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汇及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知识

外汇及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知识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外汇及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知识_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在开放经济体系中,汇率和国际收支是十分重要的概念。本节仅对外汇及国际收支平衡有关的内容进行简介,为IS-LM-BP模型的讨论打下基础。各国货币买卖的场所与交易关系的总和称为外汇市场。1.汇率及其标价方法汇率是指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在直接标价法下,若单位外币折算本币增多,说明外币汇率上升,即外币升值或本币贬值。

在开放经济体系中,汇率和国际收支是十分重要的概念。对它们进行详细的讨论是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课程的任务。本节仅对外汇及国际收支平衡有关的内容进行简介,为IS-LM-BP模型的讨论打下基础。

一、外汇与汇率的基本知识

(一)外汇与汇率

如前节所述,进行国际经济往来,涉及国家的货币交换,需要使用国际通用货币来结算。美国商人到中国采购消费品需要支付人民币,需要事先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 中国人到欧洲旅游要用欧元结账,需要事先把人民币兑换成欧元才能使用。我们一般把本国的货币称为本币,把别国的货币称为外币或外汇。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来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凭证,它包括可兑换的货币和以外币表示的各种有价证券。各国货币买卖的场所与交易关系的总和称为外汇市场

1.汇率及其标价方法

汇率是指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目前国际市场上主要有三种汇率标价方法。

(1)直接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比如100美元,下同)作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出多少单位本国货币,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应付多少本币,所以也叫应付标价法。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标价法。

(2)间接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比如100人民币,下同)作为标准来计算应收取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国、欧元区国家、英国、澳洲等国家目前均采用间接标价法。

(3)美元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美元为标准来计算应兑换多少其他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人们将各种标价法下数量固定不变的货币叫做基准货币,把数量变化的货币叫做标价货币。在直接标价法下,基准货币为外币,标价货币为本币; 在间接标价法下,基准货币为本币,标价货币为外币; 在美元标价法下,基准货币是美元,标价货币是其他各国货币。一国汇率标价方式的选择一定意义上折射出本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若无特别说明,本章所指汇率均为直接标价法。

无论按哪一种方法进行标价,汇率总有两个: 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二者之和的平均价为中间价。但是,在直接标价法中,前一个汇率是银行买入外汇的汇率,称为买价,它是银行买进外汇应付出的本国货币数; 后一个汇率是银行卖出外汇的汇率,称为卖价,这是银行卖出外汇时应收进的本币数。二者之间的差额是银行买卖外汇的手续费,也就是银行的收益,两者的差额一般在0.1%~0.5%之间。在间接标价法下,情况则相反。

2.汇率的种类

按银行外汇买卖的角度可以将汇率分为: 买入汇率、卖出汇率和中间汇率。在直接标价法中,买入汇率是银行买入外汇的汇率,称为买价,它是银行买进外汇应付出的本国货币数; 卖出汇率是银行卖出外汇的汇率,称为卖价,这是银行卖出外汇时应收进的本币数。中间汇率即为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之和的平均价。买入价与卖出价二者之间的差额是银行买卖外汇的手续费,也就是银行的收益,两者的差额一般在0.1%~0.5%之间。在间接标价法下,情况则相反。

按研究的角度不同,可以将汇率分为两种: 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名义汇率是用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交换的比率,一般用E表示。例如,如果商业银行外汇牌价上标出的汇率是100日元兑换1美元,这是指名义汇率。新闻媒体报道的美元“坚挺”或“疲软”等通常是指名义汇率的近期变化。当一种通货升值时,它是“坚挺”的,因为它可以交换到更多的外币。同样,当一种通货贬值时,它是“疲软”的,因为它能交换到更少的外币。

实际汇率是一国的物品与劳务同另一国的物品与劳务交换的比率,一般用e表示,是用同一种货币来度量的国外与国内价格水平的比率。它是一国商品和劳务价格相对于另一国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一个概括性度量。其中,价格水平是按一篮子产品价格加权平均计算得出的。比如,假设你分别到中美两国的商店购物,发现品质相同的1瓶美国啤酒的价格是1美元,1瓶中国啤酒的价格是3.4元人民币。当时的名义汇率为1美元兑换6.12元人民币。据此计算,1瓶同品质的美国啤酒的价格是1瓶中国啤酒价格的2倍。在西方经济文献中,除非特别加以说明,汇率往往指名义汇率。

