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得主西蒙·库兹涅茨

得主西蒙·库兹涅茨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蒙·库兹涅茨美国 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在他的学术性工作中,库兹涅茨一贯要求自己对于似乎有助于了解社会变化过程的经济计量赋予数量上的精确性。[1]西蒙·库兹涅茨独享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金,奖金数额达450 000瑞典克朗,约合63 000美元。

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1901~ 1985年)美国 马萨诸塞州剑桥市

哈佛大学

在他的学术性工作中,库兹涅茨一贯要求自己对于似乎有助于了解社会变化过程的经济计量赋予数量上的精确性。他已收集了极其大量的统计材料,仔细而且用一种深刻敏锐的智慧加以分析,并且利用这些材料对经济增长有新的启示。

——瑞典皇家科学

西蒙·库兹涅茨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以来第一位获奖的出生于苏联地区的经济学家,他获奖的理由是“对经济增长做了以经验为根据的解释,从而导致对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过程有了新颖且更加深刻的见解”。[1]

西蒙·库兹涅茨独享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金,奖金数额达450 000瑞典克朗,约合63 000美元。

一、生平简介

库兹涅茨1901年4月30日出生于俄国乌克兰哈尔科夫城的一个犹太家庭中。库兹涅茨的父亲亚伯纳罕·库兹涅茨是一个皮毛商人,在库兹涅茨6岁的时候,他就离开俄国移居美国。库兹涅茨在哈尔科夫度过了幼年时代,在当地的公立学校毕业后,他进入哈尔科夫大学开始学习经济学,在那里,他接触到约瑟夫·熊 彼特的创新经济周期理论,对他以后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22年,库兹涅茨全家离开俄国,移居美国。在自学了一个暑假的英语后,库兹涅茨考取了哥伦比亚大学,进入经济学院插班学习。在经济学院,库兹涅茨在学习经济学之余,对数学也有浓厚的兴趣,他在1923年毕业时获得了经济学和数学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

1923年,库兹涅茨大学毕业后随即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进一步学习经济学,他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学业,于1924年取得了硕士学位。在研究生院,库兹涅茨遇到了美国制度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经济学家威斯利·克莱尔·米切尔(Wesley Clair Mitchell)教授,米切尔对他非常赏识,把他招到自己的门下,亲自担任他的指导老师。米切尔教授的学术思想着重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论述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制度因素对经济生活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他的指导下,库兹涅茨接受了经验主义经济学研究方式的训练,并重新激发了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兴趣。1925年,库兹涅茨发表了长篇博士论文《美国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并于1926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美国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一文不仅包括经济核算,还涉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问题,这为他以后在建立国民收入核算账户体系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打下了基础。

1926年,在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经米切尔推荐,库兹涅茨到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任职,担任研究员。在那里,库兹涅茨整天忙于处理繁杂的事务,而且由于制度经济学超出了传统经济学规定的研究范围,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因此,库兹涅茨不久就辞去了这一工作,并且开始疏远制度学派。不过,这一期间,库兹涅茨利用工作之便访问了许多总经理、总会计师和经济法庭的律师,同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如各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与销售状况等,从而得到了几十万个真实的数据,这为他今后的研究创造了条件,《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就是这一阶段工作所产生的一项成果。更重要的是,库兹涅茨高度重视经验统计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制度学派的研究方法,创立了经验统计学。

1927年,库兹涅茨来到设在纽约的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美国国民收入及资本形成。米切尔教授是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创始人并担任第一任局长,应他的要求,1931年开始由库兹涅茨负责国家经济研究局美国国民收入核算账户的有关工作。

1930年,库兹涅茨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经济学、统计学的助理教授、副教授,从1931年开始到1936年,他任半日制教授,1936年至1954年转为全日制教授。

1930年,库兹涅茨发表论文《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汇集了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等国从19世纪初叶或中叶到20世纪初期50年间的生产水平与经济增长情况。在论文中,库兹涅茨考察了这些国家60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和35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价格变动的时间数列,这些数列由几万个投资、原料、生产、销售等数据组成。通过对有关数列长期消长过程的分析,库兹涅茨提出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存在着长度从15年到25年不等、而平均长度为20年的“长波”或“长期消长”。库兹涅茨的“长波”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重视,后来被称为“库兹涅茨周期”。1933年,库兹涅茨出版《工业与商业的季节波动》一书,对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捷夫(Nikolai Kondratiev)预测经济增长的长周期为50年的提法进行了修正,对经济波动做了进一步阐述。

1941年,库兹涅茨出版《1919至1938年国民收入及其构成》;1946年,他又出版了《关于国民收入的若干发现的总结》、《1869年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库兹涅茨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核算及统计进行了研究,并把以往对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解决了国民收入核算的定义、概念和衡量方法等基本问题,建立起现代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为建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奠定了基础。

