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应用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应用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应用_中国建筑业的市场结构、绩效与竞争政策 在我国,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引进并受到关注,始于改革开放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研究结果表明,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市场,主要是市场绩效决定市场结构,而不是市场结构决定市场效率。

在我国,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引进并受到关注,始于改革开放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缺乏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系统研究,学科体系中虽然设有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门类,但没有“产业经济学”或“产业组织学”的专业名称。

改革开放后,西方产业组织理论逐步被引入我国,但最初产生较大影响的却是日本的产业组织理论。1985年出版的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杨治编著的《产业经济学导论》,是国内第一本以产业经济学为名的著作,对国内的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和相关教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该书的理论框架显然受到日本一些产业组织学者的影响,研究范围较为宽泛,将产业之间的结构与关联问题以及产业政策等都纳入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这种做法与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有很大差异。

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一些学者翻译出版了一批产业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著作,如植草益著、卢东斌译的《产业组织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K. W. 克拉克森、R. L. 米勒著,华东化工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译的《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G. 施蒂格勒著、潘振民译的《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进入90年代以后,西方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不仅越来越多的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和研究成果被引进,国内学者也开始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的产业组织问题展开了研究,出现了一些分析方法规范、比较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如陈小洪、金忠义主编的《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王慧炯主编的《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马建堂主笔的《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毛林根著的《结构·行为·效果:中国工业产业组织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此外,在学科设置上也开始与国际公认的经济学学科分类接轨。1990年我国对学科专业门类进行了调整,产业经济学第一次被列入“经济学”大类中的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之下的二级学科中;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的研究生专业学科目录,产业经济学被列其中。

在经历了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引进、消化和应用阶段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深入,近年来我国的产业组织研究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成为应用经济学研究中十分活跃的领域。目前,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框架和学科体系已开始与国际主流接轨,在研究方法上改变了过去以规范研究、定性研究为主的局面,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逐渐增多;在研究对象上也从以往偏重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等“宏观”因素,转向产业内部组织、进入壁垒、运行效率和企业行为上。

如前所述,SCP范式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我国学者的相关实证研究也大都是在SCP分析框架内展开的,其中,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的关系问题也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早期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建堂(1993),马建堂在计算了1990年我国39个主要工业行业前4位和前8位企业的集中度和集中度系数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5个最高和最低集中度行业的销售利润率,发现集中度和利润率之间不存在确定的相关关系,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对高集中度行业实行了比较严格的价格控制,导致市场结构和企业价格行为的链条断裂;而在选取9个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消费品行业进行研究后发现,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与企业利润率之间存在着非常确定的正相关关系。白文扬等(1994)用同样方法对1992年我国38个工业行业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行业集中度与销售利润率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殷醒民(1996)对1988~1990年我国28个制造业部门的研究也表明,当企业规模较大时呈现出较高的利润率,集中度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一种积极的关系。

1995年我国实施了第三次全国工业企业普查,相关数据为跨部门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数据分析市场结构与产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有:戚聿东(1998)研究了我国1993~1995年37个工业产业部门的集中度及其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同样发现集中度与销售利税率、资金利税率等经济绩效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魏后凯(2003)考察了521个制造业的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也印证了以往的研究结论,即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关系;陈志广(2004)考察了28个制造业的利润率与产业集中度、企业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发现产业利润率与产业集中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在某些产业并不存在,并认为是垄断因素和效率因素的混合作用形成了集中度与利润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刘小玄(2003)以390个制造业为对象,检验了中国转型经济中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对于产业绩效的影响作用,发现国有产权结构变量对于产业绩效具有明显的负效应,产业集中率和规模变量则具有正效应。

陆奇斌等(2004)与上述跨部门研究的分析方法和结论有很大的不同。该研究引入了消费者满意度的概念,利用2003年我国44个行业(产品)的产业集中度数据和消费者满意度数据〔4〕,实证研究了我国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市场,主要是市场绩效决定市场结构,而不是市场结构决定市场效率。

除以上跨部门的经验性研究外,近年来我国的产业组织研究不断深入,针对单个行业的结构与绩效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手法开始从以往占主流的统计分析转向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计量方法。如陈志广(2005)以我国汽车产业为样本,用回归模型检验了市场结构与利润率的关系后发现,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的市场份额对利润率有显著的正面作用;王成斌等(2008)运用PCM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烟草工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烟草工业的市场绩效和集中度与资本密度存在正相关关系;戴魁早(2008)运用因子分析技术对中国钢铁业的市场绩效进行研究后发现,生产规模是影响钢铁业市场绩效的主要因素;吴新民等(2010)用回归模型考察了影响中国石油产业市场绩效的因素,结果显示集中度和市场容量增长率对石油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是负的,而生产扩张能力的影响为正。此外还出现了一些以服务性行业部门为对象的相关研究,其中的一些研究结论与针对工业部门的研究有很大差异,如刘江峰等(2005)通过对我国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保险业市场结构对绩效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效率假说和共谋假说都不存在;杨艳琳等(2008)的研究则发现,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与产业利润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与市场绩效(资源配置效率)呈正相关关系,即存在着低集中度、高利润率、低市场绩效的现象。

总之,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和应用起步较晚,经历了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和发展的阶段。目前,我国的产业组织研究逐步走向成熟,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趋于多样化,其中,有关市场结构的集中度、进入壁垒及其对市场绩效的影响方面的实证性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总体而言,国内学术界对产业组织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还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体系和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