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兰州市开发区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兰州市开发区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在兰州市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即国家级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级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由科技部和商务部主管。目前,兰州经济发展中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各自为政、发展规划相互割裂,缺乏立足于兰州市经济发展全局的协调统一的综合发展规划。

兰州市开发区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一、兰州市加强开发区建设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开发区是指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经济区。开发区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开放城市,已成为全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增长点。目前,在兰州市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即国家级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级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由科技部和商务部主管。近几年两个开发区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其他同类开发区相比仍显落后。2008年国家级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综合评价在全国54家中排第48位(1),2007年国家级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指标在全国54家中排第48位,综合经济实力指标排第51位(2);省级开发区设有四个:分别是兰州连海经济开发区、兰州九州经济开发区、兰州西固新城工业园区、兰州榆中和平工业园区,这四个开发区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对于兰州市而言,传统重工业为主、资本缺乏、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缓等等都要求开发区能够凭借自身优势,为新企业的吸纳和现有企业的规模扩张提供充足的空间,为优势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创造好的环境,而同时开发区自身的发展也需要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的大发展来持续推动。可以说加强开发区建设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强化产业发展平台、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从理论层面看,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在促进产业发展上都有各自的优势,并且二者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产业集群是产业链上相互关联的大量企业在地理上的相对集中,这种“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形态内完成,并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而得以快速成长。园区作为以产业链耦合为基础的经济组织,具有设施配套、政策优惠、服务功能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好、能够凭借政府能量导入短缺要素的特点,能充分满足产业集群的内在要求并使之壮大,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次,产业集群是推动园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形成集群的企业间既通过相互竞争而促使对方追赶和发展,又基于资源共享和专业分工所形成的协作而促使双方提高了效率,同时,企业间整合内部资源或关联企业资源又推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所以说产业集群发挥集聚和规模效应可以推动园区经济因产业关联或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而有大的发展,并使园区形成竞争优势,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产业集群能够提升开发区经济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集群本身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如不同企业可以共享公共产品和专业劳动力资源,可以相互配套,共同治理污染,共享市场网络,共建采购中心等,大大节约生产、营销、运输、治污等方面的成本,产业集群具有的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扩张优势等竞争优势能够促进产业、企业及地区间的分工,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增长和规模扩张,增强对新企业进入的吸引力,发挥规模经济效率。同时,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个区域品牌,产业集群发展得好,会使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共享这个品牌,提高在市场谈判中的地位,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第二,企业相互靠近,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制度的安排,从而积累社会资本,降低交易费用,地方特色产业本身能形成区域在这一产业方面的独有声誉,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第三,从创新学的角度看,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后可以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播和扩散,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从现实层面看,区域经济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彼此相关的产业集群。兰州市经济总量较小,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低,市场化进程缓慢,这种发展状态表明当前兰州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发展,只有努力寻找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路径,才能摆脱落后状况,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才能有效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实践来看,工业在兰州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主导作用也决定了经济发展重在工业。要建设兰州都市经济圈,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必须要提高城市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而从兰州经济的发展历史、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等方面来看,这种竞争力应当主要来源于工业经济的发展。虽然农业、第三产业都是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带动经济全面增长的重要方面,但其主要的支撑作用还取决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兰州市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紧紧抓住开发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这两个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擎。目前,兰州经济发展中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各自为政、发展规划相互割裂,缺乏立足于兰州市经济发展全局的协调统一的综合发展规划。这就造成园区产业结构趋同,发展重点相似、缺乏各自的产业优势和产业特色,对外招商的吸引力不足,而同时,产业链短,纵横向产业一体化都发展不足,企业布局不仅地理分散,而且缺乏内在关联,很多企业都是两头在外,不仅难以对周边形成辐射带动作用,而且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不能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整个产业和单个的企业都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产业集群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看发展都显不足,难以发挥集群优势。

二、兰州开发区建设分析

高新区、经济区、产业园、工业园等园区不仅是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集聚形式,而且也是区域自主创新的基地,担负着集聚创新要素、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等重要使命。近几年,兰州市开发区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