可以把上述计算概括为

则可以说,实际汇率是一瓶中国啤酒兑换1/2瓶美国啤酒。更一般化地表示,有

式中,e为实际汇率; E为名义汇率; P和Pf分别为国内与国外的价格水平。因此,式(7.1)表明,实际汇率取决于名义汇率和用本国货币衡量的两国物品的价格。[1]实际汇率是一国出口和进口多少的关键因素。名义汇率可能高估或低估,但实际汇率不可能长期被高估或低估。如果将本币汇率人为低估,国内工资和价格水平就有上升的趋势; 反过来,如果将本币汇率人为高估,国内工资和价格水平就有下降的趋势。例如,一个公司决定是进口美国大米还是日本大米时,它要考虑哪一国大米更便宜,可以根据两国的名义汇率和物价水平来计算两国之间的实际汇率。如果直接标价法下的实际汇率上升,或者说本币实际贬值,意味着国外商品相对于国内商品更加昂贵。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这意味着国内和国外的消费者更多地购买国内商品,更少地购买国外商品,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这通常被描述为该国国产产品竞争能力上升; 如果直接标价法下的实际汇率下降,或本币实际升值,意味着相对外国商品而言,国内商品变得更加昂贵,会导致进口增加,出口减少; 如果直接标价法下的实际汇率等于1,各种货币就处于购买力平价上。

3.汇率上升与汇率下跌

汇率也是随供求变化而经常发生变动的。当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价值下跌时,其市场价格相应下跌,便说该国货币贬值了; 反之,就说该货币升值了。同一变化在不同的标价方式下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为了简单起见,以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为例进行说明。

(1)直接标价法的特点是,外国货币数额固定不变,为基准货币,一般是1单位或100单位。本国货币的数额则是变动的,随本币与外币的价值变化而变化。2013年7月12日美元对人民币的现汇买入价是100美元=612.52元人民币。在直接标价法下,若单位外币折算本币增多,说明外币汇率上升,即外币升值或本币贬值。反之,若单位外币折算本币减少,则说明外币汇率下跌,即外币贬值或本币升值。本币的价值与汇率的升跌成反比。

(2)间接标价法的特点是,本国货币的数额固定不变,为基准货币,汇价涨跌都以相对的外国货币数额的变化来表示。例如,2013年7月12日英镑兑美元的汇率是1英镑=1.5141美元。在间接标价法下,若单位本币折算外币增多,说明外币汇率下跌,即外币贬值或本币升值。反之,若单位本币折算外币减少,则说明外币汇率上升,即外币升值或本币贬值。外币的价值的高低与汇率的升跌成反比。

(3)美元标价法的特点是美元始终不变,美元和其他各国货币币值的变化都通过其他国家货币的量的变化表现出来。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的表达方式已经普遍采用标准化的美元标价法。例如,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员向香港银行询问港元的汇率,香港银行的报价,是直接报美元对港元的汇率。世界各金融中心的国际银行所公布的外汇牌价,除了英镑、欧元等少数货币外,其他货币都是以美元作为基本货币,非美元之间的汇率则通过各自对美元的汇率套算,作为报价的基础。

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之间存在着倒数关系。假设人民币从某日起升值,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中间价[2]从1美元兑6.8元人民币下降为1美元兑6.12元,商业银行的外汇牌价上显示的单位数字就会变小,即单位美元只能兑换更少的人民币。但在间接标价法下,中间汇率价则是从1元人民币兑1/6.8美元上升为1元人民币兑1/6.12美元,商业银行外汇牌上显示的单位数字就会变大,即单位人民币能兑换更多的美元。[3]

