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作用和准则

作用和准则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比较的含义、作用和准则一、国际比较的含义什么叫国际比较?后者是指涉及许多方面的国际比较,如当今世界经济中的南北差距比较。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测算,1990年,我国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苏联、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居第10位。

国际比较的含义、作用和准则

一、国际比较的含义

什么叫国际比较?顾名思义,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国际组织)之间的比较。国家的事情很多,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即使在一个领域,也涉及许多方面。如经济,就涉及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生产又有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工业又有重工业和轻工业之分,农业也有种植业和畜牧业之分。重工业又分电力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部门,轻工业又分纺织、食品等部门。种植业也分粮食、棉花等,畜牧业也有牛、羊、马、猪等。进行国际比较时,除统计年鉴包括项目较多外,一般只能选择一项或几项,不可能包罗万象。怎么选呢?主要取决于进行比较的目的。例如,目的是想了解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强弱,那么,就要通过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生产总量(值)、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等的多少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比较来确定。

把以上所说各点归纳起来,我们认为国际比较的含义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就某项或某几项事物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国际组织)之间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异同和特点,以及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国际比较多种多样。

(1)按比较客体的数量分,有双边的比较和多边的比较。前者是指两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间的比较,如美俄经济实力比较、中印经济发展比较等。后者是指3个及3个以上国家间的比较,如美、日、德3国经济实力比较。

(2)按比较客体的组成分,有个体的比较和群体的比较。前者是指单个国家间的比较,如上面所说两个国家间或三个国家间的比较都是。后者是指一群一群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比较,如社会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比较,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对外债务的比较,等等。

(3)按比较对象的内容分,有单项性比较和综合性比较。前者是就某一专项进行的国际比较,如通货膨胀的国际比较、收入分配的国际比较。后者是指涉及许多方面的国际比较,如当今世界经济中的南北差距比较。

(4)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或者说都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这样,对国际比较来说,也就有了质的比较和量的比较之别。例如,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战略、经济政策等等的国际比较,都属于质的比较;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等等的国际比较,则属于量的比较。由于事物的质和量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比较时也就很难截然分开,而只是有所侧重或以哪一方面为主。

在国外学术界,对于质的比较,已经形成不少新学科,如比较经济学、比较政治学、比较教育学等。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比较,出版了一些专著,如《比较经济学导论》、《比较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初探》、《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比较》、《外向型经济比较》等。

对于量的比较,通常是列入统计范畴的,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国际交往愈来愈密切,对各个国家发展和实力的了解和比较也愈来愈重要,方法也有很大发展。我国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总的说来,还是个薄弱环节。

我们在下面将要研究讨论的是量的比较,对于某些质的比较,如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经济独立发展可能性的比较,也通过量化的方式来进行。

二、国际比较的作用

比较,作为认识事物的一种手段,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对比,以辨明其异同和特点的方法,是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大家知道,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长处,是能用脑子思考问题,即有思维能力。人们在日常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每时每刻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孰优孰劣,孰长孰短,孰贵孰贱,孰是孰非,只有通过比较才能鉴别。比较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说,比较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一种思维方法。

至于国际比较,则是人类社会出现国家之后,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之后,适应国际交往和竞争的需要才产生和发展的。在闭关锁国的封建王朝,夜郎自大,很不重视国际比较,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开放,就很重视国际比较。

国际比较的作用,首先在于对各个国家定位或各个国家自我正确定位。说得具体点,就是通过比较,全面地、准确地确定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例如中国,1992年,人口世界第一;国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国内生产总值,则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居世界第8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470美元,居倒数第28位。单看总量或单看人均,显然都有片面性,比较全面的是看综合国力。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测算,1990年,我国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苏联、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居第10位。

其次,通过比较,揭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国家(地区)发展的特点。

例如,列宁通过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比较,揭示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据此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领导和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人们通过对二战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比较,进一步揭示了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不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而且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规律。

又如,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通过对1789—1920年达130多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料的分析证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不仅存在着大约为期10年的再生产周期,而且还存在为期50年左右的长周期。这种长周期由各为大约25年的下降和上升两阶段构成。康氏的这个学说,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的。但在当时,他并没有对这种现象从理论上予以论证。又因为到他那时为止,长周期也只重复发生了两次半,还不足以说明这是一种必然的、带有客观规律性的现象,因此只能作为一种假说提出。从那以后,长波理论的研究,在苏联就被视为禁区,康氏本人也受到政治迫害。因为在苏联,人们认为这种学说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认为资本主义只能一天天走向衰落和死亡,不能有长期波动。但是这个学说,在西方学术界,却受到重视,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193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熊彼得把长波的动因归结为科技创新和企业家的创新,而这些创新的动力又是对利润的追逐。1970年代,美国学者E·曼德尔认为长波的根据在于资本积累或平均利润率的变动。此外,还有其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虽然说法不一,但他们的研究和讨论,对揭示长波的实质及其成因是有益的。再加上自从这一学说提出至今又已有70多年,人们掌握的实际资料更丰富了,这些资料证明长周期在继续重复出现。因此,包括我国一些学者在内的更多学者,倾向于肯定长波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认为自从1789年迄今200多年的历史,大量实际资料确可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已发生了4次长周期波动。第一次是1789—1842年,第二次是1842—1897年,第三次是从1897年到二战结束,第四次是从战后至今的50年。从战争结束,西方经济恢复后到1973年的大约25年是这次长波的上升阶段,1973—1994年的20多年,是它的下降阶段。而从1994年开始,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又进入一次新的长周期上升阶段,这个阶段预计将持续到2020年,这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变。

