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通海洋”的内地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

外通海洋”的内地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我国广大农村出现了一片大好形势。有此五大优势,应该把它建成内地最大的多功能的经济贸易中心和内河最大的对外经济贸易港口城市。通过多次讨论,在理论上使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认识到把武汉市建成内地最大的对外经济贸易中心的重大意义,在实践上提供了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案。

(1984年4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我国广大农村出现了一片大好形势。这种形势必将有力地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特别是要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和过多的行政干预,要发挥中心城市在其所联系的地区在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和流通中的领导作用,要建立起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经济网络,并主要靠经济手段来引导经济。这样才能加强工农联盟,活跃城乡交流,促进商品生产从而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武汉具有五大优势:1.地理位置适中,长江横贯东西,京广铁路纵穿南北,水陆空四通八达,早就有“九省通衢”之称,是我国内地最大的交通运输中心;2.历史上早就是我国内地的贸易中心,工农业产品的集散地,也曾经是我国仅次于上海的对外经济贸易口岸;3.工业方面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形成以钢铁、机械、纺织为主,轻工、化工、电子、建材具有一定水平,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4.高校、科研机构和设计力量比较集中,智力基础雄厚,这方面的人才居全国第三位;5.靠近丹江水库、葛洲坝和三峡,水电能源丰富。有此五大优势,应该把它建成内地最大的多功能的经济贸易中心和内河最大的对外经济贸易港口城市。这样,可以带动湖北和华中地区的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华中地区,甚至更大范围内(包括西北、西南)的资源、物力、人力的积极因素,使武汉能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较大作用,为国家提供最大经济效益。

自从去年五月间在中共武汉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领导下成立咨询委员会和开展对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讨论以来,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领导与群众的结合,权力与智力的结合,武汉市在向着上述目标前进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通过多次讨论,在理论上使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认识到把武汉市建成内地最大的对外经济贸易中心的重大意义,在实践上提供了许多可供选择的方案。同时采取边议边做的方针,在武汉市本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为迎接这样一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作出了种种的努力。如在“两通”方面,进行了一些管理体制上的改革,在武汉市区开辟一条新的干道,把江汉路建成商业一条街,在汉水桥附近建成一个农贸集市一条街,筹组了工业品和农产品贸易中心,支持了小商小贩和其他个体行业的发展;在工业改革方面,加强了对各种形式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领导,提出了一些加强改善经营管理、推行技术改造、扭亏增盈和人才流动的要求,逐步推广生产责任制,推广武汉洗衣机厂的招标经验,逐步解决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等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力量和智力库的作用,武汉市先后同北京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签订了上百个项目的科技协作协议,和大力推广学校、科研机构对企业的咨询工作,并大力培训干部,以加速实现干部“四化”的步伐,还加强了市管县的领导,等等。这都是为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打下的必要的基础。

总之,武汉过去一年来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是,总的说来,步子还不够快,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全国形势发展的要求。我国东部沿海的十四个城市已决定作为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西部重庆在列为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形成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而地处全国心脏的武汉,地理、交通和其他条件远优于重庆,却仍然像小脚女人一样龟缩不前。这种情况与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发展形势,与华中地区农业发展的形势,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太不相称了。这样下去,不仅武汉经济上不去,也拖住了全国经济发展的后腿,更不利于湖北省经济的发展。

武汉市向中心城市前进的步伐所以迟缓的主要原因是现行体制的束缚,缺权少钱,放不开手脚,干不了大事。如果要把武汉建成为内地最大的多功能的经济贸易中心和对外经济贸易的最大的港口城市,现在就应该“简政放权”,并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实行全面的计划单列——在行政上武汉市仍属于湖北省的领导,是湖北省的省会所在地,但在经济上武汉市应该具有直辖市的地位,在国家计划管理体制中与省处于平行的地位。这种计划单列,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将来武汉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所需资金和物资,靠武汉本身的财力是做不到的,要能纳入全国计划,以便得到保证供应。今后武汉市的计划机构应直属中央计划机关的领导,成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并接受所在地区的领导。