(二)汇率理论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汇率成为非常重要的经济变量,短期中汇率会对货币政策政治事件和预期变化做出反应,并对国际商品流动和国际资金流动都能产生重大影响,那么汇率究竟是如何决定的,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这是汇率决定理论问题,下面介绍三个重要理论: 购买力平价说、利率平价说和国际收支说。

1.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power-parity,PPP)理论最早是由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简单地说,购买力平价是国家间综合价格之比,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用来衡量对比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差异。既然汇率是不同国家货币交换的比率,长期中汇率决定的基础应该是各国货币所代表的内在价值量,而货币的内在价值在于能够用来购买各种商品,因此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应该取决于其购买力的大小。在金本位制度下,两种货币汇率的高低取决于两种货币各自的含金量; 在纸币流通制度下,汇率由两种货币所具有的综合购买力决定。在对外贸易自由、平衡的条件下,在各国货币正常发行时,市场的力量会推动两国之间的汇率向购买力平价靠近,靠近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时,一国货币购买力取决于该国价格水平的高低,如果价格水平较低,则一定的货币能购买更多的商品,货币的购买力比较大。如果价格水平比较高,一定的货币只能买到较少的商品,货币的购买力就比较小。因此,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各国价格水平的高低。如果本币对内贬值,对外就没升值基础。例如,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一篮子商品,在中国用了1000元人民币,在美国用了200美元,对于这一篮子商品来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是5 1,即5元人民币相当于1美元。如果中国的价格水平上升,一篮子该商品的价格变为1200元人民币,则人民币贬值,1美元可兑换6元人民币。相反,如果美国的价格水平上升,一篮子该商品价格上涨为250美元,则美元贬值,1美元只能兑换4元人民币。因此,通货膨胀率高的国家的货币会贬值,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的货币会升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理论依据是“一价定律”[4],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基础上的,如经济中的变化必须来自货币方面; 不存在交易费用与关税; 商品与劳务可完全交易; 可贸易的同类商品具有完全可替代性等。由于这些条件在现实中难以完全满足,该理论存在一些缺陷: ①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尽管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揭示汇率长期变动的根本原因和趋势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中短期内,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越来越大; ②购买力平价忽视了非贸易品因素,比如土地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也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对国际商品套购的制约,比如长途运输产生的物流成本制约; ③计算购买力平价的诸多技术性困难使其具体应用受到了限制,比如不同国家居民的消费结构不尽相同,因而一篮子商品的结构也不尽相同。很多西方学者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短期汇率的波动。但这一理论说明了各国货币间兑换的本质,即购买力的比较。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更多的是作为解释汇率长期变化趋势的一种理论。

2.利率平价说

利率平价说是由凯恩斯等提出的,他们从利率的角度,解释了短期汇率波动的问题。该理论指出,如果两国的利率水平存在差异,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就能够引起资金的跨国流动,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谋取利润,进而引起汇率的动态平衡。举例来说,如果本国的利率比外国的利率高,在本国存款能够获得比外国更高的收益,这样会引起外国资金流入本国购买本国货币,以获取较高的利息。这会使即期外汇市场上本币需求增加并且这些增加的本币需求量将在远期换回外币,以完成套利过程。从而使得远期外汇市场上本币的供给增加进而使外币远期相对于即期升值,本币远期相对于即期贬值,从而改变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

3.国际收支说

一国进口别国的商品需要用本币购买外币,会形成本币的供给和外币的需求; 反之,一国向别国出口商品,则会形成本币的需求和外币的供给。国际收支说从国际收支的角度解释了短期内汇率变动的原因。该理论提出,如果一国的出口多于进口,则外汇的供给大于需求,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会使得外币贬值,本币升值; 反之,如果出口少于进口,则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会使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国际收支说揭示了国际收支的变化会影响到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而导致汇率变化。例如,自1990年以来,中国的进出口基本处于出口大于进口的顺差局面,因此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这也是推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一个原因。

(三)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汇率水平变动方式所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基本的汇率制度包括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这两种汇率制度各有优缺点。

