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升管理能力

提升管理能力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所谓“劳心者”,我们在管理学中可以理解为管理者,而所谓“劳力者”我们可以理解为从事具体工作的被管理者。作为“劳心者”的管理者运用智慧,发掘潜在问题,深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对策。管理者能力的高低,对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管理效能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所谓“劳心者”,我们在管理学中可以理解为管理者,而所谓“劳力者”我们可以理解为从事具体工作的被管理者。作为“劳心者”的管理者运用智慧,发掘潜在问题,深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对策。换句话说,未必事必躬亲,但要有思路、会用人。其中会用人就是要求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管理者能力的高低,对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管理效能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管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学习、修炼和提高。归纳起来,提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下述几项修炼必不可少:

1.良好的道德品格

作为管理者,尤其是优秀的管理者,必须修炼自己的品德。品德是指管理者的道德、品行、作风、思想政治面貌。我国自古就有崇尚道德之人。在国内外市场如此激烈的环境中,管理者好的品德可以带给企业更高的效益,可以增进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对员工施加正能量的影响力,使大家以愉悦的心情、积极的心态和认真负责的行为参与企业管理。因此,一个企业要得到大发展和壮大,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品德。

良好的品德应包括以下三种:

(1)心正:指管理者对事物充满信心,干事情下定决心,具有一颗热诚、真诚的心,谦虚谨慎,永不气馁。

(2)言正:经常换位思考,说话以肯定、赞扬为主,谨慎批评,明辨是非,尊重上下级同事,以友善、亲切、同情的言行对待每一个人。

(3)行正:做事思维敏锐,工作有序,尽职尽责,遇事果敢、主动,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管理者只有心正、言正、行正,正气凛然,才会赢得敬重,才能成为员工的贴心人。我国自古就有“德之不端,其谋拙出,其本损焉”的说法,现代社会对管理者品德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2.沟通协调能力

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就是把企业的经营思路、战略目标等信息准确地传递到下级员工当中,并引导和带领他们完成目标。传递信息的过程就需要管理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对上的沟通、对下的沟通、平行沟通等。

(1)对上的沟通是指下级对上级的工作部署做出反馈,使上级及时了解目标执行的程度、工作进度。对上沟通时,管理者要善于倾听,少发表自己的高见,只有这样,下级才敢于大胆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要求,上下级之间针对某一问题才能取得认同感、相互理解并产生共鸣,沟通才会达到目的。否则,下级对上级的意图没有领会清楚,往往把事情做得不尽如人意,反过来上级还要收拾残局。

(2)对下的沟通是指上级对下级的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如果没有很好的对下信息的沟通,企业的共同目标就难以为所有员工所了解,也就不能有团队的协调一致的行动,更不能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对下沟通时,管理者要经常与员工进行谈心,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看法及存在问题,以便及时改善,有职工的参与才会有行动的支持。

(3)平行的沟通是指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业务信息的内部交流,部门间沟通良好,就可以达到相互间的了解和合作,消除扯皮现象,各项工作程序化运作的比较顺畅,达到业务信息的无障碍流通,既可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又可以为增强团队凝聚力打下良好的人际基础。相反,如果部门间沟通得不好或根本就不沟通,一旦出了问题,则往往造成相互指责、相互猜疑的后果。

沟通是企业管理的工具和灵魂,有效的沟通可以大大提高不同层级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决定管理的效率。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管理者与各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实现企业目标过程中重要的成功要素,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加强沟通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沟通工具用好了,会使管理工作顺理成章;如果沟通不好,则往往容易产生各种不良后果。沟通更是一种技能,是管理者“情商”高低的具体体现,“情商”高的管理者处理企业间各种关系时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我们每天都在工作中沟通,在沟通中工作,管理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沟通水平,加强有效的沟通,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切实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企业是一个整体,一个团队,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单位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这就需要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具备协调好部门之间、单位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每当部门内部出现管理问题时,管理者要能敏锐地观察员工的情绪变化,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员工排解和发泄不良的情绪,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一旦矛盾冲突严重时,要会协调各方面关系,及时分析原因,及时解决。即使原因不明、找不到合适的办法时,也要采取降温、冷却的手段,并在了解事情真相以后,及时加以妥善、有效地解决,化解矛盾冲突。

