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学中的理性是什么?

经济学中的理性是什么?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理性一般指我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运用理智的能力。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济人”。由于引入了边际的概念,“理性人”的理性性质就有了量的表示,即个人追求财富最大化就可以直观地表示为对经济变量求极值。

理性一般指我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运用理智的能力。相对于感性的概念,它通常指人类在审慎思考后,以推理方式,推导出结论的这种思考方式。感性和理性,都属于意识的范畴,且为意识的性质。理性,基于意识,是具有参照性的意识。参照系,可以是生命,比如本能;也可以是知识,比如坐标;也可以是意识,比如自我。

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济人”。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人”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在传统的经济学模型中,无限理性被作为模型中人的行为准则之一,人因为绝对理性而做出使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一般认为,在理论模型外,人不是绝对理性的,非理性因素影响着人在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中的决策。有限理性是指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有限理性”概念的主要提倡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Simon)。自从他提出有限理性概念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对什么叫有限理性至今没有公认一致的看法。

经济人最大化行为假设是以完全理性为条件的,由于具有完全理性,经济人才能够找到实现目标的所有备选方案,预见这些方案的实施后果,并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在这些方案中作出最优抉择。但在西蒙看来,这种理性的定义是有缺陷的。他指出,人不可能知道全部的备选方案,外部环境是不确定的、复杂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人的认识能力和计算能力是有限的,经济行为者不可能把所有的价值考虑统一到单一的综合性效用函数中,因而,人是有限理性的。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了解所有备选方案及其实施后果,对不确定的未来估计出一致的现实概率,实际上是办不到的。因此,决策过程中人们遵循的并不是最优原则,而是满意原则。也就是说,现实中消费者追求的不是效用最大化而是适度效用。

“理性人”假设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如消费者追求的满足程度的最大化,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理性人”假设实际是对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延续。

20世纪50年代,“理性人”假说发展到了极致,获得了纯粹工具主义的属性,彻底放弃了任何道德伦理观。阿尔钦(Alchin)提出完全“自利性”作为一种工具主义假设,放弃任何利他考虑;弗里德曼认为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不必受到现实检验,但一定要有猜测能力,假如理论的假设能够用来猜测未来,那么从理论导出的各种命题就是对世界的正确描述。一切命题只要推导逻辑正确,都是现实世界一部分,只不过有的命题尚未从现实可能转变为现实。

李嘉图将数理方法运用到经济分析中,用抽象的逻辑演绎系统代替现实经济行为。由于引入了边际的概念,“理性人”的理性性质就有了量的表示,即个人追求财富最大化就可以直观地表示为对经济变量求极值。“理性人”假说的内容被转化为“理性人的最大化”:就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产出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此后,瓦尔拉(L.Walras)和帕累托(V.Pareto)分别发明了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量化了“理性人”的价值目标;希克斯(J.Hicks)解决了效用与货币收入之间的联系,并且用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确定最优消费组合,避免了可能涉及道德的价值判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