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衡阳市产业园区案例

衡阳市产业园区案例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园区简介目前,衡阳市共有省级以上产业园区11个,其中市本级有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级)、衡阳市综合保税区(国家级)、松木经济开发区、衡山科学城4个园区,7个县市各有1个省级园区,分别是衡南工业集中区、衡阳西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衡山经济园区、衡东经济园区、祁东经济园区、耒阳经济园区、常宁经济园区。

(1)园区简介

目前,衡阳市共有省级以上产业园区11个,其中市本级有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级)、衡阳市综合保税区(国家级)、松木经济开发区、衡山科学城(衡山工业集中区)4个园区,7个县市各有1个省级园区,分别是衡南工业集中区、衡阳西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衡山经济园区、衡东经济园区、祁东经济园区、耒阳经济园区、常宁经济园区。

近年来,全市工业园区建设总体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园区面积不断扩大,“十二五”发展期间,各园区新建设面积70多平方千米,使全市园区总面积达到了200平方千米。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截至2015年5月,全市工业园区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年均增长11.86%,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园区“三通一平”基本到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面貌明显改观。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快速推进。

衡阳市通过中博会、珠洽会等多种形式和渠道,积极招商引资。5年来,共引进445家企业、2200多个项目,其中引进1亿元以上项目175个,包括富士康、欧姆龙、中航、中兴网络、中国五矿、中国建材、共创光伏、中兴通讯、华南城等20余个世界500强企业和30余个国内500强企业及中字号旗舰企业,极大地提升了衡阳市工业园区的形象和地位,增强了园区发展的潜力。

目前,衡阳市园区初步形成了错位发展格局。各园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特色园区,主导产业逐步明晰。11大园区初步形成了先进制造业、新材料、电子信息、瓷泥、石材、食品加工业、制鞋业、输变电、盐卤及精细化工有色金属深加工、生物医药、高端技术及研发总部等产业集群。其中,高新园区着力发展电子信息及现代先进制造业,松木经济园区突出打造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与新型能源产业,衡阳西渡高新区重点培育建材陶瓷、生物医药产业等。

各园区产业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园区经济总规模已经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2/3以上,对全市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性效应,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辐射功能显著增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突出。

衡阳市园区在企业自行处理污水、确保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兴建了松木工业园、衡东经济园区、耒阳经济园区、常宁经济园区4个污水集中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4万吨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园区节能减排效果。

(2)园区创新链构建思路

全面实施“创新引领、人才强区、文化提升、区镇一体、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产业提升、开放创新、城市功能、信息化建设、低碳经济、公共服务、民生改善、文化建设等方面增创新优势,加快建设成为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紧紧围绕“三大目标”“三大任务”。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自主创新,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着力特色资源开发和建设,推进衡阳市向工业强市跨越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促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和优势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推进衡阳市向工业强市跨越。

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原则。创新发展理念,革新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产业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用足用好各项政策,促进产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坚持速度、质量与效益并重原则。按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要求,科学合理、适度超前地规划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努力实现质量、速度、结构和效益协调统一。

坚持产业聚集发展、集约节约用地原则。按照创业、创新、创优理念,做优产品、做强企业、做大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推进产业集群、企业聚集、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园区投入产出效率。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产业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依托资源禀赋,采取灵活政策措施,引导产业园区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发展,做大做强产业园区经济。

坚持创业、创新、创优理念,做优产品、做强企业、做大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推进产业集群、企业聚集、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园区投入产出效率。

坚持推动生态优化,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

(3)园区创新链发展目标

坚持特色立园、产业兴园、科技强园。创新园区开发、管理模式,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加快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支持高新区发展,使之成为“投资环境的示范区、工业发展的重点区、科技创新的密集区、高新技术的孵化区”。

到2020年建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重点工业园区,形成公共服务设施高效利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向外度与集中度较高的工业园区。努力构建以产业为先导、以服务为纽带、生态环境良好的工业园区发展体系,为提升衡阳市综合经济实力奠定坚实基础。“十三五”期间,实现工业园区经济总量显著增强,主导产业更加突出,空间布局更趋合理,特色产业快速集聚、规模效益整体提升以及生态环境更加优化的发展目标。