3.工作能力

管理者的工作能力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规划能力。管理者应能全面而准确地制定本部门、本单位的策略规划的能力,这个策略规划既包括短期的行动计划,还要着眼于本部门、本单位的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比如,本部门、本单位愿景的建立、未来几年内的大政方针,同时还有实现战略方针的具体策略、措施和提高组织工作效率的标准等。制定战略、大政方针时,管理者必须要深谋远虑,着眼未来,要有远见,不能只顾眼前;制定策略措施和标准时,管理者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分析可掌握的各种信息资源,有效利用员工的智慧,科学制定出符合提高效率原则的标准。这样,员工有了愿景的激励,又有切实可行的行动准则,在高效执行的同时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企业既定的目标。

二是纠偏的能力。在管理工作中,实际工作的运作过程与目标的实现总会有一定的偏差,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当了解目前工作的进展情况,在巡视工作时,要一眼就能看出一些问题的存在,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具有敏锐观察、纠正偏差的能力。对于能够量化的工作,管理者可以参考数字标准找出偏差;对于有些难以量化的工作,如员工工作的热情、精神面貌等,管理者就得凭直觉和经验来预先判断是否出现了问题,尽早识别偏差,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偏。管理能力很强的管理者,往往眼光不会局限于眼前的困难和问题,而是能洞察到那些较为深远的、潜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会给企业生产和经营带来的严重后果,以便及时加以改进。

案 例

小王的烦恼

三车间操作工小王昨天晚上和女朋友因为小事吵了一架,女朋友一气之下说要分手,小王很是郁闷,昨晚一宿没睡好觉。今天一上班头皮发胀,脚发轻,有点飘飘忽忽的感觉,浑身不舒服。到单位上班以后,在工作台上一言不发,心情沉闷。

精明的车间主任赵明早晨一来就发现小王今天有点儿不对劲,于是就主动找小王聊天,问他为什么心情不好。小王就一五一十地讲了发生的事情。赵主任一听,赶紧开导小王,让他主动向女朋友承认错误,“男人嘛,就应该像一个大男人,遇事光明磊落……”小王一经开导,心情顿时开朗了许多,精神也随之振奋起来,工作注意力开始集中起来。下班后主动找女朋友承认了错误,两人又和好如初。

赵主任事后总结此事时说:“如果发现了小王的问题而没有及时去劝导的话,那他会一直心情沮丧,注意力不集中,神志恍惚,很容易造成操作上的安全事故,不但害了他自己,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在实际工作当中,员工行为举止与平时不太一样,或很反常,肯定是有原因的,管理者就要善于观察员工的一举一动,纠正偏差就要从研究这些原因入手,找到真正原因,及时解决,避免更大事态的发生。否则,若没有洞察力,疏于管理,找不到真正偏差的原因,解决起来就会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三是决断的能力。果断也是一个管理者应具备的工作能力之一。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经常面临本部门、本单位分派工作、协调人力、化解员工矛盾和纠纷等事情,这都考验着管理者自身的决断能力。决断能力的前提就是思维要敏捷,这是解决问题、处理纠纷的必备要素。一个能成功决断繁杂事物的人必须思维清晰,反应敏捷,能够很快抓住事物的本质,做出判断,使问题迎刃而解。而管理者之所以有敏捷的、清新的思维,还要源于日常勤于思考的习惯,多思考才能够提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管理者在遇到同一种事情时,处理的方法都有所不同。有的管理者处理得恰到好处,有的处理得不尽如人意,这就是管理者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是否勤于思考的结果。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在困难的时候,你就用全部的思想去想克服困难的方法,不留半点思维去胡思乱想,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法。树立强烈的解决困难的欲望,全力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而不是怨天尤人。

4.领导能力

管理者的领导能力不是指的专业技术能力,而是管理者的学识水平、道德品行、人生经验、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反映,这种综合能力集中表现在管理工作中如何识人、用人、容人的能力上,如何受到下属的尊敬,甚至敬仰,带领团队实现既定目标。