第三,通过比较,鉴别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长处和短处,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更好地把本国经济搞上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国际比较的更为重要的作用,是通过比较找出本国与外国的差距,借鉴外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便正确决策,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例如,通过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比较,可以加深对中国经济落后的认识,激发我们加速发展经济的紧迫感。又如,通过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情况的比较表明,实行中央计划经济,虽然能在一段时间内取得速度的优势,但整个经济没有活力,资源配置不能优化,经济效益甚差,速度难以持久。实行市场经济,微观经济有活力,资源配置可优化,产业结构较合理,经济效果也好。但如自由放任,一切决定于市场,则也将导致无政府状态,给经济带来破坏。相比之下,实行国家调控或干预的市场经济,可扬长避短,取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决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吸取国际经验教训的产物。

三、国际比较的准则

上面谈了国际比较的含义和作用,接下来谈谈进行国际比较时应遵守的规则。

第一,必须先明确目的。

做任何事情,总有一个目的。目的明确,方法对头,可事半功倍。反之,如果目的不明,盲目乱闯,事情就没有不失败的。国际比较也不例外。我们在前面解释国际比较的含义时,曾经指出,国家的事务繁多,进行国际比较时不能包罗万象,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选什么,不选什么,直接取决于进行比较的目的。

明确目的,不仅是确定比较对象的必要前提,而且也直接关系到比较范围的宽窄和比较方法的繁简。如果目的只是了解某一国家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那么只要比较一下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其大小、多少排出顺序,就够了。如果目的是了解某些国家的经济实力,那么,比较的范围(内容)就不能局限于产值,而应包括人口、面积、资源、产值、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等。显然,比前面繁杂得多。如果目的是了解某些国家的综合国力,那么,其比较范围(内容)就更广,包括资源、经济活动能力、对外经济活动能力、科技能力、社会发展程度、军事能力、政府对经济调控能力、外交能力等。在资料取得和比较方法上也更为复杂、困难。

第二,必须有可比性。

可比性是进行任何比较时必须遵守的最基本准则。把两个根本不可比的事物硬拿来比较,有什么意义呢?在国际比较中,“可比性”原则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对象的可比性。例如,国家只能同国家比,不能一方是国家,另一方是某个国家内的省、州、地区,或国际组织。而且,即使都是国家,如中国和美国,由于经济发展的起点、基础不同,就存在着很多不可比因素;而中国和印度是亚洲两个大国,有许多共同特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长期遭受外国侵略和压迫,独立时间接近,经济发展基础和起点相似,都属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因而有可比性。

(2)指标及其计算口径的可比性。所谓指标的可比性,是指总量指标(绝对数)只能同总量指标(绝对数)相比,相对指标(相对数)只能同相对指标(相对数)相比,平均指标(平均数)只能同平均指标(平均数)相比,不能相互交叉对比。即使是同类指标,其内涵和计算口径也要一致才能相比。例如,过去东方国家的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西方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是总量指标。但社会总产值是工业、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又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总值,它们的经济内涵不同,计算口径不一样,显然是不能直接拿来相比的。这样,就给东西方比较带来了极大困难,不经过换算,就无法进行比较。现在,核算体系统一了,从而为国际比较提供了方便。

有时,比较客体相同,指标名称相同,但因各个国家对它的定义或规定不完全一致,也会发生可比性问题,进行比较时,须作技术性调整处理。现以失业为例,看一下中、美、日、英、德、法、意和加拿大8国间的差异。详见表2-1。

(3)计量单位的可比性。进行国际比较时,计量单位必须统一,如人口以百万计,面积以千平方千米计,国内生产总值以百万美元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美元计,等等。实物量单位的统一,比较简单,容易做到。价值量单位的统一,比较麻烦。因为,各国货币不同,必须按汇率换算成美元。至于如何换算,我们将在后面另行具体说明。

(4)时限的可比性。进行国际比较,在时间概念上要统一,不能是这一年同那一年比;也不能这个是10年累计数,那个是8年累计数;另外,时点数列只能同时点数列相比,时期数列只能同时期数列相比,不能互相交叉对比。按照习惯,人口以同一年份的年中数为准,产值、进出口额以同一年份的全年累计数为准,国际储备以同一年份的年末数为准,等等。

表2-1 各国失业者、失业率的定义

在进行有关速度的比较时,时限即起讫年份要相同,不能这个国家是1970—1980年,那个国家是1980—1990年。个别国家因资料不全,相差一两年,比较的又是年平均增长率或年平均通货膨胀率时,可作为例外变通处理,但应加附注说明。

第三,必须全面地看问题,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例如,人们常用恩格尔系数(食品开支占家庭消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比)作为比较不同国家(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的依据。但是,居民生活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是单凭一个指标就能说明的,而应包括医疗卫生条件、通货膨胀率、平均预期寿命、死亡率等,即使就食物而论,也还有个营养质量好坏,即人均每日卡路里摄入量多少的问题。例如1988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为61%,比印度的52%高。而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医疗卫生条件、平均寿命、人均能源消费量等指标都比印度高,婴儿死亡率、人口死亡率、出生时重量不足的婴儿、成年文盲以及年平均通货膨胀率等都比印度低(详见表2-2)。这就表明,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印度高。

表2-2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

(《国际比较方法与实证分析》199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