就全国来说,今后大城市要成为制订和执行国家计划的基地和中心,又是市场调节的强大阵地。因此,要把目前按中央、省、地、县的行政隶属、区划和层次编报,下达计划的办法,改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区来组织计划的编报和下达,把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指导和管理,改为以经济手段为主,同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相结合的计划指导和管理。还要利用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研究建立和改善信息系统、决策系统、检查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调节系统,加强计划手段的建设,搞好资料积累,增加和采用现代化计算工具,提高数据库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研究建立计划考核指标体系,既有价值指标,也有实物指标;尽快确定指令性、指导性与市场调节三种计划经济管理形式的范围。

(2)实行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也要全面。各个部门的管理体制如工业管理体制、商品流通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对外贸易体制、物资管理体制、银行管理体制等,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它们往往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只是在某一方面或局部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也会有些作用,但作用不大。特别是作为一个较大地区的中心城市,牵涉面很广。要全面进行,统筹考虑,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3)今后湖北的省属企业,应全部下放给所在市、县管理,以便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组织经济的作用。今后湖北省的厅局等主管经济部门应在原则上不直接管企业。省级经济管理部门应主要负责“统筹、服务、协调、监督”的工作。

(4)在武汉市设立交通运输的统一管理机构,以武汉市为中心规划和协调水陆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包括水路、铁路、公路、航空、邮电等各种交通、运输条件在内,目的是使武汉能够成为全国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和信息中心。各种交通运输设施都要能成龙配套,不仅要考虑到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主要干线的建设,而且要考虑到港口、客货运码头、车站、仓储、装卸、保管等有关设施。今后还应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联运,使武汉的交通运输真正做到四通八达,特别是在湖北省内更要能畅通无阻。

(5)要加快武汉附近的港口建设,要整治长江、汉水,大力发展武汉的航运,特别是对外洋的航运事业,要使武汉成为内地最大的对外贸易的港口城市。

(6)要在武汉市建设一个全国最大的飞机场,并要使它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机场。武汉地处全国的心脏,现在航空事业日益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设立这样的机场,有助于发挥武汉市对外港口城市的作用。

(7)要改革商品流通体制,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将省属二级批发站,下放给武汉市管理。建立多种经济形式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体制。要建立工业品贸易中心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计划地发展工商、商商和农工商的联营。要大力发展城市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

(8)要使武汉市成为内河最大的对外经济贸易港口,不仅要从开辟对外航运、空运着手,还要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像现在这样,武汉市连对外商一个小小的贸易协议都不能签订是不行的。要扩大武汉市对外经贸权限,可以自营二、三类商品,并在进出口商品、劳务、引进技术和组织出国的经贸团体、邀请外商等方面都具有相当于省一级的权限。这样才能利用武汉的地理交通优势,迅速打开对外经济贸易的局面。最好再由中央宣布把武汉列为内地对外开放的主要港口城市。在沿江北岸从黄埔路到阳逻一带建立一个带形的新工商业区,西部为商业区,东部为轻工业区。这个地区可仿照深圳那样,吸引外资来进行各种建设。与此同时,要把武汉市的中国人民银行升格为省一级的银行,中国银行升格为口岸管辖行,以配合外经外贸业务的信贷和结算工作。

(9)财政体制改革是综合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据说过去武汉财政收入大部分上交中央和省,自留比例很小,只占到收入16%左右,在全国各省的主要城市中是最少的。由于资金短缺,武汉很多急需上的重要项目没有上,企业缺乏更新改造的资金,甚至连房屋维修都感困难。今后实行计划单列和综合体制改革,如何保证武汉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城市建设方面是个大问题。应该仿照重庆的经验,对中央、省、市三级财政收支权限的划分和分成比例作一认真仔细的研究和调整。这里面有一个如何正确处理中央、省、市三者的关系问题。落脚点应该是如何才能尽快使武汉实现上述战略目标问题。因为这样不仅对全国有好处,对湖北省也有好处。武汉搞上去了,湖北省也会跟着富裕起来。关于这方面,可参见前面三论,特别是第三论《凭借“两通”起飞,把武汉建成为“内联华中、外通海洋”的经济中心》一文中的十二条战略措施。

(原载《学习与实践》1984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