1.固定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5]是指一国中央银行将本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汇率加以固定,其比价的波动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内的汇率制度。历史上,最重要的固定汇率制就是金本位制。固定汇率固定的是名义汇率。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水平主要靠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6]的干预来维持: 中央银行随时准备按照事先规定的价格在外汇市场上来买卖他们的本币。当外汇市场出现供求不平衡时,中央银行就进行反向操作,调节国内通货。在本币供大于求时买入本币,在本币供小于求时卖出本币,以平衡市场、稳定本币汇率。固定汇率制度主要发生在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70年代中期经济实力比较薄弱、政治比较保守的国家。它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稳定,也有利于维持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经济交往的稳定,但要求中央银行持有足够的外汇或黄金储备。如果不具备这一条件,必然出现外汇黑市; 黑市汇率与官方汇率背离,不利于一国经济发展和外汇的管理。

2.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官方汇率,其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确定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又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自由浮动是指一国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进行任何干预,其汇率完全由市场供求自发决定,官方储备交易等于零,美国、日本、欧盟等经济实力比较强大、政治比较开放的国家目前实行的是自由浮动制度。管理浮动是指一国汇率基本上由市场力量决定,但政府会通过其中央银行介入外汇买卖、改变货币供给等来影响汇率的波动,官方储备交易等于零。管理浮动汇率实质是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混合体。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能够实现国内外价格水平的灵活调整,引导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配置,同时中央银行无须承担稳定汇率的义务,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汇率稳定之外的其他政策目标。但汇率的经常变动会对一国经济产生大的波动,把进口和出口置于风险之中。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上述国家外,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度都是有管理的浮动制度,都是政府对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进行了程度不等、直接或间接的约束,客观上都可能对汇率产生影响。

(四)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决定

汇率既然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率,当然就是货币市场买、卖双方交易的市场价格。这一价格正好使货币市场上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达到均衡。而买卖外汇的目的无非是进出口物品与服务、对外投资、投机获利。下面以美元名义汇率的决定为例进行讨论。

假设中国和美国在外汇市场上进行货币兑换,用直接标价法表示汇率,即以单位美元等于多少单位人民币的形式表示汇率。这样,均衡汇率就是能使外汇市场上对美元的需求与美元的供给相等的汇率。

中国对美元的需求产生于中国对美国货物和服务及各种资产(包括股票、债券等)的需求。当兑换1美元需要支付较多的人民币时,以人民币单位衡量,美国的货物和服务或资产的价格较高。因此,中国对美国货物、服务及资产的需求较低,从而中国对美元的需求量较小。反之,当兑换1美元需要支付的人民币较少时,美国的货物和服务或资产的价格较低,从而中国对美国商品和美元的需求量较大。根据这种关系,可以画出中国对美元的需求曲线,如图7-1中所示的向下倾斜的DD曲线。

图7-1 汇率的决定

同样,美国在外汇市场上提供的美元供给,产生于美国对中国商品及各种资产的需求。当1美元可以兑换较多的人民币时,以美元单位衡量,中国商品及资产的价格较低,因此,美国对中国商品及资产的需求较大。为此,美国需要支付较多的美元来满足这种需求,从而美元的供给量较大。反之,当1美元只能兑换较少的人民币时,美元的供给较少。根据这种关系,可以画出美元的供给曲线,如图7-1中所示的向上倾斜的SS曲线。

图7-1中,美元的供给曲线SS与对美元的需求曲线DD相交于J点,J点对应的汇率水平E1就是均衡汇率。当实际汇率高于均衡汇率时,对美元的意愿需求会少于对美元的意愿供给,从而产生使汇率下降的压力。而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会自动地下降至均衡汇率水平。当实际汇率低于均衡汇率时,对美元的意愿需求会超过对美元的意愿供给,从而产生汇率上升的压力。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对美元的需求增加(如中国的进口增加),即需求曲线DD向右移动到DD1,则新的均衡点为H。均衡汇率E2大于原均衡汇率E1,这时美元升值(或人民币贬值); 另一方面,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对美元的供给增加(如美国的进口增加),即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至SS1,则新的均衡点为F,均衡汇率E3小于原均衡汇率E1,这时美元贬值(或人民币升值)。

