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李向民教授精神经济学研究综述

李向民教授精神经济学研究综述

时间:2022-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李向民教授精神经济学研究综述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 王 晨内容提要: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精神经济学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其深化、发展和完善过程。从1989年开始,李向民教授转入精神经济一个实证研究领域———中国艺术经济史的研究。艺术品是典型的准精神产品,试图通过对艺术经济和艺术市场的研究对精神经济理论加以求证。

李向民教授精神经济学研究综述

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 王 晨

内容提要: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精神经济学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其深化、发展和完善过程。自1986年李向民教授提出精神经济学理论以来,精神经济研究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精神价值论、精神经济宏观研究、微观研究、艺术经济史论四个研究方向。

关键词:精神经济学;文化产业;艺术经济史

自1986年李向民教授提出要创建精神经济学新学科至今,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已经在许多高校开展。在此,对20多年来精神经济学的发展及其理论体系加以总结,以期能够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学科发展尽一份力。

一、精神经济学理论的提出

1986年,李向民教授在论文《人类应当建立一门崭新的学科———精神经济学》中指出,精神作为一个重要现象,对人类社会生活所有领域都产生着巨大影响,非物质需求正成为影响和决定市场的主导因素,这一切现象表明,人类经济正日益精神化。李向民教授认为“政治经济学没有研究精神产品的生产再生产问题,传统劳动价值理论也无法对此做出理论解释,而经济的精神化倾向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人类经济面临的共同问题,精神经济将是一个世界性趋势。理论界特别是经济学家责任对此进行研究,探索其中的发展规律,这就需要建立一门崭新的学科———精神经济学”。

李向民教授从精神产品概念界定、精神产品价值决定、精神产品商品化三个方面入手系统地研究精神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逐步建构了精神产品的价值理论。精神价值论认为,人类的一切产品都由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构成。产品中所凝结的精神内容,是人类纯脑力劳动的结晶,精神经济学将其称作泛精神产品。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内容产品,是指以精神内容为核心属性和功能的产品,精神经济学将其称作准精神产品。精神经济学认为,即使是一般的物质产品,其中也蕴涵着精神内容的成分,即包含着泛精神产品,比如外观设计、包装、技术构成等,只不过这类产品的核心属性和功能直接体现为物质形式。李向民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在精神产品商品化过程中存在着两种趋势,一是准精神产品的商品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产业化,二是传统物质产品中的泛精神产品对物质产品的价值贡献不断增加,即产品的泛精神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业文化化。

据此,李向民教授提出,精神产品商品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只有顺应这种发展潮流,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精神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精神经济活动的繁荣。在推进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同时,我们还应严格区分精神产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制定出能较好地符合精神产品价值的价格,让精神产品在商品交换中充分体现自身的经济意义,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精神经济学理论得到老一辈学者的认同。著名的老一辈经济学家卓炯认为:“李向民同志的建议,具有突破的性质,我意不如叫作精神产品经济学,较易为人理解。精神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钱学森先生认为:“这个大问题,我看我国经济学家也出了不少力,他们也没研究过!我看还得有志于此的同志自己动手。”

李向民教授与钱学森先生有关精神经济的讨论一直维持了十多年,涉及从精神产品到精神经济时代的产业划分和劳动力转移问题。

从1989年开始,李向民教授转入精神经济一个实证研究领域———中国艺术经济史的研究。艺术品是典型的准精神产品,试图通过对艺术经济和艺术市场的研究对精神经济理论加以求证。通过对浩繁的史料文献梳理和多年的田野考察研究,李向民教授发现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品交易和艺术经济组织日渐繁荣,艺术生产的经济来源也逐步从皇室赞助,转向私家赞助和艺术市场,精神产品的商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李向民教授先后出版了《中国艺术经济史》(1995)和《中国艺术品经营史话》(1996)两本专著,奠定了艺术经济史学的学科基础。

二、理论深入与扩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关于知识经济、智力资本的理论认为,随着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等知识要素逐步成为经济活动的决定投入要素。李向民教授认为这是从生产一方研究了非物质形态的精神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作用,从需求一方看来,这种趋势正是精神经济时代人们精神需求不断增加和产品泛精神化趋势推动的结果。李向民教授意识到精神经济已经从宏观层次渗透到微观层次,并影响到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李向民教授于1999年整理出版的《精神经济》对精神经济理论作了系统的阐述,从财富创造的根本问题入手,将财富界定为是被赋予人类精神的物质必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精神价值论,提出财富的价值主要不在于它的物质构成,而在于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以后,物质产品的边际效用迅速下降,真正决定并构成市场有效需求的不再是人和动物共同的生理需求,而是人类特有的精神需求。