(1)建设团队的能力:优秀管理者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建设团队的能力,营造一个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和凝聚力较强的企业文化氛围。有了凝聚力,企业的发展才有希望。具有团队精神的管理者,在工作中能够善待他人,尊重每一个人,遇到事情多协商、多沟通、多协调。

(2)严谨的工作作风:管理者要想赢得下属的尊重,在工作中,要树立“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即要有精益求精的严谨工作态度,高标准要求自己,精心工作,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这样部门、团队才能安全、稳定发展,团队才真正体现出较强的执行力。相反,对自己要求不严,做工粗放、不踏实的管理者,上行下效,员工在执行上也会大打折扣,会给部门和团队带来损失。古往今来,越是成大事者,越能拘小节。

5.适应与创新能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企业也是如此。随着社会和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能够很快适应各种变化。管理工作纷繁复杂,管理者要想事半功倍,跟上时代的步伐,掌握工作的主动权,除了要有一套既科学又切合实际的管理方法,还要能够接受新知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与时消息、与时偕行,开阔视野,让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管理者要能够利用网络优势为我所用,就要熟知网络应用的一般知识,好学创新,不断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善于创新进取。再比如,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给管理者带来的压力也很大,这时管理者要善于学会减压,学会心理疏导,以良好的、积极的、阳光的心态投身到企业管理中。同时,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也是考验管理者是否具有适应能力的一个方面。身体健康的人不仅精力充沛,干起工作有声有色、锲而不舍,而且心胸宽广,态度乐观向上,百折不挠,在压力面前也不会轻易败下阵来。

6.学习能力

知识改变命运,管理者提高管理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学习。无论是什么级别的管理者,都或多或少地带领一班人马,高效地工作,完成既定目标。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管理者,他们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具备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有个好眼光,看得比别人早,看得比别人远,看得比别人更仔细。要想做到如此,就要加强学习,提高学习力。

所谓学习力就是一个人或一个企业,通过不断学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学习力包含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学习力也是一种竞争力,纵观全球最成功的企业,如美国的微软、日本的松下、青岛的海尔等,堪称“学习型企业”,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组织员工尤其是管理层不断提高学习,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学到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同时将这些新知识、新信息快速地运用于企业的变革与创新,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和客户的需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十倍速”时代。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过去对终身教育的定义是“从上学到退休”。如今终身教育的定义拓展到“从摇篮到坟墓”。学习要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周期。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忙碌的同时,绝不能“盲”,也绝不能“茫”。要善于学习,只有多动脑才可以少用脚。

要提高学习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和紧迫感。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因此,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紧迫感很重要,特别是作为团队核心人物的管理者,他的视野是否开阔、工作技能是否熟练,直接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思想和情绪,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影响到团队的发展。学而优则进、学而优则胜,要想跟上时代潮流,提高工作的管理水平,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积极的学习心态,增强学习的紧迫性,真正的坚持学以致用,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带领团队共同实现组织目标。毛泽东同志堪称热爱学习的表率,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二是树立空杯心态,即接受新事物必须清空杯子,哪些需要我们倒空呢?比如思维定式,传统习惯,昨天耀眼的光环,曾经的优势和荣誉等。

寓言故事

把自己当成一个空杯子

古时候有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他便去拜访那位老禅师。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他时,这个人态度傲慢,心想:“我的佛学造诣很深,你算老几啊?”后来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是不停地倒。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啊?”大师说:“是呀,既然已经满了,为何还要倒呢?”禅师的意思是说,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为什么还要到我这里来求教啊?

