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煤矿创伤急救发展概况

煤矿创伤急救发展概况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煤矿创伤急救工作始终是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怀下,在煤炭部、国家安监总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与全国煤矿医院、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下进行的,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前原煤炭部存在时期;第二阶段是1999年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成立。

煤矿创伤急救工作始终是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怀下,在煤炭部、国家安监总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与全国煤矿医院、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下进行的,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前原煤炭部存在时期;第二阶段是1999年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成立。其发展历程如下:

一、我国煤矿创伤急救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作为我国矿山应急救援体系载体之一的煤矿创伤救护事业,伴随着煤矿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煤矿创伤急救工作已成为我国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撑体系,对矿山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矿区稳定、保护矿工安全与健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特征和矿山工业特点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以山地、高原和丘陵为主,地质结构以第三纪沉积岩为主。这种地形地质结构决定了我国地下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其中煤、铁、铜、铝、鸽飞锦、铝、锡、锤、铅、钵、隶、石棉飞磷灰石等主要矿物储量均位居世界前列。

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提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总方针。由于我国矿山资源丰富,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加工。由于受上述地质赋存影响,矿产资源的开发主要依靠井工开采,造成了矿产资源开发的高危性,即高死亡率。作为矿山生产重要组成部分的煤炭生产从一开始出现就面临着灾难频发、职业危害严重的客观现实。

(二)矿山生产特点和开展矿山医疗急救工作的必要性。

煤矿生产主要特点是地下作业,作业场所分散、阴暗潮湿,运输线路长、机器设备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特别是受到顶板压力、冲击地压、火灾、瓦斯、粉尘、水害等多方面灾害威胁,所以煤矿生产与各种危害矿工生命安全有害因素的斗争从未间断。

严峻的矿山安全形势和矿山救援、医疗救护难度不断加大的实际,对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医疗救护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做好矿山事故的应急救援、矿山医疗救护工作,对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尽快恢复矿山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煤矿医疗救护机构

截止到煤炭部撤销前的1997年底,全国煤矿有各类综合医院755所。综合医院中,煤炭总医院1所(北京),省煤炭医院36所(河南、山东、山西等),矿务局直属医院(处级)150所,矿属医院602所。共有床位数为95624张,医院人员14884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万多人。

在矿山发生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的特别重大事故后,为保证抢救成活率,减少致残率,降低百万吨死亡率,矿山医院都可以在先于地方医院几倍或几十倍的时间,以地理上的优势赶赴现场实施院前急救,对煤炭工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积累、生产力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原煤炭部实施行业管理期间,建立了一整套的院前急救制度和队伍,并将其写入《煤矿安全规程》,所有煤矿都建立了适合于煤矿特点的医疗救护系统。

2.煤矿工伤抢险基本情况

1987-1997年10年间,各煤矿医院根据原煤炭部要求,普遍建立了创伤急救网络系统,井下(井口)保健站、矿医院、局医院均建立了包括急救指挥、急救调度通讯、急救运送的从院前急救到院内的抢救、ICU监护的急救系统,并逐步探索,创建了煤矿救护队和煤矿创伤三级急救网络联合救治矿山事故创伤的特有的医疗救护模式。据统计,这个网络平均每年抢救工伤都在60000人次左右,其中危重工伤2000人次经抢救生还。

截止到1997年撤部之前,开滦峰峰鸡西、鹤岗、徐州、南桐等近90%的煤矿企业医院在发生工伤后都能在“抢救黄金10分钟”之内闻警出动,赶赴现场开展院前救护。矿山医疗救护人员在长年医疗救护实践中,尤其在煤矿常发生的多发伤、复合伤、瓦斯爆炸现场急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抢救经验。

(三)矿山事故灾害严峻情况和矿山应急救援、医疗救护历史和现状

1.矿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1)矿山生产事故总量居高不下。1995-2005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平均每年6000人以上。非煤矿山事故死亡在2300人以上。

(2)重大事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十五”期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47起,死亡3066人。特别是从2004年第三季度到2005年底相继发生了6起死亡百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损失惨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3)矿山安全在工矿企业中问题突出。

2005年全国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17起,死亡1200人,其中煤矿和非煤矿发生12起,死亡998人。

(4)与其他主要产煤国家相比事故伤亡严重。

我国煤矿事故伤亡人数是世界上主要产煤国煤矿死亡总人数的4倍以上,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160倍、印度的10倍。

