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营企业国际化方向偏好的成因

民营企业国际化方向偏好的成因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3 民营企业国际化方向偏好的成因通过以上分析,三地企业国际化总体上具有明显的方向偏好,影响其偏好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选取区位条件、政策环境与要素结构三个主要因素对其成因进行比较分析。所以,有别于温州、苏州,泉州国际化方向偏好相对比较居中。由于区域内资金供应充足,企业并不偏好引进外资等内向国际化。

7.3 民营企业国际化方向偏好的成因

通过以上分析,三地企业国际化总体上具有明显的方向偏好,影响其偏好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选取区位条件、政策环境与要素结构三个主要因素对其成因进行比较分析。

7.3.1 区位条件不同

(1)温州:浙江省东南部山区。温州地区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山区,远离大中型工业城市和全国性市场,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较高;温州丘陵山地面积比重较大,人均耕地只有半亩左右,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工业化的发展进度,在其总人口中,非农人口比重相对较低,约占18.15%。由于温州地少人多,土瘠田薄,温州人从明清两代开始就到外地经营,有的还出海渡洋,到国外创业。正是这种区位条件使温州人形成了“外向”经商理念,使得温州本土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偏好“走出去”,非常乐于搞出口贸易。

(2)苏州:毗邻上海。苏州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部,毗邻上海、无锡和常州等发达的大中型工业城市和市场,水陆交通便利,虽人多地少,但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为苏州制造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苏州的区位优势,被海内外客商称为“投资天堂”,曾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全球九大新兴科技城市”之一,目前,苏州已成为国际商家投资中国内地的首选城市之一,所以,苏州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偏好于采取“引进来”的内向国际化模式。

(3)泉州:闽南三角地区。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属于闽南三角地区,先后被国家列为闽南厦漳泉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因此,泉州缺乏周边大中城市引进外资的辐射(有别于苏州,苏州承接了上海的辐射),决定了泉州不可能走苏州那样以“引进来”为特征的内向模式,由于国际化的路径依赖,也不可能走温州那样以“走出去”为特征的外向道路。可以说,泉州走内向、外向结合模式,其国际化偏好也相应地表现为“中间路线”。

7.3.2 政策环境不同

(1)温州:自下而上的“挂靠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温州政府在民间力量推动下出台了“挂靠部”政策,可以说对推进企业外向国际化起到关键意义。温州企业的“外向”经商理念,使它们较早地萌发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为了给企业打造一个直接对外贸易的平台,1995年温州市政府出台了“温政发(1995)19号”文件,随之出现了“挂靠部”:国有专业外贸公司(即“母体企业”)授权具有潜在国外客户的民营企业(即“挂靠企业”)以母体企业的名义开展对外贸易活动。据统计,截至2000年6月,126家企业在13家母体企业的名义下开展业务,2000年1-6月,出口1.5亿美元,占母体企业出口额的64.12%。另一方面,早在1984年,温州就被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获得引进外资的“准特区”权限,但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引进外资一直存在一定的分歧:温州民间资本如此丰裕,是否有必要引进外资?先后也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都没有起到预期作用。

(2)苏州:借助上海、错位竞争、走向世界。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苏州,执行的是政府主导型(Government-led)的“苏南模式”,强势政府传统,使得地方政府具有主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意识,并有能力开展以政府为主导的招商引资。1990年前后,苏州借浦东大开发的东风,不失时机地提出“借助上海、错位竞争、走向世界”的经济国际化战略,带动外资大量涌进。上个世纪90年代末,苏州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大力引进中国台湾的IT产业,沿着“引进外资,带动进口,加工后再出口”的路径,带动国际化的全面发展。

(3)泉州:引进侨资与侨汇。改革开放后,泉州大力推行引进外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引进侨资侨汇),嫁接乡镇企业和创办三资企业。20多年来,在制造业领域大力引进外资,外资在制造业中的分量愈来愈突出。在泉州市政府确定的2005-2006年度100家工业重点企业入选名单中,恒安集团、海天轻纺、南益集团等74家外资企业榜上有名。在引进外资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本土企业,在泉州的传统产业中,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都占据一定的地位,在国际化活动中两者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所以,有别于温州、苏州,泉州国际化方向偏好相对比较居中。

7.3.3 要素结构不同

(1)温州:丰裕的民间资本,庞大的海外“温商网”。温州民间资本与海外温州人两大要素都对外资产生了“挤出”效应。首先,温州民间资本充裕,企业对国外资本的依赖性很低。截至2003年末,温州辖区内民间资本存量约2770亿元。一项调查表明,2001年温州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民间信贷的比例约为6∶2.4∶1.6。由于区域内资金供应充足,企业并不偏好引进外资等内向国际化。其次,由海外温州人编织而成的“温商网”也使企业缺乏通过外资构建营销网络的迫切需要,成为“挤出”外资的另一因素。相反地,上个世纪80年代,海外温州人开始从事贸易活动,并给本土企业带来大量的订单,有力地带动其迈出国际化的“第一步”。

(2)苏州:民间资本不及温州,但专业人力资本充裕。苏州的民间资本虽不像温州那样丰裕,而专业人力资源十分充裕。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苏南经济增长乏力,政府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招商引资成了许多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苏州教育体系十分发达,非常重视R&D经费的投入。2006年引进各类人才12.4万人,引进留学归国人员352名。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纷纷选择苏州作为生产基地。相应地,由于外资经济在苏州的举足轻重地位,其境外投资也主要体现为外资企业的海外再投资,本土企业并不热衷于境外投资。

(3)泉州:著名侨乡,海外华侨集中东南亚。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拥有1600多万泉州籍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改革开放后,一些泉州籍港澳同胞及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华侨先后回乡投资,创办外资企业,走上一条本土企业、外资企业共同推进国际化道路,这区别于温州,温州是通过民营企业自发推动国际化的,又区别于苏州,苏州后期主要是由外资企业推动的。所以,在国际化方向偏好的形成过程中,两者承担了较为相当的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