(一)开发区建设现状

目前,兰州市设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四个省级开发区,还有其他各类园区,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力量;第二,以工业项目为产业主导;第三,是吸引外资的重点区域;第四,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发展的重点。近几年开发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技工贸收入

2008年兰州高新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400亿元,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从51位提升到48左右(3),同比增长60%。实现增加值85亿元,增长30.8%,实现工业增加值74亿元,增长30.8%,实现税收9亿元,增长38.5%,完成出口创汇7688万美元,增长20%。2009年第一季度完成技工贸总收入75.5亿元,同比增长30.17%;完成增加值16.6亿元,同比增长14.48%。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13.8亿元,同比增长10.4%。2008年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1亿元,同比增长2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3亿元,同比增长25%,技工贸收入达到402亿元,同比增长103%。

2.支柱产业

兰州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兰铝、兰港石化、路博润、西脉、瑞丰实业、华宇航天、瑞玛化机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宏远电力、节能环保、新开元、明珠电力、金桥给排水、捷晖生物、科近环保等企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以瑞德实业、万维信息、飞天网景、紫光智能、同兴智能、大成自动化、中科天光等企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耐驰泵业、兰石四方、创力科技、矿场机械、沃尔凯采暖、鑫泰光学、科近真空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产业;以亚盛、莫高、富农高科、兴农实业、西部草业等企业为代表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奇正集团、中农威特、佛慈制药、大得利制药、民海生物、凯博生物等企业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成为兰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7年六大支柱产业完成技工贸总收入207.7亿元,占全区的82.8%。兰州经济区产业规模初显,形成了以兰州交大科技产业园、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兰州交大国家级绿色镀镆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亚华石油、鑫兰石化、歧化松香等到为代表的化工产业;以众友医药、九州通医药、佛慈制药等生物医药加工和现代医药物流项目为代表的医药产业;以兰飞、长风、万里、兰州机床厂、众邦电缆、宏宇变压器、蓝科石化、众诚石油机械、顺创石油机械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

3.招商引资

近年来高新区采用信托融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积极扶持园区企业发展。2008年兰州高新区引进总部经济类项目6个,总投资9.67亿元,签约项目8项。另外台湾独资的标佳生物公司拟将广州厂与兰州厂合并,在兰州高新区建设产业基地,投资300万美元,天庆商务大厦由中外合资的天庆集团引入香港资金272万美元。而兰州经济区则明确经济工作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项目建设要以招商引资为轴心的工作理念,全面实施“招强引税”战略,在规划、建设等重点部门建立了四个招商分局,形成了“一体四翼”的大招商格局。建区以来累计引进项目140多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2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5亿元,所有项目建成达产达标后,可实现产值218亿元,税收11亿元。近年来,通过参加赴外地考察招商活动和举办重大节会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石油西部物流集散中心、九州通医药、众友医药、国美电器等现代物流项目。而倚能电力集团、中石油西北化工销售公司总部的成功入驻,更使总部经济入区取得重大突破。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兰州高新区自1991年建区以来,已累计帮助企业申报成功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10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5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64项、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82项、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30项、省市科技进步奖42项。高新区企业累计转化科技成果530项,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5项,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3座,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5家。建立了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甘肃省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各类孵化器,促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入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70%左右,高新区已成为省内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兰州经济区也以交大科技园、新城科技孵化大厦、西北电子通讯产品研发基地等项目为支撑,加快培育以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电子设备和机电一体化为主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5.园区整合

为充分利用高新区的政策优势、服务优势和孵化优势,在更大的空间充分用足用好用活高新区的各项政策,更多地争取国家对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支持,兰州高新区正在努力整合省市园区资源,做大经济总量,努力形成以高新区为龙头,以周边县区科技工业园(如榆中金川工业园、皋兰三川口开发区、九州开发区、西固石化工业园等)、高校科技园区为补充,一区多园,以区带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彭家坪新区各项计划进展顺利,已有八个项目在此落地建设。高新区与周边园区合作发展专业园区的协议也已签订,园区整合工作正在大踏步地推进。(4)兰州经济区也坚持“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转变”的发展方针,立足于安宁的整区发展,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以“一区多园”的产业特色园区、孵化器建设为突破口,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重大项目为重点,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平台和新城区宜居城市发展平台,加快整合资源优势,快速推进经济区发展。

