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环境治理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联系

环境治理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联系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0.1.1 新常态下环境治理的迫切性自2012年开始中国GDP增速告别过去二十多年的10%左右的平均水平,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为7.7%、7.7%和7.4%,GDP增速已滑落至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经济增速的不断减弱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这意味着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缓慢的高级化进程中。

10.1.1 新常态下环境治理的迫切性

自2012年开始中国GDP增速告别过去二十多年的10%左右的平均水平,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为7.7%、7.7%和7.4%,GDP增速已滑落至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经济增速的不断减弱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

所谓“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的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不断下行的经济形势,要求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也要不断升级,不再仅仅停留在中低端的产业而是向中高端产业发展,发展的动力要从原本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更高级的创新驱动转换,使得经济呈现出新的动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发展更有长远的促进力量。新常态出现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下滑,但仍在世界经济中有着耀眼的表现;在之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政府的刺激计划带来的结构不协调的问题正在逐步显现;产业结构急需调整,消化过剩产能、淘汰老化产业、发展新兴动力、发展绿色经济。在这样一个新常态出现的背景下,我国更加认识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已经由“温饱”奔向“小康”,但由于过去对环境问题的忽略,存在着以生态健康为代价换取物质上的富足的倾向。当前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大量的废气排放、废水排放、固体污染、土地资源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存环境,从民众到政府都意识到环境治理和优化生态已是整个社会的迫切需求。

2011年12月,中国国务院根据“十二五”规划发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规划》是在“十一五”以减排作为主要指标的环境保护计划得到了全面实现之后的进一步规划,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可持续性要求。其主要目标为: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质大幅提高;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得到提升;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扭转;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核与辐射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体系得到健全。从具体指标来看,“十二五”要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在2015年下降到2 347.6万吨,比2010年下降8%;氨氮排放总量比2010年下降10%,达到238.0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到2 086.4万吨和2 046.2万吨。从大气治理的总体来看,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要大于等于80%,比2010年72%的比例上涨8个百分点。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地表水国控断面个数由759个增加到970个,劣Ⅴ类水质的比例要低于15%,下降2.7个百分点,其中七大水系国控断面个数由419个增加到574个,水质优于Ⅲ类的比例要大于60%;同时,将评价水质的标准由12项增加到21项。从结构上来看,“十二五”期间,政府要求对河流源头地区的重污染行业,如造纸、印染、化工等企业进行治理,推进新技术的产生,加强从污染源头——生产企业开始治理各类污染,进行企业改造和产业升级。而如果我国不提高环境治理的力度,就很难完成“十二五”环境治理的规划和目标。

10.1.2 产业结构对中国环境治理的影响

如今的中国正如刚起步时的西方国家一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以环境为代价换取高速发展的经济。然而,在我国GDP增速持续维持在10%左右的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却在不断恶化。中国环境在多个方位已经受到严重破坏,废气、废水、土地污染等都已接近极限,不仅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也对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使得我国没有更多的环境承载能力来继续发展粗放型经济,从而形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抛弃现有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从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来看,2004年我国的第三产业产值仅占GDP的40.7%,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48.5%,到了2011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10.1%、46.8%、43.1%,而同期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1.2%、19.2%、79.6%。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继续上升,达到48.2%,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缓慢的高级化进程中。

图10.1 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比重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网站,http://202.121.135.32:91/page/Default.aspx。

然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仍然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国2013年工业细分行业后的利润总额达到1 000亿元以上的行业排行中(详见图10.2),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电力行业、纺织业等污染密集型行业的总利润排名靠前。

图10.2 中国2013年工业细分行业后的利润总额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

更严重的是,我国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化工占比较高,又是主要依赖石油、煤炭等污染严重的不可再生资源,这些共同造成了现在单位GDP的高环境成本。下表是经测算后得到的我国第二产业中部分产值占比较高行业的碳排放量。可以看到,石油化工类、电力类、制造业类的生产过程造成了巨大的碳排放,而这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高占比又证明了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表10.1 2001~2010年部分行业碳排放量单位:万吨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另一方面,我国的工业能源消耗量从1997年的135 192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10年的231 101.82万吨标准煤,增加了1.7倍,年均增长4.21%。从行业分类看,我国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采掘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997年到2010年这三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年合计数占到行业总量的70%以上。煤炭的使用是中国空气污染的一大源头,天然煤炭中含有大量的硫、磷、氟、氯和砷等有害成分,尤其是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造成酸雨和温室效应,产生的粉尘直接影响到人们呼吸的空气质量。煤炭的开采也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的塌陷区、森林面积破坏、水资源污染、开采过程中排放的废气、煤炭净化时排放的污水,都从各个角度伤害着我国的生态环境。煤炭又是不可再生能源,严重依靠这种不可持续的能源将进一步限制我国经济的发展。

另外,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现象也使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变得刻不容缓。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本身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构存在着不合理,即依靠资源的过度投入带来产出的增加值。这种方式使得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低,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其结果是过度的环境破坏、能源浪费,产出供大于求,导致经济无法得到长足的发展。

中国所面临的如此严重的生态危机以及经济损失只有通过改变当前落后的粗犷式的、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结构,转而发展集约的适合市场发展的增长方式才能够得以革新。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进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转型是一个可行的经济转型方向。当前这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就业的比重已达到70%以上,这意味着我国还有非常大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空间。同时,在第二产业中,应该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重,将环境破坏较少的轻工业比重提升,发展以技术优势为主导的产业,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清洁生产方式,还可以发展出一个提供环境保护服务和生产环卫设备的产业链。这些产业结构的转变都有利于降低废气、废水的排放和土地破坏的程度。我国的产业结构要调整成适应市场需求、高效率、高利润、低污染的结构,有效地利用资源与环境,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这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所处的经济环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