(五)汇率与净出口函数

出口是向其他国家销售商品和劳务,进口则是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和劳务。净出口被定义为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当出口大于进口时,净出口为正值,此时一国存在贸易顺差;反之,当出口小于进口时,净出口为负值,此时一国存在贸易逆差。

影响净出口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汇率和国内收入水平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在直接标价法下,当实际汇率提高时,则本币实际贬值,意味着国外商品和劳务相对于国内商品(或以本币衡量的外国商品和劳务)变得更加昂贵,从而会减少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增加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因此,出口正向地受实际汇率的影响,而进口反向地取决于实际汇率。由于净出口为出口与进口之差,所以,净出口正向地取决于实际汇率。

除了汇率以外,进口还正向地取决于一国的实际收入。当一国实际收入提高时,消费者用于购买本国商品和劳务以及进口商品和劳务的支出都会增加。如果用m表示进口,则进口函数可表示为

m=m(y,e) (7.2)

式中: y为国民收入; e为实际汇率。

由于出口取决于外国的实际收入,而不直接受到本国实际收入的影响,因此,净出口反向地取决于一国的实际收入。基于此,可将净出口函数简化为:

式(7.3)被称为净出口函数,式中,q,γ,n均为正参数。参数γ为边际进口倾向,即净出口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收入变动的比率。

从式(7.3)可以看出,实际汇率上升时,本币贬值,净出口增加。但这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从而改变国际收支状况,则取决于该国出口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需求弹性和该国国内市场对进口的商品需求弹性。从出口来看,只有出口的商品需求弹性大,本币贬值所引起的商品出口增加的幅度才会大于本币贬值所造成的换汇损失的幅度,从而使外汇收入增加。如果出口的商品需求弹性较小,本币贬值所导致的出口增加的幅度会小于本币贬值所造成的换汇损失的幅度,就只会使外汇收入减少。从进口来看,本币贬值使进口减少,但如果国内市场对进口的商品需求弹性很小,则货币贬值所引起的进口的减少幅度很小,这时国际贸易收支状况不仅不会改善,反而会恶化。因此,本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取决于出口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和进口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如果一国或地区的商品的出口需要对汇率的弹性与商品进口需求对汇率的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则本币贬值可以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状况。这一结论首先由马歇尔提出,后来又经过勒纳补充,因此被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7]

二、国际收支的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可以反映在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将其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根据交易的内容与范围,按经济分析需要设置账户编制出来的统计报表。它按复式记账原理,以某一特定货币为计算单位,运用简明的表格形式总括地反映某一经济体(一般指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与世界其他经济体间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记录。一个国家的任何交易,如果有外汇收入,则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贷方”,并给一个正号(通常忽略不写)。反之,则记入“借方”,并给一个负号。

国际收支平衡账户的基本原则是,在任何交易中,一国居民国际收支的增加项就是另一国国际收支的赤字项。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项目分为四大类: 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项目、净误差与遗漏项目。

1.经常项目

经常项目记录本国与他国之间发生的商品和劳务交易,以及因收益取得、转移支付所引起的货币收支情况。经常项目又进一步细分为如下四个小项目:

(1)货物贸易: 包括所有商品进出口的交易记录,又被称为有形贸易。比如中国向美国出口玩具,向日本出口水果,记在中国该项目的贷方; 中国从美国进口电脑,从日本进口汽车,记在中国本项目的借方。货物贸易是经常项目中最重要的部分,占据了最大的比例。

(2)服务贸易: 是经常项目中的第二个大部分,包括各种形式的劳务进出口,也称为无形贸易。这个项目包括运输、旅游、咨询、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专利费用等内容。比如欧洲人来中国旅游、中国运输公司为中东企业提供海运服务、太平洋保险公司为美国客户提供保险等,应该记入中国该项目的贷方; 又如中国汽车企业使用外国的专利技术、向国外咨询公司进行市场咨询,应记入中国本项目的借方。

(3)收益: 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益两类。比如,中国长虹电器公司聘请美国技术人员,向他们支付报酬应记入本项目的借方; 美国IBM公司雇用中国工人,向他们支付的报酬应记入本项目的贷方。投资收益包括购买外国股票和债券所取得的红利收入和利息收入,比如中国居民购买美国政府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记入项目的贷方; 美国居民购买中国企业的股票,取得的红利收入记入本项目的借方。