6.服务环境

高新区和经济区为了提高对企业的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坚持诚信履约、抓好跟踪落实,不断强化服务质量。特别是高新区各职能部门建立了办事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推行“代办制”、“限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大力推行“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全程服务”的新模式,并对重点项目实行“全程代理服务”,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同时,本着“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理念,2009年6月兰州高新区又大胆创新,在为入区中介机构提供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有效聚集了21家高效率、高水平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成了科技中介服务超市,以主要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管理咨询、技术支持、市场营销、人才交流与培训等方面的全方位便利化高效率的服务,这必将大大推动高新区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发展规划衔接不足,产业同构较为突出

兰州市高新区与经济区的发展既要分别遵循科技部和商务部对于两种开发区制定的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对于开发区发展提出的要求,而且作为省市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其发展还需遵循省、市的经济发展规划,同时,出于自身的快速而持续的发展,还要从自身发展的现实出发,制定各自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分区规划。特别是兰州经济区经济技术开发由于实施的特殊的“区区合一”的体制,其发展还要遵循新城区的发展规划。规划是指导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的方略,其必须具有全局性、科学性、指导性。但由于开发区自身的发展规划还有待于继续完善,与所要遵循的其他省市级规划等也有待于加强衔接和协调,开发区间在产业发展上也存在着产业同构现象。因此,发展规划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不够强,而从实践来看,两个开发区虽然有空间功能上的大体分工,但由于我们作为欠发达城市招商引资能力不足,所以很多时候引进项目时处于被别人选择的被动地位,发展规划未能严格实施,两个开发区的项目选址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盲目无序的散乱状态。这种状况,一方面使得土地利用效益不高,加剧了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在实际发展中加剧了产业布局的散乱和盲目无序,形成了产业特色不突出,企业集聚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难以通过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来提高产业整体的发展合力和竞争优势。

2.经济总量偏小,综合竞争能力较弱

纵向比两个开发区基本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横向和其他国家级开发区比,发展速度还是不快,而且由于经济总量较小,基数不大,因此高增长下的经济总量仍然居后。高新区所处区域经济市场狭小,企业间的关联度和产业链条薄弱,产业集群仅是低层次的空间上的聚集,集群雏形尚未真正形成,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企业较多,名牌、龙头、强势企业较少。此外,东部地区的国家级开发区在利用外资额上占到了一半以上,中部次之,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兰州国家级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额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总额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与苏州工业园、天津滨海新区等差距更大,经济的外向度还很低,综合竞争力还很弱。有资料显示,在2007年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排名中,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指标得分仅4.88分,而排名前两位的天津滨海新区、苏州工业园分别为215.01和179.96分,兰州经济区在全国参加排名的53个开发区中排第51位。从此项指标在西部1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排名看,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排名前两位的重庆、西安相比差距也不小,重庆和西安的得分分别为36.25和26.95,兰州排在西部第11位。(5)

3.产业特色不突出,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实行“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一区”指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自身整体,“多园”指开发区下属的各功能园区。目前,开发区及其各自的园区,以及四个省级开发区不仅都确定了各自的产业发展方向,而且有的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结构,但从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现实看,开发区间和各园区间都存在着产业同构的现象,产业特色不突出,多数开发区都把石化、装备制造业、有色、生物医药、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自己的主导产业,虽然这与兰州市主导产业发展的导向相吻合,但开发区发展与全市发展既有共同性又有异质性,这种简单套用全市主导产业的产业定位使开发区和园区间主导产业趋同,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造成园区间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势产业的布局更加分散,产业发展只能继续沿袭小、散、弱的发展困境。

