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跨期方法下的经常项目理论分析

跨期方法下的经常项目理论分析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跨期方法下的经常项目理论分析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在石油危机和工业结构调整等结构性危机的冲击下,全球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都出现了贸易和经常项目逆差问题。在跨期方法下,经常项目是前瞻性最优化代理人国内储蓄和投资决定的函数。

二、跨期方法下的经常项目理论分析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在石油危机和工业结构调整等结构性危机的冲击下,全球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都出现了贸易和经常项目逆差问题。以往被认为只是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国际收支逆差现象在除联邦德国以外的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出现。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关统计数据,在1974年和1975年这两年内西方发达国家贸易逆差为203亿美元,经常项目逆差为392亿美元。全球经常项目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大范围出现失衡问题面前,经济学家们开始投入较多的精力来研究经常项目收支的影响和决定因素。

此时,经常项目失衡问题的研究出发点从以往的贸易流量转向了经常项目的跨期性,这种研究视角的转变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从国民收入恒等式出发,经常项目等于储蓄减去投资,即CA=S-I;其二,代理人的投资行为和储蓄决定经常受一些跨期因素的影响,例如未来的预期收益以及生命周期因素等,显然对于受储蓄和投资所决定的经常项目也应该具有跨期性。同时,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方法不断发展也为研究者们针对经常项目的跨期性分析提供了动力,这主要体现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Lucas(1976)对传统经济分析方法进行批判,Lucas指出如果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是由居民户和企业的最优化问题所推导出来的,那么开放的经济模型所得到的政策结论将会更可靠。

与凯恩斯式分析或者货币分析方法不同,跨期分析方法则提供了一个可用来思考外部平衡、外部可持续性以及均衡实际汇率等相互关联的政策问题的概念性框架。跨期分析方法的一个另外优势就是在该研究方法下能够提供开放经济体相关政策的系统性福利分析。跨期分析方法使得研究者们的注意力从自动调整机制和动态稳定性转向了跨期预算约束以及效用最大化问题的横截性条件。现有关于经常项目的跨期理论分析主要是以持久收入或者生命周期假说为基础。并且,这些理论分析借助于动态优化工具,是具有微观基础的跨期优化理论模型,强调了经常项目是产出和需求短期波动的缓冲器。例如,在小国开放经济模型情境设定下,短期波动会影响储蓄而不会影响消费,因此国家特定的冲击将会影响国内储蓄和经常项目。经常项目的跨期理论模型强化了在MF模型下有关于资本完全流动的假定而且还假设不同国家之间具有较高程度的经济一体化。事实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研究者(例如,Heller,1974)对开放经济下跨期分析的想法进行了阐述。在跨期方法下,经常项目是前瞻性最优化代理人国内储蓄和投资决定的函数。在收入短期内过剩或者短缺的情况下,一个国家能够向其他国家借出或者从其他国家借入资源以便避免消费和投资的剧烈收缩。贸易或者经常项目的失衡被视为消费在不同时期间的一个转移支付,而不像传统理论模型那样将贸易或者经常项目失衡视为整个经济的失衡。一个国家可以选择出超,即出口大于进口,以便能够保持贸易盈余并且在当期内积累对外净资产。在未来的某个期间,该国可以利用这些积累的对外净资产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入超,即进口大于出口。换句话来说,一个国家通过花费前期积累的对外净资产或者通过当期对外净负债且在将来偿还的方式来实现当期的入超。具有微观经济基础的跨期分析理论模型为区分当期与未来、暂时与持有冲击对经常项目的影响提供了便利,而且其所得到的经济政策含义与传统的经常项目理论有很大的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