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关税同盟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视野

以关税同盟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视野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1.1 以关税同盟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视野新古典经济学对区域经济整合的分析基于以下假设:完全竞争的市场、不变的规模收益和理性经济人,其分析重心在于强调非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损益及由此引发的对政府干预的福利分析。关税同盟理论,作为新古典经济学视野下区域经济整合理论的核心,被公认是随Viner的开拓性研究而逐渐成形的[6]。

2.1.1 以关税同盟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视野

新古典经济学对区域经济整合的分析基于以下假设:完全竞争的市场、不变的规模收益和理性经济人,其分析重心在于强调非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损益及由此引发的对政府干预的福利分析。关税同盟理论,作为新古典经济学视野下区域经济整合理论的核心,被公认是随Viner(1950)的开拓性研究而逐渐成形的[6]。之后,经过Shoup(1953),Meade(1953,1955),Lipsey(1957),Tinbergen(1965),Cooper和Massell(1965a、1965b),Johnson(1965a、1965b),Balassa(1962),以及Corden(1972,1974)等学者的工作,则使这一理论体系最终成型[7]。与此相对应,这一理论不断拓展和检验受欧盟及其前身欧共体的区域市场整合的深刻影响。

关税同盟理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该理论在充满民族主义的同时,强调区域经济整合之贸易壁垒的重要性,认为同一关税可以将区域内的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产生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贸易扩张和贸易条款、成本递减和贸易抑制等效应。

2.1.1.1 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

在涉及国际贸易问题研究的50多年间,Viner提出并论证的“贸易创造”[8](trade creation)和“贸易转移”[9](trade diversion)概念,不仅为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学者所接受,也为大多数政治经济学家所接受。但是,特定概念的提出和论证是一回事,人们是否接受概念的学术理念从而作为分析工具又是另一回事。在新古典经济学大量的规范分析中,政治经济学家在思考政策主张时受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理论的影响较小。Viner认为关税同盟并不一定等于向自由贸易过渡[10],关税同盟只是在成员体之间实行自由贸易,对成员体以外的第三方却实行保护贸易。Viner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是:关税同盟效应是由贸易创造所产生的收益减去贸易转移所造成的损失所取得的实际利益。

自Viner之后,很多学者也采取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来考察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如巴拉萨(Balassa,1975)通过定量方法测算关税同盟的利益,结果发现关税同盟所带来的利益并不像预测中那么显著。在巴拉萨之前,米德(Meade,1955)也曾指出,当关税同盟形成时,贸易创造可能很小,而贸易转移则可能会很大。这两位经济学家之所以得出类似的结论,是基于Viner分析方法的两个缺陷:(1)该方法未能确切地考虑到政府政策选择所存在的限制,即外部限制(国际协定:关贸总协定的限制)和内部限制;(2)该方法没有考虑到本国的政策决定会对成员体和世界其余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针对Balassa和Meade的质疑,Viner进一步指出,源自贸易转移的福利成本被来自成员体的消费者所挤压,而不是被非成员体的出口商所挤压。Viner的分析是清晰的,但由于他的假定过于简单,以至于要补充两个关键性的假定:(1)未来成员体的生产成本被假定成固定,或者说成员体的生产不受成本制约。因而生产商的“租金”(rent)和“超额利润”(excess profit)要素没有在分析中被显示。如果成本可变,一个更可能的事件将会发生:即在成员体和非成员体都有可能损失的前提下,任何同时包含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因素差别的贸易自由化行为,均会促进成员体的生产[11]。(2)成员体内的消费者未来需求是不变的。Viner的分析聚焦于资源的分配变化和生产的效率,然而,他没有提及关税同盟形成致使国内价格降低时的消费者反映的需求。其实,价格下降对福利有积极影响,它会导致消费者剩余,而消费者剩余或多或少会改变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效应。因此,Viner抽象了这一假设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理论分析价值。而关税同盟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则明显引起了Viner的关注,他考察了成员体之间的生产结构差异对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并对这一效应有可能存在的含义进行了解说,他认为成员体的生产结构越是充满竞争性(越不是互补性的),关税同盟增加福利的可能性就越大。他进一步指出,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还取决于运输成本,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成员体间的运输成本越低,区域市场整合的收益就越大。据此,他的分析结论是:随着关税同盟中邻近成员体的加入,跨国境的贸易创造就有着较大的可能性,较之于遥远的成员体所进行的贸易转移,贸易创造更容易产生福利效应。

客观地评价Viner有关贸易的经济理念,他所强调的是关税的高低会影响从关税同盟中得到潜在的收益和损失。具体地说,在关税同盟成立前,对未来成员体的高关税会增加贸易创造的可能性,而在关税同盟建立后,这些未来成员体则有可能取得福利收益;另一方面,对非成员体的低关税将会减少贸易转移的机会。显然,当我们将同一国度中不同区域的经济体看成是存在着一种准关税同盟的研究对象时,Viner关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学说,无疑给我们研究区域经济整合提供了某些机理。当然,至于如何提炼这些机理并加以运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2.1.1.2 贸易扩张和贸易条款效应