4.建设资金短缺,融资体系建设尚需完善

目前,由于劳动力成本高企,土地、能源和原材料供应能力弱化,外资开发的综合成本不断上升,因此外资正在逐步由沿海向相对对陆的城市转移。可以说我们面临着一定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我们深处内陆,发展空间也相对不足,因此招商引资规模还并不大,而企业自身积累能力弱,地方财政能力不足,融资渠道狭窄,致使开发区建设资金十分短缺。例如,高新区多年来由于征地成本过高,无法在土地上获得资金的积累。2008年征用彭家坪新区1440亩土地和建设道路共需资金约4.8亿元,2007年市财政给高新区的税收返还为9594万元,根本不能满足高新区建设和发展的资金需求,高新区征地和建设资金基本上全靠银行贷款解决。另一方面,企业融资也很困难,目前引资以省内为主。高新区企业大多是民营科技企业,面对目前国有主导的投融资体系,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普遍困难,一些很有前景的产品因资金困难迟迟不能发展。特别是兰州市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加之部分企业对上市融资工作认识不到位,缺乏前瞻性,融资困难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5.管理体制机制不畅,新区建设滞后

从高新区发展来看,根据高新区不断涌入的创新创业要素对孵化器空间拓展的需求、园区企业自身壮大对空间拓展的需求、高新区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目标的空间需求,高新区土地供给和现实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2005年10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七里河区彭家坪和西固区范家坪约18.82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设规划用地,调整定点给高新区,作为产业新区进行重点建设;将榆中县夏官营一定区域规划定点给高新区作为中期战略用地,纳入高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储备和建设。但由于受国家加强土地调控政策的影响,新区的土地征用工作进展缓慢,致使道路和储备的诸多项目未能按计划开工建设。从经济区发展来看,经济区、新城区和安宁区三区相互融合难以分割。经济区规划范围位于安宁区的腹地,新城区规划面积4178公顷,在安宁区部分有3400公顷,占81%,同时又完全涵盖了经济区的规划范围,并且经济区内可供连片开发的3000亩用地在新城区规划又被设置为绿地。另外,新城区和经济区在发展方向和产业导向上有其不相容性,显现出规划中的衔接不足,同时由于市级行政中心西迁进展缓慢,也影响到相关发展计划的实施。

6.投资硬环境不佳,软环境不足

一是发展空间不足,未来发展受限。兰州市地形狭长,两山相夹,土地稀缺,且用地报批难。现在开发区的一些土地看似还未开发,但实际已经做了规划,并且还有一些突发性的用地项目(如占地上万亩的西北铁路货运编组站在安宁建设),因此未来发展的空间仍然不足。此外,土地征用成本较高,据调查仅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征用一亩土地,需付给农民土地补偿费约15万元,加上各种税费,土地成本价约每亩32万元,拆迁农民住宅成本价超过每亩60万元,高昂的土地成本价格给招商引资带来巨大困难。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资金短缺,特别是市级行政机构西迁尚未通过国家审批,所以在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上进展较为缓慢,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投资硬环境的改善,特别是目前经济区的道路建设任务还很繁重。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项目引进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当前制约两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所在。计划2007年前全线贯通的主轴线世纪大道、北滨河路和沿北山的东西向主干部道511规划路还未完全贯通,经济区的路网骨架尚未形成。三是软环境建设还需提高。虽然近几年开发区更新发展理念,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但软环境建设还显不足。200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得分6.22,管理体制建设指标得分55,发展与效率指标得分27.51,三项指标分别在53个参评区中排第43位、第41位和第32位,在12个西部区中排第8位、第8位和第5位,显示出我们与同类开发区还存在很大差距。

三、兰州市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基于共同性、互补性、竞争性等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发展模式。首先,地理上的接近是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产业集群首先是指某个特定地域上的产业集群;其次,组成产业集群的企业、机构之间必须有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可以是分工关系、依附关系、合作关系,甚至是竞争关系;最后,构成产业集群主体的企业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的,但它们是作为一个集群整体参与市场竞争。从结构上来看,集群除了包括本地企业之外,还包括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促进企业联系和互动的机构。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重要的经济形态,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一)兰州市发展产业集群的现状