到2020年,衡阳市建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重点工业园区,形成公共服务设施高效利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向外度与集中度较高的工业园区。重点培育衡阳高新区和常宁经开区2个1000亿级园区,大力建设衡南、衡山等9个100亿级园区,将衡阳高新区、衡山科学城、松木经开区、常宁经开区建设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全市各类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及以上,县市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比重占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及以上。全市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期末达到7000亿元以上;全市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期末园区工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五年累计达1000亿元以上;上缴税金年均增长10%以上,期末达到300亿元左右;园区内融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30%以上,五年累计万元GDP能耗下降1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减少8%。市直属省级园区的投资强度达到2400万元/公顷,县市区直属省级园区的投资强度达到1500万元/公顷,各级园区每公顷土地实现工业增加值600万元以上。

(4)园区创新链发展定位

为实现衡阳市工业十年“双倍增”的发展目标,按照“一区多园”产业布局,重点打造“高新区”和“经开区”两个园区品牌。其中以“高新区”统辖现高新区、白沙工业园、衡山科学城、西渡高新区、南岳机场等园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移动互联网、生物医药、临空产业、工业机器人等产业;以“经开区”统辖常宁经开区、松木经开区、衡山经开区、衡东经开区、耒阳经开区、衡南云集经开区、祁东经开区等园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盐卤化工、有色冶炼、钢管、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第一,重点打造千亿级核心产业基地。

衡阳高新区白沙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富士康、欧姆龙、共创光伏等龙头企业,延伸电子信息制造链条,扩展制造门类,打造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电子信息)。辅助发展汽车零部件及电力装备制造业。

第二,努力培育新兴产业孵化功能区。

高新区的衡山科学城。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和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支持移动电商、位置服务、本地生活、行业APP、动漫游戏等移动互联网产业、血液及生物制品、健康保健服务等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高新区的白沙园。培育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重点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主机设计及其核心基础部件制造业。

高新区的临空产业园(南岳机场)。积极培育发展临空产业,加快空港物流园建设,大力发展空港保税加工,探索区域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以南岳机场通航为契机,把衡南南岳空港区建设成中部地区重要的临空产业基地。

经开区的松木园。打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综合类园区,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储能及动力电池以及生物质能装备等新能源产业。

第三,加快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

衡阳高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科技与金融服务业和科技创新平台。

松木经开区。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储能及动力电池等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盐卤化工、化工新材料、氟氯精细化工,打造国家盐卤化工和氟氯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云集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发动机、机油泵、电子控制系统,车载电子、变速箱、车桥、轮毂等汽车零部件产业,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临空产业基地。

衡东经开区。以高端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建筑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机械装备制造业。

衡山经开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新型储能电池,打造国内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和专用车生产基地。

耒阳经开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

祁东经开区。重点发展重型装备、机械制造等高端装备产业,辅助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产业。

西渡高新区。重点推进生物技术药、化学药、现代中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发展智能装备制造等,生产数控机床、木工机械和橡胶橡塑机械等产品。

第四,引导发展特色县域工业集聚区。

衡阳县。依托西渡高新区,重点发展以中药材、血液及生物制品、化学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发展以农机、汽车零部件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稳步发展以陶瓷、服装制鞋为代表的轻工业。

衡南县。依托南岳机场和衡南云集现代物流园,重点发展以空港物流、保税加工及跨境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临空产业和以仓储、货运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依托衡南工业集中区的电子产业园,重点发展以动力电池、光电器件、超级电容器等新兴电子产品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

衡东县。依托衡东经济园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绿色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工医药业,培育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同时,稳步发展服装鞋帽、陶瓷、水泥等轻工业和建材业。

衡山县。重点发展汽车电子新材料和汽车内装材料等相关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在信息服务业和移动互联网领域,重点发展数字内容、移动云服务等信息技术服务业,搭建智慧旅游、智慧农业等信息服务平台。

祁东县。依托归阳工业园,重点发展重型装备、机械加工等装备制造业。

耒阳市。依托蔡伦科技园,重点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和以蓝宝石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依托循环经济园,绿色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产业;依托哲桥精美制造园,培育发展以农机、汽车零部件、铁路设备等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产业;积极发展以果糖、海藻糖、茶油、粉皮等为代表的生物健康产业。

常宁市。围绕水口山有色循环经济园,重点发展金铜、铅锌的有色冶炼化工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依托宜阳工业园,特色发展以鞋帽制衣为代表的轻工纺织业和以油茶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

南岳区。为适应南岳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大力发展旅游工艺品产业,积极建设南岳旅游产品创意园。

(5)园区创新链发展工程

第一,衡山科学城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工程。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制造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实施创新创业孵化区(一期)、高端制造区等六大工程,在全市建设3—5处配套产业基地,到2020年形成拥有200家以上中小企业的特色产业集群,培育5家产值过100亿元的电子信息企业、10家上市企业,实现技工贸收入550亿元、财政收入30亿元,努力打造衡阳科技创新示范区、总部经济集聚地、高端制造发动机、改革转型试验田。

