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_以大豆产业剧变为例_中国外商投资发展报告7.3.1 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以大豆产业剧变为例1.对外开放和外资进入引发大豆产业贸易和加工发生巨大变化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积极引入农业外资企业,国际化程度大大提升。中国作为世界主要大豆进口国的地位持续上升。

7.3.1 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以大豆产业剧变为例

1.对外开放和外资进入引发大豆产业贸易和加工发生巨大变化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积极引入农业外资企业,国际化程度大大提升。其中,粮食进出口和加工业中大豆产业变化最为突出。中国大豆产业的开放始于1996年,自此以来的十多年间,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以及外资企业掌控大豆加工业成为两个最为显著的开放成果,同时成为各界舆论争论的焦点。

第一,进口大豆激增,中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大豆净进口国。

我国是大豆原产国,具有5 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曾长期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大豆产量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生产大豆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大豆产量位列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之后居第四位。不过,直到1995年中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1996年大豆贸易放开之后,当年进口首次超过百万吨,成为世界最大进口国。到2010年,中国大豆产量达到1 520多万吨,为连续七年增产后的历史最高水平,但由于国内需求量高达6 190万吨,产需缺口较大,进口继续增长到5 480万吨,接近全球大豆出口量的60%,大豆自给率仅为四分之一左右。中国作为世界主要大豆进口国的地位持续上升。

表7-1 2001~2010年我国大豆进出口情况 (单位:千吨)

img122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和中国海关总署。其中,※为2010年1~10月数据。

第二,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快速提升,世界大豆压榨中心向中国转移。

在大豆进口量剧增的同时,我国大豆压榨能力迅速提升。2001年我国大豆压榨量、豆粕产量和豆油产量分别为2 025万吨、1 630万吨和357.5万吨,均低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位居第四。然而2006年,短短五年时间里,我国大豆压榨量、豆粕产量和大豆油产量则分别增长到3 750万吨、2 970万吨和670万吨,使我国超越巴西和阿根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大豆压榨国,并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到2010年,实际大豆压榨量增长到5 200万吨,其中4 800万吨来自进口大豆。而此时国内大豆日压榨产能已达30万吨左右,压榨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9 000万吨,2011年日压榨产能将继续增至35万吨左右,总压榨产能将突破1亿吨。我国大豆产量增收潜力有限,但压榨能力却大幅提高,大豆加工能力渐渐成为我国的优势,全球大豆压榨中心加快向中国转移。

2.外资企业在大豆进口和加工产业中的地位变迁

随着国外大豆消费增长的趋缓,中国大豆消费需求的增长和开放政策,跨国粮商加快了进军中国大豆产业的步伐,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大粮商(即ABCD)以及日本日清、泰国正大集团、马来西亚甲洞集团和新加坡郭氏兄弟集团纷纷以建立大豆加工厂、收购和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大豆加工行业。2004年,我国大豆加工业第一次出现产能过剩。由于进口大豆价格大跌,众多在高价位时订购了大量进口大豆的沿海油脂企业遭遇巨亏,几大跨国粮商藉此完成了对国内大豆加工业的收购和洗牌,在开放不到10年的时间里控制了中国大豆加工业60%的产能。此后几年,ADM公司、邦基公司、嘉吉公司、路易达孚公司和托福公司等跨国粮商对我国18家油厂进行了资产重组。目前在现有90家大型大豆加工企业中,有60多家具有外资背景,最高时曾控制了国内油脂加工产能的85%。与此同时,由于全球大豆贸易的80%控制在以ADM、邦基公司、嘉吉公司、路易达孚公司等为代表的跨国粮商手中,它们在整合中国大豆加工业的同时,控制了80%的大豆进口货源和进口大豆加工能力。

随着大豆进口的快速增长,及其具备的成本优势,大量加工业向沿海地区集中,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进口大豆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为了保护东北地区豆农的利益,2008年中储粮以最低收购价进行国产大豆的临时收储。大豆加工业的较高利润以及消化高成本大豆库存和抵御外资企业控制的压力促使以中粮集团、中储粮和中纺等为代表的大型央企加入新一轮大豆加工业扩张的竞争队伍中。在这种竞争格局下,2009~2010年以来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呈现出新的变化,产业集中度继续上升,前11家大的企业集团,占总产能的一半左右;国有企业异军突起,外资企业产能比重已下降到国内总量的70%,大豆压榨产业有望形成外资企业40%、国有企业23%、民营企业37%的格局,本土大豆加工企业的弱势局面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并且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3.正确评价外资企业对于大豆产业剧变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从2008年开始,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企业的过渡期结束。外企加快进入中国粮食流通领域,这给国内各界带来关于粮食安全的担忧,纷纷将大豆市场的开放作为放开粮食市场的教训和反面案例。理由主要是:开放政策导致国内大豆产业受到挤压、外资企业垄断国内大豆加工产业和大豆贸易及其定价权,进而使豆农利益、大豆加工产业以及国家粮食安全受损。