传统经济学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包含合理化和高层次化两个层面,合理化是指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协调,高层次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即产业结构的发展遵循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的变化。近些年,兰州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结构调整过程中未能形成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使得我们的优势产业未能围绕几个大的核心企业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群,产业发展只以单个孤立的几个大企业为支撑,而大企业发展多数又两头在外,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整个产业发展较为脆弱,抗风险能力低、谈判议价能力弱,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能力非常有限。目前兰州市已经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可以说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产业集群的现实基础。

1.石油化工

石化工业是我市七大支柱产业之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年石化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4.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4%。“十五”以来以原油炼化、乙烯加工上规模和化工延伸为主线的大规模改造,使石化工业基本形成了炼油、三大有机合成材料、化肥、农药、精细化工、塑料加工等25个行业,27大类400余种产品,年产量达1463万吨以上,规模效益比较明显的产业基础。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兰州新西部维尼龙公司、西北永新化工公司等一批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优势企业继续做大做强。甘肃省煤炭资源、化学矿、非金属矿资源丰富,尤其是重晶石、萤石、石灰石、芒硝等资源非常丰富,为发展化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向行业的石化产业研发体系初步建成,14所石化专业科研设计院所、13所大专院校,成为石化产业研发创新的重要平台,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才达到2万人,成为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其中中科院兰州化物所拥有羟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固体润滑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四个高技术研究中心、六个研发中心和九个联合实验室,是国内公认的高水平研究机构之一。兰州石化研究院在炼油与石油化工催化剂、合成橡胶、树脂合成及加工、化工工程、环保等领域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兰州石化公司技术中心是合成胶乳、精细化工产品领域的研发中心。

2.装备制造

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通用机械制造、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等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强基础和发展实力的装备制造业体系。2007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30.8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4.12%。近年通过实施或建成国债项目兰石大型加氢反应装置改造生产线、耐驰螺杆泵生产线异地改造、众邦公司电线电缆生产线、长虹电焊条、环保设备厂、兰石四方容器公司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大大提升了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力,促进了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进了吉利汽车这一著名品牌,建成一期实现整车下线,对于整合我市装备制造业资源,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改善我市装备制造业整体形象、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装备制造业加快行业整合重组,兰州机床厂、兰州制桶厂、量刃厂等一批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资产重组,焕发新的生机,上海宝象等战略投资者重组兰州建通总厂与省化机厂,组建兰州联合重工,实施出城入园搬迁改造,将全力打造我市石化装备、工程机械的龙头企业。突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市装备制造业已经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电机厂、兰石)、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市企业技术中心的一半以上,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研发和提升竞争力的强大平台。

3.有色冶金

经过多年发展,有色冶金业已形成了兰州铝业公司、连城铝业公司、酒钢集团榆中钢厂、兰州炭素股份有限公司、金川工业科技园、甘肃西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蓝星硅材料有限公司、腾达西北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兰州铝型材厂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了电解铝、铝型材、铁合金、炭素制品等竞争优势较强的特色产品。2007年有色冶金工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兰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连城铝业有限公司等铝冶炼企业,全面推行了铝电解优化配比软件包技术、大型预焙槽技术、自动控制与变频调速技术,实施了兰铝、连铝电解铝节能环保改造,基本淘汰了落后的自焙电解槽生产技术,使兰州铝冶炼技术装备处在国内同行业前列,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金属新材料研发正在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新的亮点。兰州金川科技园建成了拥有5个重点实验室的国家级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领先的镍钴粉体材料、延压加工材料、高品质镍钴盐类等新材料研发、中试与产业化基地。

4.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十五”以来,实施GMP达标改造、中藏药加工基地建设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产学研联合,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取得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中牧股份兰州生物药厂、兰州佛慈中药集团、甘肃兰药药业集团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主体,甘肃奇正藏药集团、兰州大得利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兰州同健生物有限公司等高科技民营企业共同发展、产学研联合,研发生产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年产中成药、化学药、生物制药和兽用药等四大类、上千个品种。其中拥有一二类新药10项、三类新药6项、中药保护产品18项、发明专利73项。“十五”期间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年均递增22%以上,利润年均递增近40%。2007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5%。主要优势表现在生物医药的自主研发能力、中藏药的品牌影响力、延伸加工能力。