第二,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建设以衡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园区,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和服务体系,增强衡阳创新驱动发展新支撑。新建国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0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5家,新建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家,培育10个省级以上重点技术创新团队。

第三,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到2020年,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50人以上(千人计划1人以上),研发人员总量达到6万人,总体规模居全省前列,专业技术人才30万人以上,建成全省重要的人才高地。

第四,新兴产业提升工程。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移动互联网、临空经济、现代物流、健康养老、文化产业等领域,着力推进50个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壮大20家龙头企业。

第五,产业集聚发展工程。按照“建链、补链、强链”的要求,加快引进一批龙头企业、补位企业和关联企业,延长充实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增强发展实力。到2020年,将电力装备、汽车零部件、矿山冶金装备打造成2000亿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将电子信息制造、核能装备制造、有色冶炼等打造成千亿产业。

第六,产业园区发展工程。依托市直“两区一园一城”和7个县域产业园区,推进“135”工程实施,完善园区水、电、路、气、讯及标准厂房等设施及公共服务,到2020年,全市园区建成新增标准厂房500万平方米。明确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园区向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提升发展竞争力。到2020年,打造白沙工业园、常宁经开区2个千亿园区,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0%。

第七,开放平台建设工程。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完善港口、码头、机构等口岸功能。建设一批园区金融中心、经贸会展平台、商会行业协会平台。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建立健全虚拟口岸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国际物流服务平台、“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到2020年保税区进出口规模达到100亿元。

第八,产业承接升级工程。围绕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生产性服务业等,加快引进一批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围绕对接国际先进发展理念,借鉴世界一流管理经验,加快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

(6)园区创新链发展的具体举措

第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严格规划控制,在现行滚动开发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划在经营城市、提高效益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合理划分衡阳市各产业园区功能区域。引导相关企业集中布局,先期拉开路网格局,大力推进组团式开发,重点抓好产业园区道路开通硬化。按照经营城市、聚焦产业园区的理念,加大产业园区市场化运作力度。

强化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入园企业建造多层厂房,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合理确定工业用地与经营性用地的比例,切实加强土地储备,高度垄断产业园区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分类供地制度,根据工业用地、物流用地、商贸用地确定不同的供地价格和方式。全部经营性用地严格实行挂牌拍卖,实现土地资产的效益最大化,降低园区开发成本。土地开发要由外延式开发转向集约式开发,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全面提高单位面积的项目投资密度和产出率。

第二,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

积极以各产业园区主导产业规划为招商引资的标准,开展多形式的招商活动,继续敲门招商,尝试与专门的中介公司签约招商,逐步从政策招商转向产业招商。立足于“知名企业、三高企业、500强企业”的引进。各产业园区应当根据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突出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链条,使其不断拉长、加宽、增厚,增强产业招商优势。

在招商引资上应在加大产业招商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招商引资领域,积极寻求、创造与境外客商合作开发建设的条件,力争在2—3年内引进外资合作或合资项目实现“大”突破,让各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延伸发展。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可以利用企业优势,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也可以利用产业优势,吸引集群式投入;还可以利用地缘优势,实行区域招商等。

第三,明确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

调整和整合现有工业园区,科学定位园区功能和主导产业,引导园区逐步实现产业差异化、内涵集约化发展,避免“工业围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按照发挥优势、产业互动、城乡共融的发展思路,依托县域比较优势和城市产业辐射,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结合“三旧”改造,实施衡阳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工程,推进制造业向城市中心区外围的县、镇转移。

各产业园区的布局为:市高新技术园区着重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松木工业园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建设清洁生产试点园区,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新能源示范产业园区;白沙洲工业园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光伏及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产业,打造“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各县市经济园区错位发展三大产业,其中衡南经济园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机械制造、新材料等产业,西渡经济园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制衣制鞋、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衡山经济园区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造纸、建材化工等产业,衡东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冶炼、化工等产业,祁东经济园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新能源、铁矿采冶及加工、家具等产业,常宁水口山经济园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开采和加工、化工等产业,耒阳经济园区重点发展健康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材料等产业。

第四,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

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条件,鼓励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新建工业项目一律入园区发展,投资规模较小的项目一律入驻标准厂房,支持老城区企业“退城进园”,加快搬迁环境敏感区的冶炼、化工等污染企业,鼓励各城区、骨干龙头企业在工业园区建设“园中园”和特色产业基地,引导产业相似、技术相近、延长产业链或利于协作配套的中小工业企业向相应的园区聚集。