1944~ 1946年期间,库兹涅茨被美国政府任命为计划与统计局副局长并兼任战争生产局研究与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被派往中国担任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的顾问。从1946年起,库兹涅茨游历了中国的大中城市和农村,走访了许多银行、企业、钱庄及交易所,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情况。他于1948年回到美国,后又于1950年被派往印度,任印度国民收入机构总局的顾问。前后两次共计8年的东方之行,使他了解到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进行经济侵略的后果,为他研究经济增长史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1954年,库兹涅茨从印度回到美国,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他担任这一职务一直到1960年。在1960年,库兹涅茨接受哈佛大学聘请,担任经济统计学教授,直到1971年退休。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库兹涅茨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经济增长。库兹涅茨把主要工作放在各国经济增长的比较定量分析方面,先后发表了《关于经济增长的六篇演讲》(1959)、《美国经济中的资本》(1961)、《现代经济增长》(1966)、《关于经济增长理论:对现代国家经济增长的思考》(1968)、《国家的经济增长:总产量与产品结构》(1971)等几部研究经济增长的著作,形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除在大学担任教职,进行日常教学活动以外,库兹涅茨还兼任多个其他职务: 1944~ 1946年任计划与统计局副局长并兼任战争生产局研究与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49年任美国统计学会会长;1953~ 1963年任以色列经济研究法克兰项目(Falk Project)主席;1954年任美国经济学会(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会长;1961~ 1970年任社会科学研究会中国经济委员会主席。

二、学术贡献

库兹涅茨很早便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他师从美国制度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的米切尔教授,开始了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他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受到米切尔很大的影响,他的博士论文《美国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就集中地表达了制度学派和米切尔本人的学术思想。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库兹涅茨正式登上学术论坛,在随后的近60年时间里,他主要从事经济周期、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三个领域的研究,并且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经济周期研究领域,他提出了各国经济增长的长周期平均为20年的观点,后来被称为“库兹涅茨周期”;在国民收入核算研究领域,他建立了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结构,为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在经济增长研究领域,他运用大量历史统计资料阐释各国经济增长的特点和各种变量的变化趋势及相互关系,并对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由于在经济增长领域的开创性研究成果,使他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对此,贝蒂尔·俄林(Bertil Ohlin)教授说:“他的经验基础的学术工作,带来了对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及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新的和更深刻的认识。”[2]

1.强调经验主义的学术思想

还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期间,库兹涅茨接受了米切尔的经济理论和方法,受到经验主义经济学研究方式的训练,他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特别强调经验归纳对经济学研究的意义,特别是强调经验统计学对经济学研究的意义。在近60年的学术生涯中,库兹涅茨一直致力于各国经济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比较和分析,在他看来,“所谓一个理论,意味着是在各种经验上可以识别的因素之间的可以验证的关系的表述,这些因素和关系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等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3]库兹涅茨力求通过仔细的计量和数量的分析,把经济学从一种思想体系改造为一门能具体计量的科学。

库兹涅茨创立了经验统计学,是经验统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库兹涅茨的工作,首先是从各种途径收集经济数据;然后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周密、系统的检验,这是因为从各种途径中获得的数据是不完全的,有时甚至是不准确的,必须经过分类整理并对其错误性进行评估;第三步则是对数据进行特征的分类,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要以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将分散的、不完全的数据转换成计量,来验证、补充经济理论,以检验经济变量之间的各种关系。

2.关于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库兹涅茨的研究重点是经济周期。在他之前,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捷夫发现了持续40~ 60年的长经济周期的存在,康德拉捷夫检验了美国、法国、德国几百年的价格数据,发现其规律性地呈现20~ 30年的价格上涨时期,接着是20~ 30年的价格下跌时期,这被称为康德拉捷夫周期。

库兹涅茨在研究经济波动的过程中,发现了平均持续期为20年的中周期。在1930年发表的《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一文中,库兹涅茨考察了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等国60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和35种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价格变动的时间数列,通过对有关数列长期消长过程的分析,库兹涅茨提出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存在着长度从15年到25年不等,而平均长度为20年的“长波”或“长期消长”,即“库兹涅茨周期”。

在分析经济活动与人口统计变动的关系方面,库兹涅茨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人口是经济活动的决定性因素,而经济活动则可以视为对人口变化的一种反应,但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一直把人口当作外生变量来对待。库兹涅茨则认为,人口统计的变化可以解释这种平均为20年的经济周期:由于某种原因,如移民或高出生率而导致人口的增长,会带来更大的消费需求,而增长的需求会带来投资的增加,从而提高了经济的水平,使经济进入扩张阶段;当这些新增加的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后,由于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则必然使工资呈下降趋势,而收入的减少会带来消费需求的缩减并进而造成投资的萎缩,这使得经济又进入收缩阶段。这样一来,人口的变动造成了经济的波动,形成经济的周期运动。

