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

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的本意,我们还是从马克思的原著中来展开研究。在马克思的哲学、经济学著作中,生产方式的主要含义有以下几种。(二)整个社会的劳动组织形式和技术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的第一节中,专门分析了“机器的发展”。它所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根本性的转变。而生产方式,则处于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中间位置。

为了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的本意,我们还是从马克思的原著中来展开研究。在马克思的哲学、经济学著作中,生产方式的主要含义有以下几种。

(一)具体部门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的方法

在《资本论》第1卷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分析劳动过程对资本的形式隶属时指出:“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并不因为工人是为资本家劳动而不是为自己劳动就发生变化。制靴或纺纱的特定方式和方法起初也不会因资本家的插手就发生变化。起初,资本家在市场上找到什么样的劳动力就得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力,因而劳动在还没有资本家时期是怎样的,资本家就得采用怎样的劳动。由劳动从属于资本而引起的生产方式本身的变化,以后才能发生,因而以后再来考察。”[6]这里的“由劳动从属于资本而引起的生产方式本身的变化”,十分明显地是指“制靴或纺纱的特定方式和方法”,即具体部门的生产的工艺和生产方法。[7]

马克思还论述道:“一个部门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因此,有了机器纺纱,就必须有机器织布,而这二者又使漂白业、印花业和染色业必须进行力学和化学革命……工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尤其使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成为必要……因此,撇开已经完全发生变革的帆船制造业不说,交通运输业是逐渐地靠内河轮船、铁路、远洋轮船和电报的体系而适应了大工业的生产方式。”[8]这里的“机器纺纱”“机器织布”“漂白业、印花业和染色业的力学和化学革命”,显然都是指一定部门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方面的问题。

(二)整个社会的劳动组织形式和技术方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的第一节中,专门分析了“机器的发展”。他指出:“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首先应该研究,劳动资料如何从工具转变为机器,或者说,机器和手工业工具有什么区别。”[9]

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是值得关注的。首先,非常明显的是,这里的生产方式,指的就是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这些由不同的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的技术方式构成的特定社会生产的方式。其次,它还告诉我们,机器是生产方式变革的起点,这里研究的是作为生产方式变革起点的机器。从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这一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从对劳动力的组合方式的变化开始的;而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这一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从机器代替工具这一劳动资料的转变开始的。可见,生产方式的变革,可以在同样的劳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力的组织形式的改变而改变;也可以通过劳动资料的改变而改变。再次,由此也就可以看出,生产方式中包括劳动的组织形式和劳动资料两个基本要素。在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劳动的组织形式的变革是次要的因素,而劳动资料的变革是基本的因素。它所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根本性的转变。

马克思的下面这段话,以更为醒目的语言说明了这种生产方式的所指:“现代造纸工厂可以说是生产的连续性和应用自动原理的范例。在纸张的生产上,我们可以详细而有益地研究以不同生产资料为基础的不同生产方式之间的区别,以及社会生产关系同这些生产方式之间的联系,因为德国旧造纸业为我们提供了这一部门的手工生产的典型,17世纪荷兰和18世纪法国提供了真正工场手工业的典型,而现代英国提供了自动生产的典型,此外在中国和印度,直到现在还存在着这种工业的两种不同的古亚细亚的形式。”[10]手工生产、工场手工业、自动生产,这就是马克思所指的“不同生产方式”。

(三)劳动方式

马克思在分析从简单协作这种生产方式发展到工场手工业这种生产方式所引起的变化时指出:“真正的工场手工业不仅使以前独立的工人服从资本的指挥和纪律,而且还在工人自己中间造成了等级的划分。简单协作大体上没有改变个人的劳动方式,而工场手工业却使它彻底地发生了革命,从根本上侵袭了个人的劳动力。”[11]从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既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劳动方式的彻底革命。这里的生产方式,也是指劳动方式。

(四)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中介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针对蒲鲁东把现实社会生产关系视为原理和范畴的化身的历史唯心主义而展开了批判:“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与此大致相同的论述还有:“我们就必然要仔细研究一下,11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18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在每个世纪中,人们的需求、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是怎样的;最后,由这一切生存条件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12]

在这种生产力、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的论述逻辑中,这里的社会关系,指的是“由一切生存条件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而生产方式,则处于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中间位置。

(五)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

马克思在其《经济学手稿(1861~1863)》中指出:“我们要考察的特殊的生产方式,从一开始就以它的一种形式即一定的交换方式作为前提,生产出一定的分配方式和消费方式”。[13]这种“生产出一定的分配方式和消费方式”的“交换方式”,而且是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一开始”就表现出来的“交换方式”,无疑就是生产资料所有者通过购买自由得一无所有的劳动者的劳动力形成的独特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方式。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过程,就是以此为前提和起点,生产出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和消费方式。

(六)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物质的技术的存在形式

马克思特别注意在生产的物质技术与其社会形式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分析问题。他在分析工场手工业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时指出:“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或者工场手工业,最初是自发地形成的。一旦它得到一定的巩固和扩展,它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形式。”[14]他还谈到:“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即在工场手工业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形式的时期,充分实现工场手工业所特有的倾向遇到了多方面的障碍。”[15]在这里,虽然还是指工场手工业,但是与前面不同的是,这是在与资本主义这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相联系中来说明问题。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工场手工业上面找到自己的物质的技术的存在形式或存在方式,而不仅仅是着眼于工场手工业的技术特征本身。

(七)社会经济形态

马克思在谈到产品的商品化时说道:“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全部产品或至少大部分产品采取商品的形式,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情况只有在一种十分特殊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才会发生。”[16]这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疑是指与奴隶制、封建制等社会经济形态完全不同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而言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还写道:“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却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此产生的现实基础;同这种独特的、历史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人们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生产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具有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17]

(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这意义上的生产方式,已经有了很多的论述,这里不再多作分析。

自1844年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第一次提出“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之后,它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含义。有时,它是指“社会经济形态”;有时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有时又是指“生产的技术方式”或“劳动方式”。引用马克思在某一种含义上对“生产方式”的运用,来证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或生产方式,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这都是不难做到的。但是,这种各取所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解释和论证,必然导致无休止的争论,并且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理论的深入。在科学研究中,“用同一术语表示不同的意思是容易发生误会的,但这种现象在任何科学中都不能完全避免。”[18]

问题在于,既然这里所要解决的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那么,我们对这个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应该按照如下原则来展开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