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制度供求的均衡与非均衡以及制度变迁的周期

制度供求的均衡与非均衡以及制度变迁的周期

时间:2022-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遗憾的是,强力意志的介入使得均衡制度的数量和价格常常不是社会最优的水平,形成制度供给不足或制度供给过剩。制度供需均衡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偶然现象。制度供给过剩,是指相对于社会对制度的需求而言有些制度是多余的,或者是一些过时的制度以及一些无效的制度仍然在发挥作用。制度供给过剩与管制需求密切相关。此时,国家放松管制的最大障碍是受管制的部门。制度供给不足与制度供给过剩是制度非均衡的两种基本形式。

(一)制度的均衡

(1)定义:所谓制度均衡,就是人们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从供求关系来看,制度均衡是指在影响人们的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因素一定时,制度的供给适应制度需求。

任何一项制度安排和制度选择都不是随意决定的,而是人们依据成本—收益分析权衡及其选择的结果。一种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只要其收益大于零,且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中净收益最大,这项制度就是最佳制度了。这时的制度状态就是制度均衡。

制度均衡实质上是指制度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制度均衡类似于帕累托最优的地方在于:现有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已达到了理想的境地,再也没有调整的必要了。

(2)制度均衡的多重性和全面性:从单一制度的需求与供给入手并达到均衡,只是分析的起点。制度均衡是多重的和全面的,这表现为制度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稳定性。多重性均衡含有制度在不同层次上的力量平衡,如子均衡、子子均衡等;全面性则意指着一般均衡的状态。与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比起来,制度一般均衡并不意味着制度的最优性。

(3)制度均衡不等于制度最优:制度存在是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力量在时点上的平衡,理解制度的存在是制度分析的基础性工作。在均衡存在的时点上,人们不会改变已有的行为规则,这印证了存在即合理的思想,如果不存在暴力和强制,这种均衡的制度应该说是最有效率的制度,也是最优的制度。遗憾的是,强力意志的介入使得均衡制度的数量和价格常常不是社会最优的水平,形成制度供给不足或制度供给过剩。这种约束条件下的制度均衡尽管处于稳定状态,但却存在改进的可能,因而沿时间和空间展开都面临制度变迁的压力,一种均衡必将为新的均衡所代替,这个均衡点的轨迹就是制度的存在及其演化。如果不存在暴力和强制,制度的供给尽管是有效的,但却是不足的,而且在时空的展开过程中同样面临制度变迁的问题。制度均衡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制度状态偏离制度均衡的程度。

制度供需均衡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偶然现象。制度的非均衡现象则是常态,“不均衡—均衡—不均衡”反复循环构成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

(二)制度非均衡及其类型

1.定义

所谓制度非均衡就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从供求关系看,制度非均衡就是指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出现了不一致。

之所以出现了不满意或不满足,是由于现行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净收益小于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也就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盈利机会。

2.制度非均衡的类型主要有

(1)制度供给不足。对新制度服务需求的产生往往先于该制度实际供给的形成,从而造成制度有效供给不足。

产生制度供给不足的原因:①制度供给的“时滞”。②因外部效果、“搭便车”等问题导致诱致性制度变迁中出现制度供给不足。③强制性制度变迁中,由于上层统治者利益方面的原因而出现制度供给不足。④还有一种体制性制度供给不足,在压制创新体制中政府处于垄断地位,垄断了制度的供给。

(2)制度供给“过剩”。制度供给过剩,是指相对于社会对制度的需求而言有些制度是多余的,或者是一些过时的制度以及一些无效的制度仍然在发挥作用。

产生制度供给过剩的原因:一般来讲,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或者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迁),由于政府的既得利益容易产生制度供给过剩问题。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中制度供给取决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或力量的对比。

(3)政府行为中的“政治创租”和“抽租”。所谓“政治创租”是指政府政客利用行政干预的手段来增加私人企业的利润,人为创造租,诱使私人企业向他们“进贡”作为得到这种租的条件。所谓“抽租”是指政府官员故意提出某项会使私人企业利益受损的政策作为威胁,迫使私人企业割舍一部分既得利益与政府官员分享。

(4)政府干预政策的延续性。对寻租的“路径依赖”是政府干预政策延续性形成的一个原因。与那些能通过市场创利的经济主体相比,寻租者的“比较优势”在寻租;对于他们来讲通过特权、配额、指标等途径获得租金比通过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获得利润的成本更低。因此,寻租者在长期的寻租过程中他们会形成一种对寻租的“路径依赖”。

(5)制度供给过剩与管制需求密切相关。施蒂格勒认为,现存的美国经济中的管制现象并不能用“市场失灵”理论来解释,却可以用利益集团对政府管制的需求来解释。经济管制主要不是政府对公共需要的有效和仁慈的反应,而是行业中的一部分厂商利用政府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一种努力。他们还企图使这些保护政策制度化、固定化,甚至法制化,既得利益者会拼命地维护这些过剩的制度。

