要概括。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相关率明显高于经济落后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金融相关率各有差异,但同样显示上述规律,经济发达国即金融相关率高,经济落后国金融相关率低。

戈德史密斯对金融结构的阐述是极其丰富的,本书仅就与我国以及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相关的内容作简要概括。

1.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1)金融结构顶层指标含义以及所揭示的金融发展规律

研究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为了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关系的规模和性质加以度量,必须设立定量指标。这一顶层指标就是金融相关率,“它的定义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这是衡量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最广义指标”[5]

经过比较研究发现,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随着经济发展,金融相关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金融资产增长快于经济实体的增长。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相关率明显高于经济落后国家。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这一差距正在缩小。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发达国家的资料显示,金融相关率出现上升趋势(见表5-2)。表中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50年,五个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相关率,德国从7上升到10和14,日本从7上升到14和9,法国从8上升到12,其他国家虽然不明显,但保持比较高的比重。

表5-2 1861—1963年五个主要国家国内非金融机构净发行比率趋势

资料来源:[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译本)[M].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110.

表5-3 非金融部门金融工具发行净额与国民生产总值比率估算值( 1861—1913年)

资料来源:1.[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译本)[M]. 上海:
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106.

而经济欠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比较落后,金融相关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从表5-3可见,战前50年,发达国家四强——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的金融相关率调整前和调整后分别高达10.8%和8.8%,而当时不完全发达国家——奥匈帝国、日本、意大利和俄国分别只有6.5%和5.6%。其他国家多数是拉美、非洲和亚洲国家,由于经济的落后,这一比率比上述国家低得多,分别为2.1%和2.3%。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9—1963年)

这一时期正是战后经济恢复时期,也是各国金融迅猛发展,以及金融相关率不断上升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金融相关率各有差异,但同样显示上述规律,经济发达国即金融相关率高,经济落后国金融相关率低。

表5-4 世界部分国家1949—1963年金融相关率 单位:%

资料来源: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译本)[M].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112.

表5-4中可见,经济发达国的金融相关率普遍达到10%左右,处于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甚至达到35%,而经济落后国印度、苏联、委内瑞拉分别为4.7%、4.0%和7%。当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南斯拉夫,虽然经济落后,但是因其较早抵制苏联的集权计划体制,最早实行市场化经济改革,因此在金融领域方面非常活跃,金融相关率达到18%。

随着经济发展金融相关率有不断上升趋势这一规律,在下表5-5中反映得更为清晰。作为当时“四强”的英法美德的金融相关率,从战前到战后几乎同时显示出稳定或者上升趋势,尽管其中略有差异。如英法两国出现明显幅度较大的上升趋势,这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在战前是老牌殖民主义者,大量金融工具在国外发行,战后国外发行转向国内发行,而美国在三个时期中基本保持不变。战后四强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基本达到10%左右。但是“四强”的金融相关率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苏联只有4%。而日本和意大利的金融相关率从战前的9.1%和5.1%,上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5.0%和14.5%,表明这两个国家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引起金融相关率的急剧上升,即反映了经济发展和金融结构的密切关系,也反映了这些国家的金融相关率和发达国家四强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并有超越之势。

综上所述,金融结构最顶层的是金融资产与实体经济资产之间的关系,由金融相关率(FIR)来衡量。随着经济发展这一比率有上升的趋势,发达国家这一比重有时已从3/4上升到2[6]

表5-5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国家金融相关率比较

资料来源: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译本)[M].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122.

2.金融机构内部结构

金融机构内部结构,包括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戈德史密斯根据20世纪60年代前100年间的资料已经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资产比重逐渐下降,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储蓄房贷协会、金融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信用合作社等资产比重不断上升。

商业银行逐渐萎缩,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上升趋势

根据戈德史密斯对当时1963年美国的资料统计,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比例为2∶3,而1900年这一比例为3∶2。

由于资料有限,戈德史密斯仅能对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即房建协会(美国称储蓄信贷协会)、保险组织(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包括消费信贷机构即金融公司、抵押银行、开发银行、信托投资公司等)分别进行了重点资料的归纳和分析。在长达一百年资料的总结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见表5-6),无论是世界范围内多数国家,还是西方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除了1930—1938年这一时间段以外,其余年份均呈现出以保险机构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地位不断上升的趋势。

表5-6 保险组织净发行及其占全体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

续表

资料来源: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译本)[M].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241.
注:发行—本期资产变化相对于该期累积GNP的百分数。
资产—本期末资产相对于该期最后一年GNP的百分数。

作为传统的银行业,在金融业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资产规模都呈现缩小的趋势(见表5-7)。

表5-7 金融机构资产的分布 单位:%

续表

资料来源: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译本)[M].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264.

