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企业低碳竞争力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企业低碳竞争力发展现状与问题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1.1 中国企业低碳竞争力发展现状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联合开展的“气候变化和中国企业”课题研究,目前中国企业的低碳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企业面临低碳发展转型的紧迫形势。整体而言,中国企业低碳技术水平落后,关键技术缺乏,技术问题成为中国企业低碳竞争力发展的软肋。

8.1.1 中国企业低碳竞争力发展现状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联合开展的“气候变化和中国企业”课题研究,目前中国企业的低碳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企业低碳发展对企业规模、资金、技术和人才都有较高要求,因此,目前中国只有部分大型企业有条件开展培育低碳竞争力的行动[1]

(1)部分大企业积极培育低碳竞争力。

在节能减排战略背景下,中国企业高度重视节能减排,节能减排行动逐步深化,内容不断丰富,然而节能减排只是企业培育低碳竞争力的一个方面,低碳竞争力是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培育建立起来的,目前中国只有部分大企业积极培育低碳竞争力。这是因为企业规模和国际化程度对于企业培育低碳竞争力的意愿和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培育低碳竞争力进行低碳转型首先需要一定的资本实力和技术水平,而企业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两大要素的发展水平,因此,只有具备培育低碳竞争力所需的大量投入资本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大企业,才能率先构建起低碳竞争力,抢占低碳发展先机。另外,国际化程度不同的企业,面临国际市场低碳竞争的压力存在差异,因而对于培育低碳竞争力的意愿和进行低碳转型的迫切性也不相同。例如联想、海尔、格力这类定位于全球市场的国际化经营企业,早已采取措施,积极进行低碳转型,培育自身的低碳竞争力,而部分国际化程度较低或主要定位于本土市场的企业,在进行低碳转型和低碳竞争力培育的行动上则稍显滞后。

(2)不同类型的企业培育低碳竞争力的侧重各不相同。

由于企业处于不同行业,与不同类型的上下游企业及侧向企业相联系,面临着不同的市场环境与低碳发展压力,因此,培育低碳竞争力的动力具有差异,低碳发展的领域或环节也各有侧重,例如能源行业的企业为实现低碳发展,主要从优化能源结构和发展清洁能源上实现低碳竞争力,制造业企业则主要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和行业标准的规范,从生产制造过程和产品性能上提升低碳竞争力等。从企业的垄断程度的视角分析,那些垄断程度较高的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较强,可以较大程度控制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因此更倾向于通过实施供应链低碳管理培育自身的低碳竞争力;而对于具有较长价值链的企业,由于业务范围较广,通常涵盖多个价值环节,往往通过价值链的前向或后向一体化,向上下游低碳产业渗透,提升低碳竞争力。例如国家电网有意投资新能源发电,进军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中国移动投资信息化节能产业等,开辟了低碳竞争新优势。相反,那些处于竞争较为激烈环境中的企业则侧重于从业务结构优化、工艺技术改进等方面,推进企业管理、原有技术、工艺或产品的低碳化。此外,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由于文化的差异及低碳转型的动力不同,其培育低碳竞争力的侧重点也不同。

(3)中国企业面临低碳发展转型的紧迫形势。

从外部来看,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在各国纷纷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趋势下,基于低碳的市场竞争规则逐步建立,不同行业企业将共同面临着低碳转型的风险与挑战。2009年末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表明了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的决心,同时也意味着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硬性约束。为完成这一承诺,中国政府必将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原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生产方式及消费模式将被改变。实施低碳转型,培育企业低碳竞争力,成为中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8.1.2 中国企业低碳竞争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低碳意识和低碳发展的全球化视野。

对低碳发展的认识不够,低碳意识缺乏,低碳行动滞后,是中国企业低碳竞争力培育中最突出的问题。相比之下,国际上许多知名大型跨国公司早在2003年前后就已经着手构建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风险管理的架构和制度,推进低碳产业链革命与新一轮的国际分工。目前,除少数大企业在低碳发展进程中已走在前列,将低碳发展作为企业长期战略外,中国大多数企业对低碳发展的概念与前景认识模糊,对于碳税、碳金融、碳标签、碳交易、碳排放的监测、核查与报告等新事物更缺乏足够的认识与深刻的理解,低碳管理更是缺乏。尤其是众多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与实力难以抵御低碳转型的风险,因此,培育低碳竞争力的动力不足。整体而言,目前中国企业对低碳发展的认识还局限在单纯的“节能减排”以及“发展新能源”等概念上,对低碳发展的深刻内涵缺乏战略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的认识和了解,积极采取策略措施的企业更为有限。

(2)缺少关键技术,低碳技术领域涉足浅。

虽然目前中国部分企业已经掌握了一些低碳技术,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例如,中国已经是世界上风力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消费国,然而许多关键的核心技术却非常缺乏,中国企业在低碳技术领域涉足尚浅。造成中国企业低碳核心技术缺乏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创新能力不足。虽然中国科技研发投入逐年增加,2010年科技研发投入占GDP达2%,但与发达国家3%以上、世界500强企业5%~10%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且中国大多数企业仅注重短期新产品的研发,对长期性、战略性与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则缺乏高度重视。二是低碳技术的国际转让障碍。一方面一些跨国公司出于维护技术垄断优势的考虑,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封锁;另一方面高昂的技术转让费用,技术接受方人才的匮乏以及政策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等都构成了低碳技术国际转让的障碍。三是低碳技术转化与应用不足。目前中国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被应用。整体而言,中国企业低碳技术水平落后,关键技术缺乏,技术问题成为中国企业低碳竞争力发展的软肋。

(3)能源结构导致传统行业碳排放强度大。

中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能源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由于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而我国又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加速发展,且以传统加工制造业、高耗能行业为主,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这又加重了中国企业的高碳特征。因此,在缺乏关键技术突破与能源结构优化的形势下,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特征决定了中国传统行业碳排放强度大的问题,中国企业降低碳排放强度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例如电力、钢铁和水泥等工业企业是能源资源消耗大户,在能源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中占据突出地位,而在短期内又不可能完全放弃主营业务,低碳转型与低碳竞争力培育将成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