这就是“空杯心态”的故事哲理。换句话说,空杯心态就是谦虚的心态,如果我们想学到更多的学问,先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盛满水的杯子。

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来说,“空杯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身居何方要职,不管你曾经取得多么大的成就,你要知道,这并不能说明你是一个完美的人。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管是谁,都有别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长处和优点。因此,谦虚的心态是当好管理者的基础。

三是善于借用外脑,即可以通过调研、交流、学习、征求上级领导意见、调动下属积极性等方式借用别人的智慧,发挥外脑作用。当今年代,如果我们不如别人,一定会被别人超越。人的寿命是短暂的,时光是一条一去不复返的河流,把别人的经验和长处总结下来为己所用,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多看、多听、多思、多体验,才能有知。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就连文盲都有了新的界定:传统文盲是指那些不识字的人,现代文盲包括不识字的人、没有知识、文化的人、看不懂现代图表、标识的人和不懂得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人,未来文盲将涵盖所有想学习不会学习的人。活到老,学到老,否则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管理者不学习,故步自封、裹足不前,就会变成事前拍脑袋(跟着感觉走),事中拍胸脯(盲目自信),事后拍屁股(找借口推责任)的典型的工头作风,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只能被时代发展的巨浪抛弃在沙滩上。

既然学习对管理者如此重要,那么管理者都要学些什么呢?概括起来无非两个方面:“知”与“能”,二者放在一起就是“智”,管理者要以“智”立威。

一方面要学“知”——拓宽管理者的知识面。知识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桥梁,当今年代,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管理者原有的知识将面临挑战,势必出现“知识恐慌”,这就要求管理者扎实地学习履职所必需的各种知识。毛泽东同志曾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首先,学政治。在当今新形势下我们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刻研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理论,才能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才能在重大问题上明辨是非,树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其次,学传统文化。学习古人先修心、后修身,先修德,再修技。有人说:读有用的书,修身,提高自身技能;读无用的书,修心,拓宽视野;学哲学,让人学会思考;学史学,让人变得睿智;学文学,让人才华横溢;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现实生活中,人会面临很多诱惑,只有多读书,汲取养分,才可明辨是非,取精华,去糟粕。最后,学失败。学人、学书很容易模仿,只关注表层的东西;而从失败中学,会让人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关注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把失败作为财富,可以使失败真正成为成功之母。现在国际上已经有一门新兴学科叫作“失败学”,说明如何研究失败,需要人们去学习它,琢磨它。毛泽东同志曾经对诸葛亮如何处理失街亭问题有过深刻的评析,其批语:一条是“初战,亮宜自临阵”,另一条是“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前者批评诸葛亮没有亲临前线,后者肯定诸葛亮知错改过。这为我们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中的失败教训,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另一方面要学“能”——要提高本职岗位的工作技能。虽然说管理者不直接参与部门的具体操作,但也要精通本部门业务,熟悉流程,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数字为准绳。这样有两大好处:领导下属的时候不说外行话,不会给下属造成外行领导内行的印象;同时,在遇到难解的问题时,由于管理者懂业务而能使之顺利解决,这样才会让下属服气。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管理者必须提高科学发展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好思路、好办法、好决策,这些都离不开知识的积累,而学习是一个知识、经验、智慧积累的过程,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领导干部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充实提高,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要树立为工作而学、为事业而学、为成长而学的理念。只有不断去学习并学以致用,才能学会用敏锐的眼光洞察新形势,用开放的理念谋划新思路,用务实的态度探索新方法,不断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

“知”与“能”加在一起就是“智”,是指管理者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技能。通常称为“智慧”。作为一名管理者,智慧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在员工中威信的高低。智慧高的管理者往往具有较多的真知灼见,其思维敏锐、洞察力强,看问题抓得准,办事周到、全面、公正,管理水平高,深得下属钦佩拥护;相反,智慧低的管理者,腹空如野、孤陋寡闻,看问题不会从大局着眼,爱钻牛角尖,干工作拖泥带水,自然无法赢得威信。

除了上述学“知”、学“能”以外,管理者还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如果只知道死记硬背,不加以思考和消化,则将毫无收获。学习就是学与思结合的过程,学而思,思而学,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管理者在学习的同时,要提高思考能力,“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管理者要善于从大局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拓宽思维,在处理复杂事情时要善于把握好“度”,真正找到管理工作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并很好地予以解决。古今中外成功的事例无不证明了学与思的重要性。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汲取马列主义精髓的同时,没有生搬硬套,教条主义,而是结合中国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上述可见,面对社会深刻的变革,面对科技发展的新形势,管理者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学习先进知识、学习先进技能,提高学习力,勤于思考,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管理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