3.关于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研究

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库兹涅茨侧重研究国民收入核算问题。当时,库兹涅茨就职于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应米切尔的要求,库兹涅茨负责国家经济研究局美国国民收入核算账户的有关工作,力图建立美国国民收入核算账户体系。库兹涅茨负责对1929~ 1932年间的美国国民收入进行估算,接着他又开展了对1919~ 1938年间美国国民收入的统计工作,并提供追溯至1869年的美国经济活动估算。

库兹涅茨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民收入核算的著作,包括长达900多页的《1919 至1938年国民收入及其构成》。在这些著作中,他阐述了从事经济活动估算所采用的方法论,确立了经济核算的标准。例如,国民收入核算虽然是对经济活动的全面衡量,但却排除了一些商品和服务。家务服务被排除在外,因为无论是为自己煮饭、洗衣还是打扫卫生,都没有经过市场交易,尽管提供了服务但未能列入经济活动的统计数字之内。一些非法的活动也因为不被作为生产而被排除了,如卖淫、毒品交易等,其原因是,“假如国民生产的估计不变成纯粹的表面上的市场机制的一个方面的量度,就无法避免这种生产力的错误标准”[4]。如果将它们包括在国民生产总值内,就无法解释对社会极为有用的、作为经济体制贡献的那部分。

库兹涅茨还特别注意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区分开来,关于总产值和净产值的区分也是一样。例如,销售给消费者的汽车是最终产品,但它是由引擎、轮胎、玻璃等装配而成的。如果在计算了整辆汽车的价值以后,又计算轮胎厂销售给汽车厂的轮胎的价值,这样轮胎的价值就被计算了两次,从而发生重复计算,因此,应根据增加值进行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是特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增值总和。同时,新生产的汽车的价值中还包括用于汽车生产的机器的价值,即资本折旧,国民生产净值即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当然,库兹涅茨也考虑了国民收入核算中数据和估计程度的其他一些局限性,例如:价格制度以及商品和劳务市场价格的变动对各个时期国民收入的估算的影响;运用国民收入核算指标作为国民福利的指示器存在严格的局限,因为国民收入的增长并不代表国家必然富裕,收入分配也可能更加不平等,这样多数家庭可能更加贫穷;经济增长本身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如城市化过程中的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

4.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开始,库兹涅茨把注意力放在了经济增长领域,通过对大量历史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比较和分析,研究了人口、国民产值、生产率、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产品使用结构、国际经济流量等经济变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变化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为经济增长研究领域提供了大量的权威性统计资料,并对经济增长过程做了以经验为依据的解释。

按照库兹涅茨的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向它的人民提供品种日益增加的经济商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这个增长中的能力,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5]。库兹涅茨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有六个方面的特性:第一个和最明显的特性是人均产值和人口的高增长率;第二个是生产率的高增长率;第三个是经济结构的高速转换,经济结构从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占主导地位转变;第四个是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迅速变化;第五个是由通信和运输技术的改变而引起的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第六个是世界经济中的分化迹象。这六个方面的特性互相关联,而且最有意义的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库兹涅茨看到了人口增长的积极意义。与以前的人口统计文献强调人口增长的有害性不同,库兹涅茨看到人口增长的积极的一面:对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意味着生产性工人的增加,更多的人口也需要更多的消费品,这鼓励经济逐渐实现规模效益;对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加虽然阻碍资本的形成,但另一方面,更多的儿童也提供了工作和储蓄的动力,这又有助于资本的形成。

库兹涅茨重视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增长可能是要素投入的增加带来的,也可能是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但“技术革新的大量应用,构成现代经济增长实质的大部分”[6]。库兹涅茨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越来越多地得益于技术进步,而资本及劳动力的贡献将越来越少。不过,库兹涅茨强调,科学技术的进步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它必须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因素相结合,才构成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按照他的说法:“先进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允许的来源,但是它只是一个潜在的、必要的条件,而且说实话,如果它自己的进步要受这种利用的刺激,必须做出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以实现正确利用人类知识中先进部分产生的革新。”[7]

库兹涅茨还检验了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他发现在人均国民收入与收入分配不均程度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也相应提高;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当人均国民收入提高到进入发达国家水平后,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而下降,因此,如果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收入分配不均程度与人均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那么这条曲线将呈倒U型,这条曲线就是所谓的库兹涅茨曲线。

除此之外,库兹涅茨还在储蓄率、消费率、资本和人口的国际流动等领域进行了研究。

三、社会影响

由于库兹涅茨对经济学研究的贡献,他具有很多学术身份,他是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名誉会员;是国际统计学会、美国统计学会、美国哲学学会、美国经济计量学会的成员;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曾担任过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等职。另外,库兹涅茨还获得过多所大学所授予的名誉学位,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博士名誉学位,哥伦比亚大学人文学博士名誉学位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哲学博士名誉学位等。在1969年,他被英国剑桥大学授予经济学、经济统计学荣誉教授。