支持企业参与3+5城市群产业协作和竞争,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以延伸机械、食品、化工、有色金属和钢铁等特色产业为核心,积极发展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电子和酒类制造等产业,力争成为湖南3+5城市群中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基地、矿产品开发和加工基地、新型能源基地、食品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

围绕钢铁冶炼及管材深加工、输变电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盐卤加工、汽车及重点配件五大重点产业以及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旅游、建筑、运输、服务行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挂大靠强”,加快发展产业集群。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依托中小企业,延伸壮大产品链条。实现产业对接,开发上下游的关联产品,配套生产上下游产品,引导基地骨干企业围绕特色资源、特色产业做大特色产品群,拉长产业链,增强整体竞争力,推进产业集群集聚。

各园区中代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有:

①电子信息制造业

积极承接沿海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转移,围绕电子阅读器、车载移动终端、互联网电视和可穿戴设备,通过多元化招商手段,大力引进规模大、效益高、技术与设备先进的知名品牌及代工企业,并通过加强劳动资源供应和物流系统建设,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快速扩大规模。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渠道拓展能力和产业链整合能力,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的集聚发展,强化产业链协调发展,加强上下游产品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动,不断拉长和完善产业链条。

以衡山科学城为依托,建设可穿戴设备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设立500万元创客共赢基金,为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中高端创业团队提供种子基金和天使投资;发起可穿戴设备创业大赛,提供专业的创业培训、技术孵化、产业链培育等服务,打造集培训认证、赛事活动、就业实践、精品运营、风投撮合等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②先进装备制造业

在电力装备领域,依托衡阳国家输变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点提升特高压输变电(1100KV)装备、电网调配自动化集成系统、智能电网监测系统、电网调度系统、电力通信系统的研发设计能力。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加强对发动机、变速箱、离合器、制动器等关键部件及其模具的研究,开展零配件新材料及新工艺开发、新型汽车电子以及安全系统的技术攻关,加强对中高端轻型越野汽车驱动桥新产品开发试验技术的开发或引进,研究试验台中实际工作状态的模拟技术,并进行模拟装备开发。

在电子装备领域,紧抓便于范围内智能电网、坚强电网的建设契机,在做大做强输变电装备的基础上,向配用电环节延伸,培育发展智能化高压开关设备、配电自动化装备、智能电表、综合自动化电源柜、多功能节电器、微网能量管理装备、节能稳压器、智能反窃电装备、无功补偿装置等电力装备制造。在矿山及冶金装备领域,通过整合资源,扶强扶专,完善和延伸煤矿综采设备、选矿设备的产业链,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散、小、差”问题,形成各具特色的高度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配套体系。

③生物医药产业

推广标准化、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根据各区县的地质,种植适合的中药材,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为现代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原料保障。同时,科学合理规划用地,建设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促进衡阳生物医药相关企业集聚,吸引大企业落户。

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引进生物医药大型企业集团,加强与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重点科研机构联系,寻求合作机会。通过招商引资,快速拓展衡阳生物医药产品品类,提升产业总规模。

建立包括活性筛选、药物评价、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研究、药剂学研究等在内的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包括知识产权服务、CRO平台服务、生物医药EDC等在内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包括活性、中试实验室、GMP车间、GLP实验室等在内的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④新材料产业

松木经开区重点打造高性能氟材料等化工新材料、特种玻璃和新型建材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产基地,衡东县重点打造硬质合金材料生产基地,常宁市重点打造铜、铅、锌等有色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衡南县重点打造高性能氟材料、硬质合金材料生产基地,白沙工业园重点打造新型绝缘材料生产基地。通过优化功能布局,推进各项资源及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基地集聚,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最终建设成为国内领先、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加快对以下项目的研发:有色金属新材料领域中用于印刷电路板的高性能铜箔、用于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的高端电子铜带,用于铅酸蓄电池板栅和导电零件的铅钙合金;高性能氟材料领域中的高档聚四氟乙烯等含氟聚合物、含氟农药等含氟精细化学品、电子级氢氟酸等含氟电子化学品;新型绝缘材料领域中的电工聚酯薄膜、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硬质合金材料领域中的超细超粗钨粉、高精度硬质合金涂层刀片。推进新材料技术在研发、转化、产业化等环节的有机衔接,重点发展用于满足衡阳本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电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新材料产品,并追踪我国高端装备、新型电子元器件、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对新材料的旺盛需求所带来的市场机会,拓宽新材料应用领域。