产业管制的最大受害者是消费者。管制的过程实际上是消费者剩余转变为生产者剩余的过程。当消费者面对管制带来的负效用(如高价低质服务等)忍无可忍的时候,国家不得不逐步放松管制。此时,国家放松管制的最大障碍是受管制的部门。

3.小结

(1)制度供给过剩是相对于公众而言的。对于制度的受益者(或既得利益者)来讲就不存在过剩的问题。既得利益者拚命地维护这些低效的或过时的制度是制度供给过剩这类现象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2)制度供给不足与制度供给过剩是制度非均衡的两种基本形式。制度供给不足潜在利润的存在,制度创新能弥补制度供给不足,并能增加经济效率,即产生帕累托改进;制度供给过剩也表明潜在利润的存在,不过此时不是增加制度供给而是要取消一些制度。减少规章制度也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在这方面,西方有许多管制理论分析了这些问题。

(三)制度变迁的周期

1.制度变迁的定义

制度变迁实际上是对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反应。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它的实质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

诺思在《制度变迁理论纲要——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演》中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过程。

林毅夫认为制度变迁是人们在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变迁(诱致性变迁)与国家在追求租金最大化和产出最大化目标下,通过政策法令实施强制性变迁。

2.制度变迁的周期

制度变迁是分阶段进行的,是不同利益集团在外部利润引导下的博弈过程。制度变迁的周期是指在主导型利益集团的推动下,制度从僵滞阶段、经由创新阶段而到均衡阶段所构成的周期循环过程。

(1)制度变迁的起点:僵滞阶段。

僵滞阶段的制度特征:在该阶段我们称其主导利益集团为独占型利益集团。特征是独占型利益集团与国家力量结合在一起对资源的垄断。面对这种垄断,任何创新都显得毫无意义。对各种利益集团而言,理性的选择是从制度现有的总收益中,争取更大的分配份额。这种制度极不合理,但由于独占型利益集团与政府结盟,故该阶段在一段时期内是稳定的,此时整个社会的发展是缓慢的,资源配置处在一种十分扭曲的状态中。

收益递减导致制度创新:由于整个社会长期陷入僵滞状态,从而制度的收益渐次递减,独占集团直接的收益也不断递减,国家依赖独占集团获得的收入也越来越难以维持自身运作。此时制度的收益已经维持不了制度的存在,从而导致不同资源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相对价格变化自身会产生交易收益,随着其他利益集团从中受益,要求有新的产权制度的建立。此时制度变迁的发展在所难免,制度变迁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创新阶段。

(2)制度变迁的发展:创新阶段。

特征: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新的产权形式的出现。而且这种新产权形式演进的方向是:愈来愈与个人的努力成正比,使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日趋一致。利益和利益的重新分配,造成社会上创新集团的崛起与独占利益集团衰退同时并存的局面。

政府开始保护创新集团。随着创新集团力量的增大,势必要求政府重新建立有利于它们的正式规则。为此创新集团必须拿出一部分利益交给政府,作为政府进一步保护它们的代价。而政府此时从创新集团取得的收益也大于在僵滞阶段取得的收益,政府也会为其取得更多的利益而开始保护创新集团,这些新出现的非正式规则逐渐演变为正式规则。这样,制度变迁在逻辑上合理的选择便进入了其第三阶段——制度均衡阶段。

(3)制度变迁的结束——制度均衡阶段。

特征:分享型利益集团的形成。仅以创新集团一个集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制度变迁的,必须拿出其收益的一部分与社会其他集团分享,此时便形成了一个新的主导利益集团——分享型利益集团。集团一旦形成,进一步推动制度变迁的发展。该集团为了使其收益能长期化,就必须使在创新阶段形成的新规则法律化、制度化。当这些基础性规则通过宪法和法律修订的形式确定下来时,标志着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完成,从而形成制度均衡。

分享型集团将演变成独占型集团,均衡被打破。制度均衡阶段实为各利益集团博弈的均衡结果,此时制度带来的利益处在帕累托最优。由于制度均衡阶段是“帕累托最优状态”,缺乏通过制度创新而获得新增利益的动机。利益集团要想获得新增收益,就只能从现有制度的总收益中去获取更多更大的份额。分享型利益集团中将逐渐演变出独占型利益集团。制度均衡阶段再次走向制度僵滞阶段。

(4)制度变迁的周期小结。

正是由于交易成本不确定性以及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止,制度变迁实际上就是一个又一个的以制度僵滞、制度创新、制度均衡阶段而组成的循环过程,这三个阶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只在于不同阶段的内容和特征有所不同。

当然下一个制度变迁循环的开始,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循环,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实际上是一个预示着更高效率的经济制度的来临,所以两个循环周期的阶段是一样的,而阶段的内容则是不同的。一个社会的经济也就是在这个不断循环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