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休克是人体遭受体内外各种强烈刺激后所发生的严重全身性综合征。创伤性休克的病因、病理较为复杂。严重的创伤性刺激,剧烈疼痛,血浆渗出或严重失血,吸收组织破坏分解释放的产物相互作用,导致微循环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有剧烈疼痛但休克不重的伤员,可以应用阿片或吗啡。对骨折病人应进行必要的急救固定。在创伤性休克当然最好是补血。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抢救创伤性休克时根据其病理过程选择合理的收缩或扩张血管药物。

(一)休克定义

休克是人体遭受体内外各种强烈刺激后所发生的严重全身性综合征。伤员在临床上表现以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为特征,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是复杂综合征中的主要矛盾。由于有效循环血量绝对或相对的明显减少,使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发生一系列的代谢紊乱,恶性循环,导致多器官脏器功能衰竭,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导致死亡

(二)休克的常见原因

1.失血、脱水、大量血浆渗出使血容量急剧减少。

2.严重感染、过敏或创伤使周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床容量增加,血液淤滞,或血浆渗出,有效循环血量降低。

3.心肌梗死、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导致心力衰竭等使循环功能发生障碍、组织缺氧。

(三)休克病理变化

创伤性休克的病因、病理较为复杂。严重的创伤性刺激,剧烈疼痛,血浆渗出或严重失血,吸收组织破坏分解释放的产物相互作用,导致微循环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按照其病理过程分为三期:

1.微循环收缩期 当机体受到创伤性打击后,常出现明显的应激性反应,使体内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肾上腺髓质系统异常兴奋,大量的儿茶酚胺(血管收缩物质)释放;儿茶酚胺与血小板破坏产物5-羟色胺共同作用,导致微动脉和微静脉的收缩,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回心血量增多,从而有效的保证心、脑、肾、血管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但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组织血液充盈不足。

2.微循环扩张期 组织内血流量减少,引起缺氧、缺血,使组织代谢为无氧酵解,此时代谢产物大量堆积,直接损害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使其失去收缩性而处于舒张状态。而微静脉因耐受性较强,仍保持在收缩状态,因此,毛细血管的流入量增多,而流出量减少。同时,因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肥大细胞分泌大量组胺,促使体内毛细血管全面开放,血管床容积加大,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故血压下降。

3.微循环衰竭期 随着病情进展,儿茶酚胺分泌异常增加,微静脉持续收缩,毛细血管阻力加大,使毛细血管出现“只灌少流或不流”现象。回心血量骤减,排出血量亦减少。与此同时,因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蛋白渗出血管外,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血液淤积于微血管内,血小板及红细胞、纤维蛋白等在毛细血管内凝聚,甚至形成微血栓,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致毛细血管的血流完全停止。

(四)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烦躁、焦虑或激动,随着休克加重,微循环障碍进展,脑中枢受影响,出现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2.皮肤早期苍白,四肢湿冷,以后呈青紫色。休克早期处于代偿阶段,血压可维持正常或稍高,脉搏细而快。

3.患者呼吸常快而浅,若有呼吸困难并发发绀者,则可能发展成呼吸窘迫综合征。

4.尿量若少,说明肾血流灌注量可能不足,如发生无尿并经补充血容量及利尿药仍不改善者,则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

5.血压测试,收缩压至80mmHg以下,脉压<20mmHg,并有组织血流减少症状,结合临床可诊断为休克。

(五)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及血细胞比容测定可了解血液浓缩或稀释程度,对指导选择补充液体及其数量起到参考作用。

2.血气分析作为诊断休克是否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所需要的检查项目。

3.检测二氧化碳结合力,动脉血pH值及乳酸值,可以了解细胞缺氧的程度,对判断休克的转归有实际临床意义。

4.凝血血象检查,如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检测,有助于判断是否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存在。

5.尿常规检验及尿比重、酸碱度可表明肾功能情况和帮助了解体内代谢状况。

(六)创伤性休克的原因

1.出血 急剧大量出血是造成休克的常见原因。

2.创伤 骨和软组织损伤,通常伴有一定量的失血。如多发性骨折、出血多的骨折(骨盆骨折或股骨干骨折)或骨折合并内脏损伤(肝、脾、肾破裂,或肠系膜血管损伤)出血量很大,病人多合并休克发生。强烈的神经刺激(如严重创伤)也可引起反射性的中枢抑制,使血管扩张,血液分布的范围增大,因此,血容量便相对不足。脊髓损伤可以阻断血管运动中枢与周围血管间的联系,使血管扩张,引起休克。

(七)创伤性休克的治疗

1.现场急救

(1)安静休息:现场急救时,应迅速使病人卧位安静休息。并给予亲切的安慰与鼓励,消除病人的顾虑。最好不要采用头低脚高的所谓“休克位”。因为头低脚高位将使颅内压增高,静脉回流受阻,此外,也使横膈上升造成呼吸困难和缺氧,甚至加重休克。