关注传统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的进展,推动传统基础材料向高端升级。以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为目标,抢占产业链高端环节。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创新能力建设,实现传统材料功能提升和性能改进,争取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做大做强、做专做精的战略目标。

⑤新能源产业

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以白沙工业园区、湖南松木经开区为重点,优化新能源产业布局,白沙工业园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引进国内国外实力居前的光伏组件企业和太阳能终端电站企业;松木经开区重点发展新型储能产品、生物质能源,引进国内技术领先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企业,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以示范项目带动企业发展。一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应用。加快衡阳市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和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申报工作;依托俊虹置业建设衡阳100MW太阳能光伏电站及光伏产业园;依托共创光伏,建设衡阳商业步行街1.17MW和共创光伏产业园1.49MW太阳能光伏电站及光伏产业园;依托共创光伏,建设衡阳商业步行街1.17MW和共创光伏产业园1.49MW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依托岱朗,建设湖南岱朗光电产业园2.17MW光电建筑应用用户侧并网发电示范项目;依托特变电工,建设特变电工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实施分布式天然气发电项目;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节能路灯。二是生物质能示范应用。在祁东、松木经开区等地建设一批生物质发电厂。重点支持理昂生物发电1×20MW生物质发电项目,凯迪生物发电4×12MW生物质发电项目。新建户用沼气池4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180处;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和联户沼气工程1800处;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和联户沼气工程1800处,供气农户6万户。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达200MW的规模。

以中核为龙头,南华大学、二七二厂等为支撑,突出核燃料循环利用,加快实施铀纯化核能级转化、氧化锆、铀氢氟化、核素药物开发等重大项目,带动核能应用、核技术应用和工业配套等产业发展。以中建材、共创光伏、恒飞电缆、衡阳真空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岱朗光电、湖南俊虹置业股份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衡阳白沙洲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为依托,创新发展光伏材料加工设备和太阳能建设。做大共创集团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瑞达电源铅极板及储能电池、电科电源二次充电电池产业化生产基地、神州科技大功率镍氢动力电池等企业及项目。重点支持美奥特承担的年产20万吨生物质成型燃料和年产10万台生物质能源转换设备生产线,衡锅锅炉承担的年产1000蒸吨燃生物质锅炉技术改造,大成锅炉承担的生物质锅炉技术改造等项目建设。整合现有新能源领域技术资源,将新能源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纳入各类发展规划。支持南华大学等高等院校新能源及关联领域的重点学科建设,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设新能源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培养新能源领域创新型、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围绕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搭建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掌握核心技术,跟踪前沿技术,提升新能源产业持续创新能力。

⑥移动互联网产业

紧抓“智慧衡阳”建设契机,完善基础网络和移动电子商务、移动公共服务、移动内容服务、移动云服务等基础平台建设;依托“智慧衡阳”示范项目促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布局和聚集,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移动互联网企业入驻和布局;重点引进移动电商、LBS位置服务、本地生活服务、行业APP应用、动漫游戏等相关企业,将其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

推进“衡山科学城”建设项目。强化载体建设,落实“两区三圈”(两区,指衡阳市的“智慧谷”和衡山县的“健康谷”;三圈,指分别建设商务服务圈、科技创新圈和现代工业圈)的建设规划,强化对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将其打造成为中部地区移动互联网科研创新、人才聚集,科技专利成果集中,科技创新平台齐全,科技孵化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企业和互联网特色创新服务企业茁壮成长的重要基地。

构建“硬件+软件+内容+服务”的产业生态。瞄准行业前瞻发展趋势,重点强化以安全服务、移动支付、LBS位置服务、移动游戏等的应用软件开发,重点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移动公共服务、移动内容服务、移动云服务等增值服务,发展和推广面向网络通信、卫星导航、数字家庭、电子政务、城市管理、医疗健康、教育、交通、金融、物流、安防等行业应用。以提升衡阳移动互联网产业个人和行业应用服务为核心,从而构筑“硬件+软件+内容+服务”的产业生态的综合性产业集群。

⑦工业机器人产业

推动工业机器人在重点行业的应用示范。鼓励衡阳重机、恒天九大等传统装备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结合自身工艺技术装备开展智能化升级改造,促进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的融合发展。以焊接、装配、搬运、激光加工机器人产品为重点,在工业机器人用量大、劳动强度大的矿山机械制造、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有色冶炼等行业,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实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示范。