在Viner第二个假定条件下,Meade(1955),Lipsey(1957)和其他学者宣称某些贸易转移将导致关税同盟的成员体受益。这些学者立论的基础是:如果成员体的地方价格(local price)下降得足够大,消费者剩余效应就能抵消生产商方面的消极的贸易转移效应。在这类问题的研究中,Meade(1955)考察了关税同盟对商品之间的替代影响,对贸易的扩张效应(trade expansion effect)提出了以下见解:高效率成员的低价产品会占领一体化市场,贸易量会大大增加以至于产生贸易扩张效应;低效率成员体加入关税同盟后,国内市场的价格降低以及通过对外贸易可以不断得到满足的供给条件会刺激国内需求,这同样会产生贸易扩张效应。Meade进一步指出,正如一个特定商品在不同供给来源之间的替代一样(生产效应),在商品间的替代(消费效应)中,贸易创造在使福利增加的同时,也会使贸易转移的福利减少[12]。由此可见,经济学家继Viner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关税同盟下的贸易问题的研究。

Lipsey和Lancaster(1956,1957)则注意到,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通常的关税同盟理论)应被视为次优理论的特例[13]。Lipsey(1960)认为,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取决于关税同盟建立之前成员体内生产的商品与从非成员体进口的商品,在成员体消费的相对重要性。假使其余情况相同,成员体内商品所占的份额越大而从非成员体进口的商品的份额越小,建立同盟后福利增加的可能性越大[14]。以上理论见解的逻辑推论是:应用扩大关税同盟可以增加生产资源重新配置的可能性,收益大小与参与成员体的市场规模的增加是正相关的关系(例如,小成员体将比大成员体从参加关税同盟取得更多的收益)。

依据Lipsey和Lancaster的理论,如果从成员体的市场规模来考察关税同盟的贸易扩张效应,那么,我们便可从参与成员体的数量来理解关税同盟的福利分配。显然,这涉及贸易条款效应问题,Kemp和Wan(1969,1976),Amdt(1997)等人曾专门对此作过详细分析。无独有偶,Amdt提出了一个包括3-4个国家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这种模型试图证明如果关税同盟所包含的成员体数目足够大,那么关税同盟会改善其成员体的贸易条件。实际上,Kemp和Wan曾证明过组成关税同盟后的非成员体的福利不会受损以及成员体福利将会改善的情形。这一证明的理论基调是,关税同盟通过与世界其他成员体的贸易条款的改进,有可能实现成员体重新分配世界收入的目的。我们从以上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关税同盟框架对那些不能独自影响贸易条款的小成员体特别可取,小成员体一旦加入关税同盟就可以做它独自不能做的事情。

2.1.1.3 成本递减和贸易抑止效应

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扩张和贸易条款效应都是静态地描述关税同盟对成员体的福利损益,即它们仅仅涉及资源的再配置:一些产业扩张,另一些产业收缩,由此导致某些产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因此受益;除此之外,这些研究与组成关税同盟之前的研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20世纪60年代,两篇影响巨大的专业论文(Cooper&Massell,1965a;Johnson,1965a)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逼近区域经济整合的动态论题。Cooper和Massell(1965a,1965b),Johnson(1965a,1965b),以及Balassa(1967)等人考察了关税同盟对诸如经济规模、生产经营效率提高以及闲置资源利用等的动态效果,他们立论的基础主要在于结成关税同盟的各个成员体的市场存在着不完全竞争的情形。倘若存在这种情形,就会出现两种可能性:竞争可能激化;未曾实现的规模经济可能成为现实[15]

然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就其本质而言是模糊不清的,因而很难加以度量,只是动态效应比静态效果更加重要。Corden(1972,1974)就此分析了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的内部经济——规模经济。根据Viner和Meade的分析,低效率成员体在区域经济整合后可以获得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扩张效应两种利益,高效率成员体只获得贸易扩张效应。Corden认为,高效率的成员体从区域经济整合中获得的利益远不止这些。除了一般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高效率的成员体还能获得一正一负补充效应,即成本递减效应(cost reduction effect)和贸易抑止效应(trade suppression effect)。区域经济整合后,高效率成员体的低成本的产品占领了整个或大半个区域市场,大大增加的贸易量和生产量会使边际成本递减,从而获得成本递减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Corden也强调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低成本成员体在区域经济整合后都能获得成本递减,它要取决于成员体参与区域经济整合之前的生产状况。如果区域经济整合之前,高效率成员体在某种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世界上最高效率,区域经济整合后,有可能会停止进口,从而转向使用相对低效的生产来满足整个区域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成本递减效应会被所谓的贸易抑制效应所抵消,即原本自己不生产的高效率成员体会因为本国较贵的生产代替了从较便宜的同盟外成员体进口产品而遭受福利损失。

随着规模经济被越来越多地纳入区域整合市场的动态分析,衡量关税同盟配置下的利率的标准扩散至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扩张和贸易条款效应,以及成本递减和贸易抑制效应。经济学家将这些效应糅合于区域经济整合的动态分析,是规模经济催化经济学家深入思考的结果。当这些研究关联到政策问题时,其分析视野便进一步得到了拓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