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励志故事 提升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之我见

提升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之我见

时间:2023-08-11 励志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相应的政治责任、管理责任和工作责任,要努力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确保社会稳定和科学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幸福安康。这是对时下某些领导干部在处置突发事件尴尬情形的描述。领导干部要有快速的反应力,只有做到快速反应、多谋善断、速战速决,才能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将事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控制在最

提升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之我见

刘明达 周振国

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目标,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运用多种资源与手段,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和过程。社会管理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消除和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新的形势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相应的政治责任、管理责任和工作责任,要努力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确保社会稳定和科学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幸福安康。

一、社会管理能力不足的表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四种危险”的论述振聋发聩。近几年在社会管理方面,各级领导干部经受了应急处置的考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险,面对突发事件措手不及、处置不力、应对失策,甚至使一些地区本该避免的群体事件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一)社会管理理念落后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面对社会管理形势的发展变化,有的领导干部认识跟不上,理念亟待更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社会的形成,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有许多新情况是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甚至是我们未曾想象到的。有不少新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过去的社会管理办法所能解决的范围,社会管理的内容、方式、手段等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但有的领导干部传统的思维定势根深蒂固,没有也不愿意更新社会管理理念,习惯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重政府作用、轻社会参与;重管理防范、轻社会服务;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手段。一句话,习惯于传统的用权管控而不是服务。在处理社会矛盾事件时,思维僵化、方式简单,不善于从已有的经验中总结创造出新方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防患于未然,而是仍然沿用老方式、旧方法简单采用压制手段,粗暴生硬地解决新问题,导致问题越来越复杂,矛盾越来越尖锐,造成局面失控,秩序混乱。

(二)社会管理知识欠缺

社会管理是系统工程,具有社会管理主体的广泛性、社会管理任务的复杂性、社会管理内容的广泛性、社会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协调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认同、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同时,更多地要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要做好社会管理工作,涉及到的社会管理知识很多,有公共政策、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新闻传媒、政策法规、领导学等等。但有些领导干部知识退化、老化,主要凭经验行事;有些领导干部知识面窄,也不爱学习,在处理社会问题时常常捉襟见肘。比如,在处置突发事件时,有的干部面对网络谣言一筹莫展,不知所措,就是知识贫乏的例证。

(三)社会管理方法不多

“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这是对时下某些领导干部在处置突发事件尴尬情形的描述。面对突发事件,有些领导干部反应缓慢滞后、方法简单粗暴、政策法规手段弱化,甚至有的自身政策法规知识水平还不如群众;有的领导干部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时,讲不到点子上、讲不到理上、讲不到心上;有些领导干部仍然沿袭旧的管理模式,采取回避、隐瞒、掩盖的方式,缺乏信息的透明度和对公众回应的力度,从而使失实的信息或错误信息传播,使事态扩大;有些领导干部没有通盘考虑,抓不住主要矛盾,对突发事件的成因、性质、趋势未能准确判断,遇事慌张,头脑发热,急于求成,手段粗暴,从而导致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有些领导干部不能在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形成合力,解决问题。

二、着力提升社会管理的四种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领导干部须着力提升四种能力:洞察力、反应力、协调力和处置力。

(一)敏锐的洞察力

敏锐的洞察力是一种敏锐、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要害的能力。正确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成功解决问题的一半。敏锐的洞察能力是领导者提高应变能力的前提。“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突发事件并非是空穴来风,在其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迹象。作为一名优秀领导者,要有洞微烛隐,见人所未见的本领,要善于捕捉那些初露端倪的表面现象,看清事件的本质,而不被表象所迷惑。任何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总有征兆,必然会表现出这样那样的迹象。这就需要领导干部以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勤政敬业精神,在对实际工作的体察中,摸清情况,排查和分析隐患,见微知著,对发生的情势进行辨别、分析,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形式,在短时间里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和内部,有效地防范和避免事态的扩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敏锐性至关重要。群体性事件的形成都存在历史原因和客观原因,往往会出现多数人的合理诉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群众诉求的合理性与采取行为方式的违法性交织,多数人的一般违法行为与少数人的犯罪行为交织,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插手组织交织,具体诉求与价值诉求、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这些交织在一起的问题增加了研判的难度。领导干部如何才能敏锐洞察?一要做到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胸中有数;二要做到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苗头,掌握事件动态;三要做到直面矛盾,积极应对。