(4)经常转移: 这是单方面的、无对等的收支。由于资金在国际间转移后并不产生归还和偿付问题,因此也叫单方面转移或不偿还的转移。它分为私人单方面转移收支和政府单方面转移收支。私人单方面转移收支主要包括侨民汇款、年金、赠款等。政府单方面转移收支主要包括政府间的经济、军事援助,战争赔款,捐款等。

货物和服务的输出(出口)和输入(进口)之差即为净出口,它构成本国总需求的一个分量,即前面提到的NX。

2.资本和金融项目

资本和金融项目记录的是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的情况。资本项目记录固定资产所有权转让、无形资产的收买或放弃以及债权人无偿放弃取消债务引起的资本转移。其中无形资产包括专利、版权、商标和经销权等内容,这需要与经常项目下的服务贸易区别开来,那里的专利费是指使用专利而支付的费用,此处是指转让专利所有权而发生的费用。金融项目记录的是各类投资引起的货币收支,根据不同的类型,又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三个部分。直接投资是指一国居民直接到他国投资办厂,或者购买国外企业10%以上的股票。直接投资意味着投资者对企业拥有一定的控制权和永久收益,直接投资者与企业之间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比如,戴尔公司在中国投资开分厂就属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指购买别国发行的股票或债券的投资行为,如中国居民购买微软公司的股票。需要指出的是,证券投资所购买的股票不超过总数的10%,投资者只取得相应的收益,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同于直接投资。其他投资记录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以外的金融交易,包括贸易信贷等项目。资本项目下的对外开放其好处最重要的是国内投资不再受国内储蓄制约,其不利是一国经济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3.储备资产项目

储备资产指货币当局拥有的、可以随时用于对外支付的外国资产,又称为官方外汇储备。包括货币黄金、外汇资产、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头寸和其他债权五项内容。其中外汇资产指以外币表示的各类资产,包括外国货币、外币存款和有价证券等,外汇资产是外汇储备中最重要的项目。储备项目属于调整项目或平衡项目,由中央银行来管理,主要是用来说明为使国际收支平衡表保持平衡,国际收支的盈余和赤字是如何进行调整的。当国际收支出现盈余时,官方储备资产增加; 反之,如果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就必须动用官方储备资产予以弥补,于是官方储备资产减少。这就是说,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盈余和赤字时,都必须通过增加或减少官方储备资产来实现平衡。

1990年以来,我国基本上是处于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状态,即使个别年份单个项目出现过逆差,但是两个项目之和还是为正值。双顺差意味着外国资产不断流入我国,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长。表7-3显示自1992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变化的情况。

表7-3 历年双顺差与外汇储备增长[8](单位: 亿美元)

数据来源: 国家外汇管理局。

4.净误差与遗漏项目

净误差与遗漏项目是为了解决由于统计资料方面的误差与遗漏所产生的不平衡而人为设立的。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采取的是复式记账原则,所有的贷方总额应该等于借方总额,即“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变动”应该等于零。但是由于统计资料不准确、核算失误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实际上不能满足平衡的条件,因此,需要设立这个项目来予以抵消,使国际收支平衡表总体上达到平衡。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四个账户中,如果不考虑在技术上使国际收支在形式上保持平衡的净误差与遗漏账户,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作为平衡项目的官方储备项目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1)如果经常项目出现赤字,可以由资本项目中的盈余来弥补,反之,如果资本项目出现赤字,也可以由经常项目的盈余来弥补。故国际收支平衡的条件就可以表述为:

经常项目差额+资本项目差额=0

(2)如果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相加后出现赤字,这时就必须动用官方储备资产来弥补;反之,如果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相加后出现盈余,官方储备资产就会增加。故有如下关系:

经常项目差额+资本项目差额<0; 则官方储备资产减少

经常项目差额+资本项目差额>0; 则官方储备资产增加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一国经常项目出现赤字,资本项目没有盈余,又没有外汇储备可以利用,也不能从其他国家借来款,则该国就不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及调整