5.农产品加工业

“十五”期间,通过改造开发、引资合作、资本运营、品牌嫁接,兰州卷烟厂、兰州黄河啤酒公司、兰州正大公司、兰州正林农垦食品公司、兰州庄园乳业公司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通过招商引资,可口可乐、嘉士伯、康师傅、华润雪花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兰州,大大带动和促进了兰州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烟草、高原夏菜、特色果蔬、乳品、水产品以及啤酒饮料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2007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5.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3%。

6.高新技术产业

依托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产学研联合与自主创新,研制开发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新产品、新技术,部分项目被分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及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中。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加快,培育了一批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信息软件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金川科技园、节能环保工程公司、南特数码科技公司、大得利生物制药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07年,兰州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0余户,从业人员4万余人,总产值达200亿元以上。区域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目前全市共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33家,其中国家级3家,企业技术中心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

(二)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府推动还显不足

从集群的产生和演化上来看,理论上一般认为有两种演化模式,一是政府推动下的“嵌入型”集群,即由政府建立开发区以吸引外资或是外来产业转移等形成的产业集群;二是地方企业自发生成或称为“原发型”集群,即由于地区优势或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利用其特定的社会关系,建立并加强企业间的联系所形成的集群。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相同产业或关联性很强的产业)的企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而形成的具有集聚经济性的产业组织。地方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当今经济发展的基本空间构架,还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所在。因此,对落后地区而言,由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含量低、资金短缺、竞争力低下,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寻求通过政府的引导促使当地关联企业走向产业集群的路径是一项既现实又快捷,既紧迫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目前兰州市相关政府部门虽然在产业发展上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但在推动产业集群上进展还较慢。

2.发展尚处于低层次的聚集阶段

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工业园区仅仅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地理区域上的集中,并不具备产业集群的两个最基本条件:产业关联性以及源于共同利益的相互依附和相互信任。因此,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无法产生因产业关联或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主要表现为本地化企业参与程度较低,外来投资所引发的“技术外溢”效应不明显,地方的创新能力不足,外部经济性缺乏。产业群落的演进大致要经过产业群落的孕育与形成、产业群落的成长与扩散以及产业群落的更替几个阶段。在一个产业群落内部,其中的行业组成越复杂也就越稳定。目前兰州市主导产业的发展仅仅是相关的低产业关联度的几个较大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对集中,企业间仅是简单松散的同业关系,既缺乏基于产业链延伸的前向或后向关联性,也缺乏横向的合作、竞争与依附关系,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的产业关联度均不足,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核心企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效应等集群功能根本不能发挥,产业集群对GDP的贡献率较低。

四、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

兰州市是传统老工业基地,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对于全市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些年,我们一直在调整产业结构,探索如何更好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本人认为加强开发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正是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模式,它们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鉴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一)政府主导

依托工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产业特别是工业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自动选择的长期性使得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为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而对于兰州这样一个投入产出水平较低,对生产要素吸引力不强,同时又急需加快发展的城市而言,要快速有效聚集产业,形成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要有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导向,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制定和完善协调统一的各层次各领域的发展规划,并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充足的公共产品、充分的信息资源、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高效便捷的服务等,有效地促进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政府作用的发挥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政府作用的范围应是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第二,政府干预的目的是促使市场机制恢复功能。第三,政府干预的结果必须要比干预前的情况有所改善和好转。

(二)制定战略性的园区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相衔接和相促进的发展规划

兰州市在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必须规划优先,结合园区产业基础、交通条件、发展潜力与优势等制定既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又满足集群发展机理的高级化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引导集群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要通过规划、扶持与培养对现有的产业布局进行调整、改造,组建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专业化的产业园区。目前有计划地选择关联度强的企业是不现实的,在引资方面我们还处于较为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政府应尽量协调项目落地于符合集群发展规划的园区,以便尽量防止各园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形成各自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使园区发展和产业集群相互促进。当然,产业集群发展重在形成产业关联性,产业集群成长的基础始终是产业的关联性,没有关联的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合“扎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群,不能有力地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发展产业后向、前向和旁侧关联。从兰州的发展现状看,应当依托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规划发展过程中,关键点是要根据本地特性选择一个合适的产业,引入或培育出一个具有较强衍生能力或具有一定示范性的关键企业,通过该企业的成功发展,逐步衍生或吸引越来越多的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聚集该地,经过一定的时间,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完全可以培育成型。