在产业的划分和演变方面,李向民教授与钱学森先生多年关于产业划分的讨论中,钱学森提出了五次产业的划分,即在三次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第三产业包括服务业、金融业、商业、通信业、交通运输业;第四产业包括咨询业、信息业、科技经纪人业;第五产业为文化市场业,各种文化经纪人业。李向民教授在进一步总结钱学森的五次产业的观点基础上,提出将四次产业和五次产业合并,称为精神经济产业,即精神产品的生产与传播业,包括与精神产品的生产再生产相关的所有行业诸如教育、文化、科学研究、艺术、体育、技术开发、医疗保健、广播电视、娱乐业、旅游业、咨询业等。这些行业在物质经济时代都被视为非生产性部门,其收入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能增加社会财富。由于这种观念上的局限性,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第四产业对经济的贡献要么被纳入其他产业,要么就忽略不计。在四次产业划分的基础上,李向民教授提出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根本变化,人类的智慧和创意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产品中精神附加值却成倍增长。经济增长动力的变化不仅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而且推动了传统产业经过精神经济的改造而升级,更加重视技术含量、外观设计、名声和品牌,进而推动产业分工和劳动就业趋势的变化。当劳动力由物质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向精神产业(第四产业)转移时,主要是脑力劳动的转移。没有足够的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将面临严重的危机。事实上,这种更高层次的劳动力大转移已经开始。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李向民教授提出了精神经济产业中,最为重要的核心产业———文化艺术产业将兴起成为支柱产业,并对著作权市场、畅销书出版业、演艺、文化娱乐业、艺术品经营业、影视业、传媒业、广告设计业、展览业等主要文化艺术行业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文化艺术产业的兴起过程中,将促使社会经济呈现产品泛精神化,品牌、名声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同时,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使得科技成为新兴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支撑力和推动力,促使经济虚拟化和企业经营分散化。

《精神经济》是对十多年精神经济理论研究的总结,也是运用精神经济理论对新问题的解释和新趋势的预见。

三、理论体系建构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在知识经济基础上,英国等西方国家又提出创意经济和体验经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提出了发展内容产业和文化产业。我国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文化产业发展势如破竹。然而,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落后于实践发展。鉴于此,学界有识之士开始大力加强文化产业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率先成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也成立了研究中心,李向民教授于2002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开展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以精神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构建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在学科理论体系方面,李向民教授提出了精神经济学宏观、中观、微观所涉及的重大问题,构建学科的理论框架。此外,他进一步深化了艺术经济史的研究,从美术、演艺、出版、建筑艺术等细分领域进行研究,开展文化产业史学学科建设。

在方法体系上,由于当时相关文化统计数据缺失,李向民教授组织科研团队在运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一方面运用数学方法建构精神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另一方面运用案例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文化产业进行实证研究。

这一期间,李向民教授与科研团队相继发表了《精神经济:新的经济增长范式》、《精神产品需求特性分析》、《创意型企业产品特征及其生产决策研究》、《创意产业的范围及其测量》等重要论文。其中《精神经济:新的经济增长范式》在传统经济学生产与需求两个方面函数中引入精神要素,加以拓展,构建了精神经济增长的模型,证明了经济总体趋向的两大基本特征就是在生产方面的产业文化化特征,以及由于精神消费的增加而促成的文化产业化趋势;《创意产业的范围及其测量》在总结各国创意产业的分类基础上,针对当时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口径不一和统计方法的科学性问题,提出借鉴旅游卫星账户的方式,建立文化产业卫星账户,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测量问题进行了探索;《精神产品需求特性分析》、《创意型企业产品特征及其生产决策研究》等论文从微观层次探讨了精神产品的需求特性、成本特征和生产决策问题。

在理论体系建构与完善的过程中,李向民教授同时注意到科技、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的趋势,不但对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一现象李向民教授在《精神经济》一书中曾提及,2003年在《文化产业:信息时代的革命》一文中进一步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并提出只有在“新型文化产业”这一前沿领域取得突破,中国的文化产业才有可能后来居上。这不仅是出于中国长期经济安全的战略考虑,也是出于中国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在2005年的论文《虚拟化生存》中,李向民教授进一步认为人的生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自然生活(衣食住行),二是社会生活,三是虚拟生活。虚拟生活中人是抽象的。社会生活中已经带有较多的虚拟化色彩。人不再作为一个自然物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或多种社会角色存在。精神经济时代,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日益虚拟化,信息时代的虚拟化生存是一种“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通过技术手段对自然和人类生活进行人工仿制和再造。经济的虚拟化、符号化则更为明显。当文化、经济、政治、军事逐步虚拟化的时候,人类社会也日益抽象化和符号化。社会力量的分配将主要不是由原子堆积而成,而是由没有体积和重量的比特组成。