表5-7中可见,作为传统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在全体国家金融机构总资产比重中,从1929年49.9%下降到1963年的35.5%,发达国家从1880年的45.9%下降到1963年的28.8%,在欠发达国家,虽然商业银行仍然占主体,但是比重也从1913年的59.2%下降到1963年的43.5%。根据美国金融学家博迪教授在上海的一次演讲中提供的数据,在美国的20世纪30年代,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资产比重各占50%,到了90年代,商业银行资产比重下降到25%,而非银行金融机构比重上升到75%。说明戈德史密斯所揭示的这一客观规律的正确性,不仅被前一百年金融史所证实,也被后50年的金融史所证实。

②金融机构内部结构变动的成因

金融机构内部结构之所以会产生这一变动,是因为在金融业激烈的竞争中,银行传统业务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在银行吸收存款来源方面,由于出现大量新的金融创新工具,其收益和回报远远高于银行利息,使银行存款大为减少。如开放式基金被称为“90年代的活期存款”,由于投资者可随时参加,又随时可赎回,其灵活性等同于活期存款;作为金融信托,开放式基金是投资者委托金融专家按投资组合原则运作资金,其风险相对较小,但中长期收益远远高于银行利息,因此深受工薪阶层的欢迎,而把大笔存款提出来投资基金。通常开放式基金是金融市场第一大机构投资者,银行业的存款因此大量减少;其次,商业银行大量存款还来自于企业存款,尤其是大量短期流动资金存款。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如随着国库券市场的发展,企业财团大量流动资金更多购买国库券,而不一定存放于银行。因为国库券有国家信誉担保,风险小能确保企业资产安全性,相反银行则有破产风险。而且,由于国库券市场发达,国库券流动性强,企业如需要流动资金可随时卖出变现,而且行情好时还可获得不菲的资本利得,于是银行的企业存款客户大幅度减少;最后,银行存款来自于千家万户的闲置资金,一旦银行破产,直接影响社会安定和政局的稳定,政府往往出面解救危机,因此,政府方面也积极鼓励发展直接社会融资,控制和缩小商业银行规模以降低社会信用风险。

3.金融工具的结构比例

金融工具内部的构成,指的是债券和股票的比率、长期债券与短期债券的比例等,实质上就是金融市场结构,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比例,资本市场内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比例,货币市场内部票据市场和其他拆借市场、国库券市场、CD市场等比例关系,以及整个基础性金融市场和衍生性金融市场的比例关系。

根据美国1963年的资料,债券和股票的比例是3∶1。债券内部构成中,金融机构与非金融企业发行的债券比例为2∶3,流动性证券占金融工具的2/3[7]

笔者重点探讨了资本市场内部结构。资本市场即长期资金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又可细分为国债市场、公司债市场、金融债市场等。

根据戈德史密斯资料的总结,资本市场的内部结构是,长期以来债券市场远远大于股票市场。而随着经济发展,这一趋势在不断加强。

表5-8中可见,大部分国家的非金融部门发行的债券占GNP的比重在10%左右,而股票发行占GNP的比重在1%以下,二者比例平均在10∶1左右。其中,澳大利亚、比利时和加拿大的两个指标分别为13.4∶1、12∶1、12∶1,最高的是挪威为14:1。而根据美国1963年的资料,债券和股票的比例是3∶1[8]

由此可见,戈德史密斯揭示的规律,即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规模远远超过股票市场的趋势被历史事实所证实,而且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趋势不断加强。1998年仅就公司债券发行额占GNP的比重而言,美国和日本分别高达15%。

表5-8 世界部分国家1949—1963年国内非金融净发行比率估算值 单位:%

续表

资料来源: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译本)[M].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112.
注:a表示除意大利和日本以兆亿为单位外,其他国家均以10亿本国货币为单位。
b表示包括公司股票发行额。

正如戈德史密斯所指出的那样,“股权证券对金融相关率的贡献很小”,“公司股票在金融相关率中的份额与一些经济变量(如人均实际产值水平或经济增长率)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关系”。这一结论对我们正确认识股票市场作用的有限性,调整以股票市场为主体的资本市场结构,合理确定股票与债券尤其是与公司债券比例,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