(三)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园区建设中,中小企业是主力军,也是坚实的基础。中小企业能否按照产业联系的方式发展,直接决定了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劣。要充分利用城镇基础设施、生产配套能力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口流、智力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起来。政府要充分发挥在园区建设中的引导和扶持作用,要根据兰州实施基于产业集群的新型工业化的起点、条件、目标与模式等因素,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园区发展。挑选可以集群化的产业,通过政府的集群规划与大力扶持,培育出高级化的产业集群。积极扶持种子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种子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在资金、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大力支持,扶持其发展壮大,增强竞争力。利用各种途径加大教育与培训力度,重点培养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

(四)切实做好专业化的定向招商与扶商工作

政府部门在招商引资中要制定和落实招商的标准、落户的条件、发展的环境等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专业化招商、定向招商工作,提升产业聚集能力。兰州市要在引进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环保型的高效率项目上下功夫,吸引更多更具有实力的企业入园发展,增强园区的聚集效应和联动效应。要优选发展潜力大、行业前景好、集群特征明显的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重点产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环境优化等措施大力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重点培育和优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良好市场前景的龙头企业,帮助他们发展壮大,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使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形成产业集群。

(五)提升产业园区的创新和技术能力

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获得的增长是有限的,而通过创新和技术能力的提升所形成的增长则是无限的。新型工业化必须依靠强大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更需要科技的支持。加强科技创新,开展原始创新,将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增长源泉。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对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利用,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兰州市要大力支持骨干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结合企业优势实现核心技术的创新,引导、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靠专利、技术等站稳市场,实现产业扩张。鼓励企业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创名牌、出精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资源利用率。通过对专有技术、精巧技术、特殊技术、核心技术的掌握,逐步提高企业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产业集群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变。有效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建设水平高、服务体系完善的创新载体平台,着力促进创新成果更快捷、更有效、更大限度转化,实现高新区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变。

(六)致力于专业化的区域品牌的创建与传播

兰州市企业间的关联度和产业链条薄弱,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名牌、龙头、强势企业较少。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园区企业,技术企业积极、自觉、主动地争创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不断提高区域内产品的质量与形象,扩大专业化区域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吸引力。积极引导园区企业以优势产业和名优产品为依托,开展园区内产业的专业化协作配套,围绕核心资源进行主导产品系列开发、品牌的培育和市场开拓,提高资源综合开发效益和整体市场竞争力。

(七)不断完善产业集群的配套体系

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政策,优化科技资源和土地资源配置,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要从园区长远发展和提升集聚能力出发,坚持适度超前、逐步推动、滚动发展的原则,不断完善产业集群的配套体系,为企业落户发展打牢基础。兰州市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部分企业融资困难、法律维权成本过高等,抑制了园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创造条件为企业发展提供金融、保险、资产评估、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进一步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整合现有的企业信息资源,加强资信评估和行业信用制度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培育发展中介服务组织。

(八)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要把打造人才高地作为提高科技创新实力的长期战略来抓好抓实。一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按照“为人才创业服务,靠人才促进发展”的思路,根据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制定适度超前的动态人力资源规划。以更新的人才机制,更优惠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创业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为“留得住”人才创造条件。二是加强人力资源运作。完善人才中介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各类高端人才入区创新创业的“绿色通道”,把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能量极大地释放出来,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使高新区成为全省一流的聚人才、聚科技、聚资本、聚企业的投资沃土和创业乐园。(6)

执笔:邓生菊 程向利 胡晓梅

【注释】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兰州高新区跨越式发展.2009-4-28.

(2)2008年中国开发区年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高新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兰州高新区跨越式发展.2009.

(4)陶军锋.2009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5)2008中国开发区年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6)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汇报.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