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主体性概念的科学含义

关于主体性概念的科学含义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主体这一概念,最主要的含义是指某种活动的主动发出者。也就是说,它的存在是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至于主观性与客观性,它们同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含义是一致的,主观性基本上就是主体性,客观性就是客体性。目前哲学界在对主体性概念与主观性概念、客体性概念与客观性概念的区别问题上分歧较大。
关于主体性概念的科学含义_人学的足迹

一、关于主体性概念的科学含义

有一种意见认为,似乎除了马克思一人而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不谈主体性。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词汇中,除了“主体”一词而外,还有意识、思维、精神等词都同主体接近,在许多场合即作为主体来使用,谈主体、意识、精神等当然包括主体性。但过去习惯于把Subjectivity译为主观性,例如列宁《哲学笔记》中的Subjectivitat,即Subjectivity,均译为主观性。由于这种习惯译法,“主体性”一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汉语著作中极为少见,成了“新东西”。如把Subjectivity译为主体性,它就会经常出现了。

一般都说客体和主体是认识论概念,这不很确切。确切说,它们是历史观概念,或者说,它们首先是历史观概念,然后才是认识论概念。主体这一概念,最主要的含义是指某种活动的主动发出者。除某些高级动物有近似活动而外,只有人有这种自觉活动,而人的自觉活动中最根本的是实践活动,一切人的实践活动的总和就是人类的历史。人除了有实践活动外还有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因而人首先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的主体和评价的主体。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是从属于实践活动的。客体是某种活动的接受者,相应于三种主体也有三种客体,即实践客体、认识客体和评价客体,其中最根本的也是实践客体。那么,具体的主体和客体是什么呢?我们说,主体归根到底是人,集体的主体如群众、阶级、民族、国家等等总是由人构成的,除人以外没有别的主体。客体是包含主体在其中的现实世界,或这个世界中的事物。从这种意义上讲,主体是部分,客体是整体,主体依存于客体,客体不依存于主体。也就是说,它的存在是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

主体性与客体性这对范畴是从主体与客体这对范畴引申出来的,主体性是众多主体的根本共性,客体性是众多客体的根本共性。主体是人,但并不等于人,人只有作为某种活动的发出者才是主体。因此,主体性不等于人性,而只能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根本共性,而不是人的其他共性。它就是人在自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自主性、目的性、能动性等,这些都是人之所以为主体的根本共性,不管他是实践主体、认识主体,还是评价主体。客体是世界,但就人的活动来说又不等于世界,世界只有作为某种活动的接受者或指向者,才是客体。因此,客体性不等于世界的共性,而只能是作为活动的接受者或指向者的事物的根本共性,而不是事物的其他共性。它就是事物在人的活动中的被动性、外在性、对立性,这些都是客体之所以为客体的根本共性。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主观与客观是从主体与客体引申出来的。主体是人,主观是主观的东西的省略语,即头脑中的心理活动,是主体的一部分。客体同客观的东西实际是一回事。因此,我们可以说客体或客观的东西是第一性的,主观的东西是第二性的,却不能说客体或客观的东西是第一性的,主体是第二性的。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一样,就另一种意义来讲,主观离不开客观,而客观却可离开主观。至于主观性与客观性,它们同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含义是一致的,主观性基本上就是主体性,客观性就是客体性。

目前哲学界在对主体性概念与主观性概念、客体性概念与客观性概念的区别问题上分歧较大。有的同志认为,由于主体与主观、客体与客观有明显的区别,主体性与主观性、客体性与客观性也有明显的区别,决不能同样使用。主体是人,主观是观念性的东西,客体是依存于主体的,只是进入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中的部分,客观是整个世界。因此,主体性即主体的主要特性是客观性、实践性;客体性即客体的主要特性是对主体的依存性,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实在性。这种观点不是毫无道理的,但整个说来是难于成立的,它的关键问题是,一方面忽视了主体之为主体在于它是某种活动的发出者,而把它笼统地等同于人;另一方面忽视了客体之为客体在于它是某种活动的接受者,它不一定在活动范围之中,而是为活动所指向的东西,可以在活动范围之外,倒是可以笼统地等同于客观世界。按照这种理解,主体不能具有主观性,客体不能具有客观性,岂不荒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