(二)敏捷的反应能力

敏捷的反应能力是指人在思维过程中,当机立断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应变的基本功。面对突发灾害、事件,是不容迟疑不决的,必须快速反应,迅速做出判断。群体性事件一般来势猛、发展快,变化趋势难以预料,应对之中情况瞬息万变,稍有不慎,将造成难以把握的失控局面。领导干部要有快速的反应力,只有做到快速反应、多谋善断、速战速决,才能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将事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控制在最小范围。要快字当头,必须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既不能失语又不能妄言,既需要快速又需要谨慎,对事件基本情况的公开要快速,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要谨慎,并在行动中继续收集信息,观察变化,不断调整处置举措。打造快速反应能力,需要领导干部具备一种常备不懈的精神状态,要在思想上精神上时刻保持充分的警惕性,对各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事情,绝不能有侥幸麻痹心理。领导者要提高应变能力,一是要学习应变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并根据问题、情况的不同,灵活运用应变方法和技巧。二是要提高自身素质。素质好,应变能力才会强。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智慧过人,才能对突发事件做出迅速而灵敏的反应,创造性的妥善处理事件。三是勇于实践。亲身参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是培养和提高领导者应变能力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重要环节。领导者的应变能力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中才能形成和提高。

(三)极强的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应对群体性事件,对领导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一要坚持群策群力。善于集中班子集体智慧,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二要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把包括党委、政府职能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短时间内集聚到位,形成一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组织动员状态。三要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使各个环节丝丝相扣,细致入微,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掌握事件发展趋势,预测可能产生的后果,掌握事件处置的主动权。四要善于借助外力。注重抓住关键的人,善用有影响的人,努力整合各方面力量,千方百计做好正面宣传和沟通工作,绝不能被动应对、顺其自然。五要善于与媒体打交道,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果敢的处置能力

果敢的处置能力是迅速做出抉择、下定决心、形成方案、予以处置的能力。在处置过程中,优柔寡断、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举棋不定等,都是必须避免的。处置能力是一种意志。一是要把握原则,依法行政,坚持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框架内处理问题,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始终公道办事,绝不能胡乱拍板,绝不能厚此薄彼。二是现场指挥要到位。应对好处置好突发事件,是最大的政治,是覆盖全方位的工作。应对突发事件,一分一秒都显得异常宝贵,严密高效的组织指挥是实现最佳境界的决定因素。面对突发事件,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亲赴现场、快速反应,在基本判明事发地点和类型之后,立即部署处置力量,做好先期的稳控工作。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地控制事态发展,有效防范影响的深化,另一方面要特别善于抓住应对和处理的最佳时机,力争主动。三是疏导工作要到位。疏导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至关重要。许多突发事件中,往往会有大量群众聚集,而聚集的群众又往往情绪激动,甚至有时会发生失控。在处置突发事件中,要以坦诚真诚的态度与群众沟通,耐心细致做好群众安抚工作,及时化解群众情绪;对参与上访的普通群众,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心沟通、稳妥疏散,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四是善后工作要到位。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也很重要。收尾不好,就可能再次引发事端,甚至形成社会更强烈的反应。个别领导干部出了事东奔西忙,疲于应付,一旦事件平息下来就马放南山,一切照旧,甚至对已经承诺的事情也推三阻四,消极应付。应当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好调研,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心中时刻装着群众,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营造安定有序、团结友爱、政通人和的和谐氛围。

三、提高社会管理能力的路径

(一)强化社会管理知识学习

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社会管理知识。要学习社会结构演变规律的知识,了解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的突出社会矛盾及其规律,更好地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要学习当代社会组织和管理知识,紧密结合国情,借鉴国外社会管理的有益经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要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和谐文化建设。要学习社会心理学知识,了解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的发展变化,合理引导社会行为预期。要积极参加社会突发事件处理知识培训,明确自身在突发事件处理整体方案以及自身具体职责任务、基本要求、处置方法等,确保自己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能够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二)转变社会管理理念

所谓社会管理理念,是人们对于社会管理活动的一种理性认识,或者说是对于管理社会活动的一种观念的把握。社会管理理念对于人类的社会管理实践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有什么样的社会管理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管理实践,社会管理理念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管理实践的成败。在当前社会剧烈转型时期,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很好地应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以创新思维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管理模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直接面对的崭新课题。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一是树立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经济建设、社会管理“两手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新格局,改变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揽一切、包打天下的做法,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式社会共同治理结构转变,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三是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知情权还给群众、把决策权交给群众、把监督权赋予群众,体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四是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要改变过去主要靠行政手段通过管、控、压、罚实施社会管理的方式,更多地学会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要构建动态调节和化解机制,以使社会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化解和向好的方面转化,尽最大可能做到不积累、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级、不向坏的方面转化,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动态优化、井然有序、健康运行的状态。五是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努力改变社会管理手段单一的问题,更多地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

(三)加强实践锻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提高能力离不开实践,离开实践则一事无成。实践是活生生的,是无字天书,实践越多,能力才能越强。领导干部要多深入企业、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诉求,将大量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切实维护基层社会秩序和稳定。要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提升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能力,激发社会活力,减少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危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在危机管理中锻炼成长,是提高各级干部社会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编辑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