实现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的突破。结合矿山机械、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等重点领域的用户需求,鼓励机器人智能搬运系统、伺服焊接系统、涂胶系统、滚边系统在集成应用和试验检测环节实现技术突破。重点发展焊接机器人的焊缝跟踪技术、专用弧焊电源技术、遥控焊接技术,装配机器人的自动化装配线及其周边配套设备的全线自动通信和协调控制技术,搬运机器人操作结构优化技术和控制技术,激光加工机器人高功率激光远程加工和柔性制造技术等。

⑧临空产业

空港保税加工领域,扩展衡阳综合保税区功能,设立空港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区,与衡阳综合保税区统一管理和运作,提供海关检查、保税服务、口岸物流、保税物流、出口加工功能。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终端产品加工装配环节、高端装备零部件的生产环节、生物医药产业的终端生产环节等临空高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以及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环节;为空港出口加工区内企业提供保税物流业务,包括保税货物存储、综合集拼、国际采购、国际分拨等业务;开展推广实施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和零库存服务,为周边的加工贸易企业提供全面供应链管理服务。

提升综保区服务保障能力。拓展保税物流功能、争取开展研发、检测、维修业务试点;打造国内通关简便快捷的口岸服务平台,采用“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模式,建立“电子申报、电子审单、电子监控、电子通关、电子放行”流程,提供24小时全天候通关服务;建立海关、国检、工商、税务和综保区管委会统一通过联席会议协调,及时解决;搭建由微信、微群和手机报构成的微信平台,通过“微政务”安排部署、指挥调度和督查反馈,减少政令下达和信息反馈的中间环节,提高服务群众和企业的能力。

第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创新能力。

一要引导跨国公司与企业集团建设一批以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为重点的研发中心,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独立研发公司,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速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引进与攻关。

二要鼓励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和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改造提升现有产业,开展产品形态创新、产品品质创新、制造工艺创新、商务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技术开发费用实行加计扣除,支持和鼓励企业强化品牌意识,积极申报专利,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国内的新技术和标准,支持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

三要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实体等多种形式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支持和鼓励衡阳钢管、衡阳特变、星马重汽、中钢衡重、建滔化工、天雁机械等行业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进行专利技术、核心技术、技术标准的交叉授权许可。

四要抓好科技进步,形成动力强劲的推进机制。要加快产品研制开发,重点围绕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医药产品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引进和使用新技术成果,鼓励在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市内优先转让。要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大力引进发达地区的装备制造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产业装备,提升产业技术层次。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队伍,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研发形成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五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股权投资、科技金融政策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市场化创新投融资体系。鼓励、扶持具有潜力的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拓宽资本运作平台。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完善担保代偿评估体系,建立自主创新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管理制度,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担保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等多种融资模式,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六要引进培养创新战略所需的科技人才。实施“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科技人才招引战略,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和良性有序的流动机制,既要为科技人才提供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更要为科技人才展示才华提供发展平台,以政策留人、以项目留人、以事业留人,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七要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建立省创新型企业试点专项计划,每年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试点,对试点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使之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聚焦园区重点支持的产业领域,加大成熟产业化项目和区域总部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和重点企业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加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第六,推进集约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产业配套原则,各园区实行统一规划,整体开发,集中建设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提前做好“三通一平”,筑巢引凤。从招商的源头入手,吸引占地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分门别类把好准入关,有选择性地选取项目进园,提升衡阳工业竞争能力。

一要提高土地集约水平。第一,结合新城镇、新农村建设,用活政策和土地资源,通过开发未利用土地、挖潜存量建设用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途径解决建设用地问题,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给予重点保障。第二,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区要节约用地,积极建设标准厂房,进行公开出让或出租,解决企业用地困难,缩短建设周期。对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和利用情况较好的园区,帮助争取省园区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争取更多的重大产业项目列入省级以上重点项目,以不占用地方土地指标。第三,市、县(市、区)每年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向园区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倾斜。市里预留一定的用地指标,专用于解决全市重大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用地的不足。对“圈而不建,开而不发”的企业或项目要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进行二次招商。

二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培育富士康、中兴网信、欧姆龙等龙头企业,培育出一批具有导向性的优势企业,显著提升衡阳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在湖南及全国的地位。以中核为龙头,南华大学、272厂等为支撑,突出核燃料循环利用,加快核能应用、核技术应用、和工业配套等产业发展。利用丰富的硅矿产资源,引进战略投资,实现硅材料应用的突破。扶持湖南理昂再生能源电力有限公司等环保能源企业,加快发展生物质发电。充分发挥新材料的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新材料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建设新材料产业体系。支持国药集团、紫光古汉、帝斯曼等核心企业和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逐步形成中药材种植—药品生产加工—医药器械制造—药品销售的产业链条,并以之带动产业链内其他配套企业的发展。