从形式上看,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总是收支相等的,但实际上,收入和支出可能并不是平衡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有两种情况: 一是顺差,即国际收入大于国际支出。二是逆差,国际支出大于国际收入。一般而言,顺差使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处于有利地位,能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外汇储备、利于经济总量平衡、益于国家经济安全、利于宏观调控; 逆差使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处于不利地位,会增加国际贸易摩擦、降低社会资源利用率、增加资金流出、难以调整出口结构、影响市场化进程。但顺差与逆差对一国到底有利还是不利,这既要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分析,又要结合当时的具体国情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但国际收支平衡是各国政府短期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

一国政府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针对不同的失衡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调节方式主要有:

(1)动用外汇储备。对于短期的国际收支失衡,可以动用外汇储备来解决,而不必采取政策措施。

(2)调整经济结构,改进经济增长方式。对于结构性失衡,可以从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入手,如转型升级、品牌战略,以改善进出口状况。

(3)调整汇率水平。对于汇率因素导致的不平衡,实行汇率管理的国家,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水平来调控热钱的涌入,来调节不平衡。但是,严格地说,一国汇率波动是其国际收支“顺逆差”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而国际收支“顺逆差”是要素成本变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因此,汇率水平的调整只是短期采取的办法。

(4)改变经济政策。如果国际收支是由周期性因素造成的,可以采取逆周期的经济政策来解决。在扩张和顶峰时期,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抑制进口需求; 在衰退和低谷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增加进口需求。

(三)净资本流出函数

资本账户主要记录国际投资和借贷。从经济学看,国际投资和借贷的目的都是盈利。追逐较高利润的动机是形成国际间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并且国际资本的流向都是从低利率的国家流向高利率的国家。为分析方便,将从本国流向外国的资本量与外国流向本国的资本量的差额定义为资本账户差额或净资本流出,用F表示,则:

F=流向外国的本国资本量-流向本国的外国资本量

影响资本流动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利率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假定其他国家利率水平既定,如果国内利率越高,流出的资本就越少,流入的资本就越多,即净资本流出越少; 反之,如果国内的利率低于国外利率,则净资本流出越多。所以,净资本流出是本国利率r与外国利率rf之差的函数,并且是国内利率水平r的减函数。假定净资本流出函数是线性的,则:

F=σ(rf-r) (7.4)

图7-2 净资本流出函数

式(7.4)中,σ>0为常数,是净资本流出对于国内利率变化的反应程度。在以利率r为纵坐标,净资本流出F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净资本流出函数如图7-2所示。

由图可知,净资本流出与国内利率成反方向关系。当国内利率为r1时,净资本流出额为F1; 当利率上升为r2时,净资本流出额减少为F2

[1] 更进一步讨论,实际汇率的决定还受经济政策变动等诸多因素影响。参阅N.格里高利·曼昆著: 《宏观经济学》中译本(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135页。

[2] 中间价是当日各外汇指定银行之间或银行与客户之间人民币与美元买卖的基准汇率。即银行买入价、卖出价在中间价附近在一定的幅度内波动。

[3] 一种货币,其汇率浮动真正起作用的是实际有效汇率。实际上,有两个渠道可使实际有效汇率发生变化。一个渠道就是名义汇率的调整。另一个渠道是通过国内价格的变化: 不调名义汇率,用通货膨胀(紧缩)调整实际有效汇率。

[4] 一价定律是指假设各国间贸易费用和关税为零,在完全自由贸易条件下,商人们在国际间的商品套购活动会使各国商品价格趋于一致。一价定律适用于国际市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

[5] 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各国普遍放弃了这种制度。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6] 外汇市场并没有单一的地理位置。相反,它包括成千上万在电脑终端的外汇交易者,买卖不同国家的货币。然而,大多数交易高度集中在伦敦、纽约和东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

[7] 更多的说明请参阅国际经济学的有关内容。

[8] 资料来源: 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 //www.safe.gov.cn/model_safe/index.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