贝蒂尔·俄林教授在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致词中说道:“经济科学的任务之一,是研究只能直接观察某些事情的世界中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考虑最近几个世纪的经济发展。要对数字和其他材料进行批判性的审查和聪明的收集——做出估计和测量——并发现解释推动力量和关系的可能性,这肯定是一项非常困难且范围极广的任务。在这个领域里,成就大于任何别人的学者是俄国出生的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的退休教授。”[8]库兹涅茨继承了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所开创的经济学经验主义传统,创立了经验统计学,是经验统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当之无愧的经验统计学之父。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的。为了检验关于宏观经济关系的各种假说,必须具有衡量整体经济活动的手段,否则,如果无法准确地度量经济指标,则就不能有效地研究国民经济,当然宏观经济学也就成了一门无法验证的学问。因此,如何准确地度量经济活动的指标对宏观经济学而言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实际上,17世纪的威廉·配第就曾经对经济指标进行过数字化测算,在他之后,英国曾经进行了几次国民收入的估算,当然估算本身可能不够审慎,也缺乏系统性。库兹涅茨是第一个对国民收入进行年度估算,并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经济学家,他建立了一个至今在大多数国家还在采用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正因为如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默顿·索洛教授曾把威廉·配第和其后的有关经济学家称作国民收入核算的曾祖父和祖父,而把库兹涅茨称为“GNP之父”。

在库兹涅茨致力于国民收入核算的研究的时候,凯恩斯正在从事总量经济理论的研究。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的研究和库兹涅茨的研究同属宏观经济范畴,彼此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说凯恩斯进行的是生理学方面的研究的话,库兹涅茨所从事的则是解剖方面的工作,他们同为现代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9]。而且,由于库兹涅茨的工作是借助于实际数据来说明问题,凭借数字的说服力,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凯恩斯的理论,这也就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接受和传播。

库兹涅茨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对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研究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四、代表著作

库兹涅茨是一个多产的经济学家,在他近6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先后发表过30多本著作和论文集,主要的有:

1. Monetary Business Cycle Theory in Germany,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38,No.2,Apr.,1930.

2. Seasonal Variations in Industry and Trade,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33.

3. Commodity Flow and Capital Formation,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38.

4. Statistics and Economic History,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 1,No.1,May,1941.

5. National Product in Wartime,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1945.

6. National Income;A Summary of Findings,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1946.

7. Measurement: Measurement of Economic Growth,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7,Supplement:Economic Growth:A Symposium,1947.

8. National Incom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Econometrica, Vol.17,Supplement:Report of the Washington Meeting,Jul.,1949.

9. National Income Estimat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Prior to 1870,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12,No.2,Spring,1952.

10. Economic Change:Selected Essays in Business Cycles,National Income, and Economic Growth,New York,Norton,1953.

11.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Income Levels:Reflections on Their Caus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2,No.1,1953.

12. Summary of Discussion and Postscript,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17,No.4,Dec.,1957.

13. Six Lectures on Economic Growth,Glencoe,Free Press,1959.

14. Quantitative Aspects of the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 VI.Longƽ Term Trends in Capital Formation Proportion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9,No.4,Part 2,Jul.,1961.

15. Capital in the American Economy:Its Formation and Financing,New York: Arno Press,1975,c1961.

16. Postwar Economic Growth,Four Lectures,Cambridge,Mass.,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17. Modern Economic Growth:Rate Structure and Spread,Yale Univ.Pr., 1966.

18. Toward A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with Reflections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Modern Nations,New York,Norton,1968.

19.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Total Output and Production Structu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20. Demographic Components in Sizeƽdistributions of Income,New Haven: Economic Growth Center,Yale University,1975.

21. Children and Adults i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30,No.4,Jul.,1982.

22.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Family,and Income Distribution:Selected Essay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已在中国出版的著作有:

1.近代经济的成长率结构与扩展,洪瑞坚译,台湾银行经济研究所1975年版。

2.现代经济成长,林山木译,今日世界出版社1979年版。

3.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常勋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注释】

[1]译自诺贝尔官方网站: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1971/index.html。

[2]译自诺贝尔官方网站: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1971/press.html。

[3]转引自侯书森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学术传记全书[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48。

[4]转引自侯书森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学术传记全书[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51。

[5]译自库兹涅茨在1971年12月11日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演讲《现代经济增长:事实和思考》: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1971/kuznetsƽlecture.html。

[6]同上。

[7]同上。

[8]译自诺贝尔官方网站: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1971/press.html。

[9]《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当代外国著名经济学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