第七,实施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园区。

建立节能环保评审制度,抬高入园门槛,杜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入园。对于两园一区,所有进入园区的企业都要求“一大二高三低”。“一大”主要是指引进企业规模相对较大,以此形成产业大循环。“二高”即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三低”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入园企业都要经过环境影响、资源消耗、生产效益等评估,能耗高、污染大、环保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和项目,都应被挡在园区之外。逐步形成园区低碳发展模式,争创国家低碳工业园区。探索建立国家生态示范工业园区,努力降低废物排放。掌握和攻克一批安全生产、循环经济核心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示范项目。重点抓好大中型工业企业废水“零排放”,大幅度降低电力、有色金属、冶金、化工等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

大力推行节能降耗。认真贯彻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严格限制高消耗、重污染产业的发展,防止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产业布局,依法关闭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五小”企业,重点抓好有色金属、冶金、水泥、化肥、造纸、纺织等高能耗产业的节能降耗。要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坚持立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抓好节能降耗和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引导企业走上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子,努力加快推进衡阳市新型工业化进程。重点抓好对矿产资源、煤矸石、粉煤灰、化工废渣、冶炼废渣的综合利用工作。

(7)“政产学研用”协同背景下园区创新链发展的支撑平台

第一,园区土地规划及集约使用。

通过编制科学的建设规划来合理确定用地结构。产业园区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要以工业用地为主,确保工业用地率达到国家规定的指标;同时配套建设商服、居住、公共管理与服务、交通等设施,为各产业园区的健康、持续发展服务。园区企业用地坚持占地最小化原则。根据资金实际到位和建设进度实行分期供地制度,在综合考虑容积率、建设密度、投资强度、行业、就业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项目占地面积。

工业项目用地投资度必须达到国家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在建设项目审批、项目用地预留、供地审查时,依据规定的行业、产业用地控制指标及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园区除投资强度控制外,还应提出其他各项控制指标,比如环保指标和技术要求等。

建立园区用地动态跟踪管理档案,对园区建设用地使用情况动态巡查。同时建立预警提醒机制,对将到约定开竣工时间尚未开工、竣工的项目,提醒用地单位及时履行合同约定。定期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用地企业上一年度项目实施缺口进行复核评价,形成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年度评价报告。

第二,大力招商引资。

建立和完善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服务的招商引资机制。制定并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外来投资者参与国企改革、投资兴办企业。大力开展网上招商、顾问招商、企业对口招商、委托国内外专业中介组织招商等方式,积极推进国内外知名品牌、龙头企业的引进,推进产业链招商,提高招商的辐射面、层次与成功率。

面向全球经济,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加大引进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促进园区产业与产品优化升级;积极推进园区产品质量国际认证,大力发展出口;通过优势资源开发,吸引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高的加工制造环节、研发机构和战略伙伴入驻园区参与重点产业开发,拓展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

第三,改善融资环境。

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应当积极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对资本金已足额到位的内、外资企业,可以采取资产抵押等担保方式提供合理的固定资产贷款。对经过认证确有信用度的企业,应当及时确定授信额度,提供信用贷款。加强与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快工业园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培育孵化,使新入园的中小企业逐步达到融资条件,引导商业银行资金直接进入园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解决园区内有效益、有市场、有订单、有信誉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

第四,规划引导,优化转型升级平台。

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协调发展,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抓好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完善工作,规划和建设好一批定位明确、产业集聚、配套完善的示范性园区,引导和鼓励同类型企业向这些园区集中,优化园区企业间的协作配套体系,有效提升园区的总体发展水平。每个园区都要从当地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人文特点等出发,明确主导产业,着力引进和扶持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

要充分发挥园区聚集辐射效应,按照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的内在要求,建设各具特色、设施配套、功能健全、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经济发展载体群。要紧紧围绕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这个核心,准确定位园区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产业,聚集重大项目,形成产业集群。要优化园区企业间的协作配套体系,探索创建分工专业化、技术高新化和生产生态化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合作,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链及优势互补的企业集群。