某种程度上,大豆贸易和加工放开之后,国内大豆种植出现减少趋势,外资企业在大豆加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大豆贸易以及我国对于大豆贸易的定价权,使得与我国作为主要大豆进口国的地位不相称,诸如此类都是客观事实,但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应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全面评价大豆的开放政策及其发生的重要变化以及外资企业所扮演的角色,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大豆产业剧变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大豆产业根据资源禀赋及其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结果。我国的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大豆生产比较优势不足以及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业生产制度是增加大豆种植的最大约束。以2010年为例,我国进口大豆高达5 480万吨,当年国内大豆单产约为1.73吨/公顷,相当于进口3 167.6万公顷的耕地来种植大豆,而我国近10年来,最多的种植面积不过959.1万顷(2005年)。在与国外主要大豆生产国的比较方面,我国大豆单产较低、压榨品质较差、农户种植规模小、流通费用高,难以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外大豆生产大国相比。(1)与此同时,在加工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显现,外资进入使中小企业淘汰出局的同时,涌现出一批世界级大型大豆加工企业。目前全世界有11家日处理油料为6 000吨的大型油厂,其中5家在中国,总体产能更是高居全球第一。此外,大豆加工企业建设成本、加工成本以及豆粕等成品出口运输成本显著低于其他生产大国。(2)这导致大豆产业的比较优势迅速从生产领域转移到加工领域。

第二,大豆产业开放有利于保证大米、玉米、小麦等主粮品种产量,从而有利于加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安全。毋庸置疑,对于一个人口众多、耕地和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来说,维护粮食安全是构成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但并不是每一种农产品都直接涉及粮食安全的保障问题,小麦、玉米及稻谷是更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作物,薯类和油料次之。大豆在国际上一直作为主要油料作物,作为一个粮食需求大国来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玉米、水稻、小麦等主粮品种的安全,不可能大面积增加大豆的种植面积。从国内看,种植大豆的单产远远低于水稻、玉米和小麦,经济效益相差悬殊,即便黑龙江主产区的豆农也在转向种植玉米和水稻。(3)对于豆农来说,农民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中转移出来,从事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或转移到收益更高的产业,福利水平提高,才是对农户最大的保护,也更符合我国的农业发展战略。因此,减少大豆种植,增加玉米、水稻等主粮品种的种植,有利于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收益安全,并且降低了维护粮食安全的成本、提高了效益。

第三,跨国粮商的进入加快了我国大豆加工业的整合,提升了我国大豆加工业的总体产业水平和作为大豆加工业的国际地位。在主流舆论中,外资导致中小大豆加工业的倒闭成为一大罪证。深入分析会发现,对外资开放之前,中国大豆加工业主体起步于传统油脂加工作坊,数量过多,产业集中度不够,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处于无序低水平竞争状态。由于国内市场竞争不够,产业整合难以完成。在外资的强力介入下,不具有技术优势和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遭到兼并或退出市场,具备优势的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效率,从而使产业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在这个过程中,退出的资源进入更有效率的领域,规范了产品市场,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和消费者福利。从短期来看,一部分中小型大豆企业可能会濒临倒闭,但从长远来看,外资的进入不仅加速了我国大豆加工业的优胜劣汰,还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国际化管理经验,并提高了我国大豆加工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使我国迅速成长为全球大豆压榨中心。

第四,我国缺乏大豆贸易定价权的症结在于缺乏与跨国粮商相抗衡的粮食企业。国际大豆贸易市场份额及定价权掌握在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ABCD跨国粮商手中由来已久。国内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直接和间接地增加了对大豆产品的消费需求,国内的土地、水资源、现有的农业体制以及粮食安全目标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决定中国自产大豆无法满足需求,必须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大豆。在实际贸易中,中国作为一个进口大豆需求大国,实际上则是由众多分散的加工企业与拥有很强定价能力和全产业链控制能力的跨国粮商抗衡,实力强弱相差悬殊,自然难以在价格博弈中占到上风。如果国内没有足以与跨国粮商相抗衡的重量级粮食企业,就难以掌控粮食定价权。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粮食企业集团,而这一能力只有在国际竞争中才能形成,外资进入我国粮食领域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剧市场竞争,其示范和竞争效应有利于促进国内粮食企业做大做强,成长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粮食跨国公司,切实掌握粮食贸易的主导权,真正担当起维护和提升我国粮食产业安全的重任,而不是回到过去高成本保护下由国内低效企业掌控实现的低水平安全。

许多学者在讨论大豆产业时,主要是担心跨国粮商控制下的大豆进口激增对豆农福利的损害以及恐惧外资对大豆贸易和加工业的控制会危及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然而,从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分析开放政策和外资进入对于大豆产业变化的影响,应从更开放、更宽广的视野出发,在关注局部和静态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整体利益和动态化的长远利益。中国大豆产业的出路在于:积极发挥外资企业的作用,有效利用进口大豆资源,发展大豆加工业(包括传统大豆油脂压榨加工以及利润更高的大豆蛋白等精深加工),提高大豆加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致力于建设竞争性市场环境,培养中国的大型跨国粮商,坚持农业“走出去”战略,完善大豆生产、贸易和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国内大豆主产区的优质和特色大豆生产,发挥我国大豆非转基因的优势,充分发掘国产大豆在大豆蛋白等新型食品加工业中的商业价值。总之,我们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顺应国际农产品产业重新分工的客观趋势,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有效利用全球资源,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安全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