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型城市与经济密度

创新型城市与经济密度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上海正面临着外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经济发展转型的双重考验,经济增长的动力也迫切需要转化。但就总体而论,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科教资源优势与经济增长衔接不紧密。“创新型城市”,我们已经明确了一个正确的战略方向。

当前,上海正面临着外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经济发展转型的双重考验,经济增长的动力也迫切需要转化。由此,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创造活动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创新型城市”,也就成为当前形势下上海必然要完成的战略转型。因为,这不仅是上海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上海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但就总体而论,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科教资源优势与经济增长衔接不紧密。由此所带来的影响是:①全方位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尚未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②雄厚的科教实力同产业之间缺乏紧密的衔接,两者之间远未形成合力;③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者之间还没有完全形成相互合作与相互支撑的局面,也就是“三张皮”仍然没有整合成为“一张皮”。

在如此态势下,也就出现了所谓“五少五多”的现象。一是科技成果不少,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多;二是立题项目不少,但高端技术和实用技术不多;三是专利成果不少,但实际推广应用的不多;四是科技人才不少,但创新潜能发挥的不多;五是产学研合作不少,但真正合作成功的不多。于是,从宏观层面上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功能、中观层面上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到微观层面上的企业体系、产品体系和品牌体系,都缺少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全力支撑。

因此,从经济角度来看,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首先应该明确主线。从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上海的主要瓶颈是资源约束和空间结构,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因此,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线,必须建立在资源利用集约化与空间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主线不明确,就很容易让我们的工作陷入一团乱麻的混沌之中。

根据如此的视野,上海依托科技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在于:经济密度(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出)。这是一个经济逻辑的过程,只有资源与空间的可持续,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就要求不断提高经济密度;而经济密度的持续提高,则一定需要以“创新型城市”为依托。

如果经济密度能够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标杆的话,那么,“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在于,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全方位的自主创新,并真正使创新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具体落实到经济发展方面是要形成“四大体系”:一是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产业体系;二是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企业体系;三是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产品体系;四是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品牌体系。“创新型城市”,我们已经明确了一个正确的战略方向。但是具体到愿景实现,还需要加以一一分解,做好布局谋篇。

(原文刊于《解放日报》(专栏),2009年11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