第五,完善园区产业准入和整体考核制度。

建立园区产业投资强度标准,除租赁或购买使用标准化厂房项目外,入园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不低于1500万元。落户在产业园区以内的工业项目,投资强度须在120万元/亩以上或者年税收在5万元/亩以上;落户在产业园区以外的工业项目,投资强度须在80万元/亩以上。同时建立园区产业投入产出标准,拟入园项目每亩土地年实现产值要不低于200万元,每亩土地年产生税收要不低于8万元。对投资过亿元项目或者能够带动就业200人以上的项目可以适当降低产出标准。同时,如果用地违约则将被记入企业的信用系统。达到用地基本条件并具备鼓励性条件之一的项目,申请审批后可作个案处理。鼓励的项目包括世界500强企业,世界著名跨国企业或大型央企,项目投资规模达到10亿元以上等项目。

进一步完善园区整体考核制度,在考核园区每平方千米的投资强度、销售收入、财税收入、出口创汇、劳动就业等相对指标的基础上,将工业集中度(即园区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产业集聚度(即园区内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的比重)纳入考核范围,促进园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建立项目评估制度,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加强政府对园区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实行项目准入制,建立以投入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社会贡献率为基本框架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一票否决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防止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发展,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第六,建立园区企业的考核机制。

一是调整优化园区企业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两型”发展,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

二是提高用地门槛,建立用地考核标准,制定入园企业的管理规定,严格按《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设置准入门槛,并加强对企业建设过程的监管,确保达到规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加强对已建成企业的用地考核,对达不到控制指标的企业,要督促其通过建造新的厂房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转变生产方式以及调整产品结构等措施提高用地指标,对用地潜力较大而自身又无能力利用的企业,可将剩余闲置的土地收回,用于其他企业项目建设用地。

第七,提高园区产出强度。

一是按投入产出比优先安排“产、学、研”转化项目和集约化程度高的招商项目用地。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集聚能力强及综合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引导企业使用占地少、配套齐、功能全的环保科技型标准厂房。二是细化园区产业区块的定位和功能,力争发挥最大土地利用价值。三是认真开展项目清理,激活土地存量。积极实施搬迁改造战略,有偿回购经营不善、破产倒闭企业的闲置土地,盘活存量,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对于超过合同期限尚未开工建设的项目,限期开工建设投产;对限期仍未动工的项目用地,依法清理和合理缩身;对回购土地进行再招商,盘活土地存量,发挥国有土地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率。

第八,完善建设项目储备制度。

结合相关产业政策,发挥衡阳市产业园区发展的比较优势,深入研究产业园区项目的发展前景、空间布局、环境影响等,促进园区产业结构优化与发展方式转型。及时组织研究建立园区工业产业发展导向及其项目储备库,委托专业机构对产业发展导向及其项目储备库进行动态调整优化。定期颁布各行业项目发展导向,引导企业投资方向,使入园项目符合相关的产业政策和工业发展规划。对拟入园的项目在可行性、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与环境效益等方面进行深入评估,增强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降低投资成本,防范投资风险,增强项目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第九,加大投入,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一要加强行业协会建设。行业协会内部逐步建立起适应自身服务功能的“专家库”和“智囊团”,使协会在开展咨询、培训、协调、监督等各项服务工作时权威性强、质量高、影响力大。一方面利于吸引有代表性的企业和个人入会,壮大会员队伍;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开展咨询、培训、办展等服务解决一些经费缺乏的现实困难。

二要加强中心商务区平台建设。加强中心商务区平台建设,构建并完善为企业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专利技术产业化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标准检测、专利服务、技术评估、产权保护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和工业产品研发机构以及为企业提供商务服务的会展、担保、咨询、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企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帮助企业建立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实现信息融合互通。

三要健全园区公共服务体系。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园区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创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基地等,构建为企业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专利技术产业化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立体化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标准检测、专利服务、技术评估、产权保护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和工业产品研发机构以及为企业提供商务服务的会展、担保、咨询、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四要促进园区的人才培养。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园区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创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基地等,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要建立和健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到园区投资创业,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园区培养人才。按照“企业招工、学校代培,供需对接、渠道畅通”的要求,建立工业园区企业劳动用工的市场运作机制,并根据园区和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动态化调整和创新。

第十,节能减排,推进生态园区建设。

着力改变传统粗放用地的发展模式。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园区集约、高效、合理的用地机制。积极组织实施一批以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为主的“节地型”工业投资项目,使“节地型”项目比重明显提升。要多渠道、多方式开展挖潜节地行动。

加快调整和优化结构,加大引进和培育技术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产出价值量大的资金技术密集型新兴战略产业的力度,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园区现有的传统产业。着力构建有色金属、化工等循环产业体系,抓好骨干企业循环经济重点项目。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准入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及项目进入园区。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扩大园区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实现工业能源结构的调整。积极推进园区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实现企业在线监控和联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