(5)地方和乡镇煤矿成为安全生产的重灾区。

地方和乡镇煤矿大多没有专业的矿山救护队和矿山医疗救护队伍,使得矿山救护难度增加。

2.矿山应急救援、医疗救护历史和现状。

我国矿山救援、医疗救护是逐步变化发展的。1997年以前,由煤炭部对全国矿山救护队、矿山医疗救护三级急救网实行行业管理。1997年煤炭部撤销后,由国家经贸委负责煤矿救护。2000年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成立,2001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立,国务院明确了两局在组织指导和协调矿山救援方面的职责。

2003年国家矿山救援指挥中心成立,负责协调矿山事故应急救援工作;2002年经中编办批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成立,负责全国矿山医疗救护工作;2006年,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成立,全面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国家安监总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成立后,按照各省矿山分布、矿难发生频率和安全生产特点,在全国设立了18个矿山医疗救护基地和24支矿山救护骨干队伍,恢复医疗救护三级急救网,将矿山医疗救护网络延伸到每个矿山的井口与巷道。医疗救护基地和医疗骨干力量、23个国家级矿山救援基地、100个矿山救援骨干队伍、11个国家级矿山排水基地共同形成了健全的矿山应急救援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在矿山医疗救护中心挂牌成立后的2004-2006年3年中,平均每年抢救危重伤员均在2000名左右。

(四)加强矿山医疗救护,建立符合国情的矿山医疗救护体系的重要意义

1.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生产安全事故的“易发期”,这个阶段可能要延续一、二十年,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才能实现根本好转。安全生产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安全生产列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我国幅员辽阔,矿山企业众多,加强安全生产必需认真对待矿山救护工作。我国矿山医疗救护应利用企业现有卫生资源,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

2.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需要。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矿山医疗救护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由于多年来长期形成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安全事故多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给各级政府带来很大压力。做好矿山应急救援、矿山医疗救护工作,对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至关重要。不断加强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要求,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重要内容。

3.维护矿区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矿山应急救援不仅是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公共安全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关系到改革发展与稳定大局,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广大矿工的安全与健康越来越得到社会重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对医疗救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形成区域应急救援能力的需要。

矿产资源的长期大规模开发,埋藏于浅部的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大批矿山过渡到深部开采。矿山开采地质条件趋于复杂,劳动场所环境不断恶化,发生重大灾害事故危险性增加。对于一般的矿山事故,企业及周边医疗救护机构即可满足需要,而对于重特大事故造成的群体伤亡,则需要矿山医疗能力强的医疗网络实施救援。在适合的区域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矿山救援、医疗救护基地,形成较强的区域救援能力,是有效应对重特大事故的必要措施。

5.整体提升我国矿山应急救援水平的需要。

我国矿山企业数量多,矿山事故频发,目前还有相当多的地方和乡镇煤矿开采方法和设备落后,没有专业化救援队伍和医疗救护队伍,许多矿主和技术人员发生事故后害怕处罚甚至逃匿,使救灾救护任务难度增加。加强矿山应急基地骨干队伍建设,迅速实施救援,是提升矿山应急救援救护整体水平的需要。

二、煤矿创伤发展纪要

1954年6月,“首届全国煤矿创伤外科学术交流会”召开。会议提出了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工人、深入实际、不断提高创伤救治水平、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奋斗目标。

1980年8月“第二届全国煤矿创伤外科学术会议”在黑龙江省鹤岗矿务局召开。会议从煤矿创伤的特点到创伤原因的分析,从颅脑损伤到四肢骨折,从一般创伤救护到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基本上反映了我国煤矿创伤外科的发展面貌。

1986年煤炭部卫生处参与修改1986年版《煤矿安全规程》,对鹤岗矿务局研究成果总结后将“创伤急救”单独列为一章,共10条。从急救指挥、急救通讯、急救运送、急救机构、急救培训等5个部分对创伤急救工作提出要求。第一次从法律法规角度明确搞好创伤急救工作的必要性。

1987年10月“第三届全国煤矿创伤外科学术会议”在唐山市召开。会议反映了我国煤矿创伤外科发展的现状与水平,进一步证实了煤矿创伤“三高三多”的特点,即发生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多发伤多、复合伤多、合并症多。

1991年10月“全国煤矿第四届创伤外科学术会议”在泰安市召开。会议首次集中颌面外伤、创伤护理相关论文进行专题讨论,为煤矿创伤救治学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1995年4月“第五届全国煤矿创伤外科学术会议”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煤矿企业综合科技的优势。

1999年10月“中华创伤学会全国煤矿第六届创伤学术会议”在西安市召开,再次强调了创伤救治事业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