上述这些论文先后被收入李向民教授的专著《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中。这是继1999年《精神经济》后,到2006年期间对精神经济研究的成果汇总,至此,精神经济理论体系也逐步完善。它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精神价值论,主要研究精神产品的价值决定和价值转化问题,是精神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是宏观和微观的精神经济学研究,在国外又叫作文化经济学,这部分是运用西方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文化经济宏观、中观和微观问题的研究。其中宏观问题包括:精神经济增长、就业与产业分工、国际文化贸易、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中观层次的问题主要为区域文化经济发展与文化产业的组织理论研究;微观问题包括文化企业的公司治理研究、创意产品的生产决策和消费理论研究等。

第三部分是从史论角度,对文化产业发展史和艺术经济史学的研究。从1989年至今李向民教授完成了中国艺术经济史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史的研究。

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千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一个好的理论不但要解释问题,而且还要有助于解决问题,特别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很多中国特有的问题,需要理论给予指导。因此,从2006年至今,李向民教授在致力于理论建构的基础上,鼓励科研团队运用理论研究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先后主持完成了若干重大课题,其中2006—2007年完成的研究成果中:《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精神经济的国际文化贸易理论,分析探讨了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模式和途径;《城市文化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运用精神经济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了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进程中,城市文化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探析及政策选择》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思路和政策选择;《“文化强省”建设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结合当前我国文化强省建设的现实需求,提出了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体系与战略。

2008年,李向民教授应邀在南京艺术学院建设文化产业学院,主持学科建设工作,继续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这次应《中国文化产业评论》之约,提交的四篇论文,都是尝试运用精神经济学理论解决当前文化产业实践的一些新问题。

杨屏博士的《创意对传统产业的影响路径研究》对欧洲手工业和香水化工业进行了考察,这些小手工和小化工是典型的传统行业,而且规模不经济,通常我们认为要被淘汰。但是欧洲的品牌箱包、瑞士的手表、法国的香水这些手工艺和小化工,因为有了创意、品牌的精神要素的注入,活力无比,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产业。由此李向民教授建议杨屏博士在实证研究基础上,进行该选题的研究。这篇论文是其前期开题研究的一个汇报。

韩顺法博士关于文化产权的交易的论文,是对当前各地区筹建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中出现的问题的思考与探索,鉴于江苏省也在考虑建设文交所,李向民教授专门组建科研小组对此问题进行研究,这篇论文是一个初步的思路。

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动主要城市演出场所连锁经营”,多家中央和省级院团和剧院相继开展演出院线连锁经营。从电影院线,到连锁网吧,到演出院线,精神产品如何通过连锁经营实现规模扩张,是精神经济学微观层次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精神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的连锁经营,演出院线也与电影院线不同,他们销售不同的精神产品,存在本质的差异。《演出院线连锁经营的精神经济学分析》一文以精神产品的连锁经营模型建构为基础,着重以演出院线为案例,对我国演出院线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当前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议题。但是李向民教授以为目前以传承人为中心的保护方式并不能有效地达到非遗保护与利用的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典型的准精神产品,其传承人只是这种特定技艺和精神内容的载体和传播者,文化保护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对精神内容的保存、传播、利用和开发。从2009年开始李向民教授与我共同组织开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逐项调研整理,提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保护利用,建立非遗数据库等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袁玥博士这篇论文是其在本课题调研过程中研究和思考的总结。

路漫漫其修远,经过20多年的苦心研究和不断探索,精神经济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世界文化经济日益一体化,我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精神经济学理论在不断得到验证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随着学界研究不断丰富扩大,文化产业日益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相关统计数据日益健全,鲜活的实践案例层出不穷,我们研究条件大大改善,相信精神经济学研究一定能更上一个台阶。

A Review of Spiritual Economics Researches

Wang Chen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rigin,evolution and recent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economics.Since it was proposed by professor Li xiang‐min in 1986,the research of spiritual economics keeps on improvement,and shaped four research areas,which are spiritual theory of value,macro re‐search of spiritual economics,micro research of spiritual economics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of art economics.

Key words:spiritual economics;culture industries;economic history of the art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