(2)饮水:酌情给适当盐水,或其他饮料如姜汤、热茶类,以减轻口渴。

(3)保暖和防暑:有条件时应换掉潮湿的运动服,以防因潮湿散热过快。安静地在温暖的室内休息,但室温不宜过高,冬夏都要保持在25℃上下。

(4)维持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有呼吸功能障碍的伤员,要首先弄清其原因和性质,及时解除。对昏迷的颅脑损伤,颈椎骨折脱臼合并脊髓损伤,都要清除呼吸道的血块及分泌物。必要时放通气导管。

(5)镇静和止痛:根据情况口服苯巴比妥0.09克,或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克等,可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的应激性,加强大脑皮质的保护性抑制,起镇静作用。有剧烈疼痛但休克不重的伤员,可以应用阿片或吗啡。凡有颅脑损伤、颈髓伤、胸腹部损伤等都禁用吗啡或哌替啶。

(6)伤部的包扎和固定:开放损伤的病人,应立即以无菌敷料或现场能得到的毛巾等棉制品包扎。对骨折病人应进行必要的急救固定。

(7)止血:一切外出血都应在急救的早期,用加压包扎法或止血带止血;在有条件的单位可用结扎或缝合止血。对于内出血,由于无法早期止血,应尽早送到有条件的单位在继续输血、输液的基础上,用手术的方法止血才能彻底纠正休克。

(8)中枢兴奋剂:可早期使用,虽然不能起单独的救治休克,但可起相辅相成的作用。可用25%安钠咖(1ml),25%尼可刹米(1~2ml)等肌内或静脉注射

(9)普鲁卡因封闭疗法:其作用在于阻滞周围神经传向中枢的强力刺激,和中枢传向重要器官的超级抑制,而代之以弱的保护性刺激。颈、胸、肩部伤可以施行颈部迷走交感神经封闭。

(10)针灸治疗:休克导致气血衰亡,阴阳离决,根据“陷下则灸之”可灸百会、关元、气海。针刺内关、人中、足三里涌泉等穴。

2.重点治疗措施

(1)输血输液:以上措施以后,经过15~20min,仍然烦躁不安,血压不回升且低于100mmHg时,即应考虑输血、输液。迅速地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休克的一个重要步骤。输入的速度应根据血容量的缺少程度和失血前身体的健康状况而定。大体说,轻度休克如果输血,可输血500ml,中度休克800~1 500ml,重度休克1 000~3 000ml。

关于输入全血或血浆,或是选用其他液体,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在创伤性休克当然最好是补血。如果无血也可用其他液体代替,如等渗葡萄糖盐水、生理盐水等。

如有条件,对严重休克或内出血失血量不易估计的病人,最好能做中心静脉压测定,以便输血、输液能够正确地进行。测定中心静脉压一般采用锁骨下静脉、肘静脉或大隐静脉插管。根据中心静脉压指导输液。

(2)吸氧:休克患者一般都有缺氧,一般用40%~60%的含氧空气较好。

(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缩血管与扩张血管药物的应用):抢救创伤性休克时根据其病理过程选择合理的收缩或扩张血管药物。

(葛孚章)

第六节 心肺复苏术

在运动医学实践中,运动性猝死时有发生,因此,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对于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一)呼吸、心跳停止的原因

常见的有电击伤、一氧化碳、药物中毒、麻醉意外、严重创伤和大出血、窒息和溺水等。

(二)心肺复苏意义

心肺复苏可以同时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和人工呼吸,使心、脑尽快得到较充分的供氧,以纠正呼吸与循环功能障碍。

借助人工方法来维持机体的气体交换,以改善缺氧状态,并排除二氧化碳,为自主呼吸的恢复创造条件。

(三)心肺复苏的常用方法

1.口对口人工辅助呼吸 伤员仰卧,松开领扣、裤带、胸腹部衣服,清除口腔内异物,急救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额,使其头部后仰,示指和拇指捏住病人鼻孔,以免气体外溢;另一手置于患者颈后,将颈向后托起,保持气道通畅。然后深吸气,张嘴套住病人的嘴并紧贴往里吹气,每次吹气量为800~1 200ml,吹气按每分钟16~18次的频率进行。

2.心外按压 急救者一手根部置于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另一手重叠置于手背上,肘关节伸直,充分利用上半身的重量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有节奏带冲击性地垂直按压胸骨,使之下陷3~4cm,每次按压后迅速抬手,使胸廓复位,以利于心脏复位,按压的频率为每分钟100次。

口对口呼吸与心外按压通常由2名医务人员进行,心外按压与人工吹气的频率之比一般为30∶2。若仅有一人施救则频率也应为30∶2,交替进行。

具有以下体征:①呼吸停止;②心跳停止;③瞳孔扩大;④对光反射消失;⑤角膜反射消失为临床死亡。若仅出现1~2项体征通常为假死,仍有抢救的必要性。

(葛孚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